假如有人患了某種肝臟疾病、腎臟疾病或者糖尿病,醫(yī)生往往要通過血液的化驗檢查,來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以及觀察治療效果等。但為什么有些化驗項目必須要在早晨空腹時抽血呢?
我們知道,血液中的成分很復雜,凡是組織代謝所需要的物質如氨基酸、糖、礦物質等,或是代謝產(chǎn)生的廢物,以及臟器病變后產(chǎn)生的異常物質,都是通過血液運送到全身各處的。因此,血液的成分會隨著機體的新陳代謝過程不斷地變化著。
此外,血液也受到很多外來因素的影響,最主要的是人體必須從外界環(huán)境中攝入食物來保證物質能量的供應,使新陳代謝得以不斷地進行。食物通過消化系統(tǒng)的消化、分解、吸收后,由血液、淋巴液把營養(yǎng)物質運輸?shù)礁闻K和全身各處。所以在進餐后,血液和肝臟中營養(yǎng)物質和代謝廢物的濃度逐漸升高,經(jīng)過6至8小時的合成、利用及排泄的過程,血液中營養(yǎng)物質和代謝廢物的濃度才會回到原有的水平。如果我們抽取做化驗的血液含有食物代謝后的某些成分,那么檢查結果當然不會準確了。
由此,我們不難知道,參加代謝的器官有了疾?。ㄈ绺?、胰、腎等),采取血液化驗檢查可以反映出來,但必須排除外界的干擾因素,以免造成誤診或漏診。具體來講,諸如肝功能、腎功能、血脂和血糖等相關血液檢查,要求在早晨空腹時采血。早晨,我們的機體相對來說處于基礎代謝狀態(tài),所得結果也能比較真實地反映實際情況。
(鄧巖薦自《閱讀·科學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