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宇寧 劉 銳
個人已經深植于現代社會觀念之中,成為現代權利觀念的主體,是各種行動的主體。然而值得人們深思的是,基于現代個人主體性的個人主義并不是沒有“副作用”的,當個人主義“異化”為占有性個人主義時,那么各種現代危機就會呼嘯而至,如生態(tài)困境、恐怖主義、貧富分化、貿易沖突、霸權主義、冷戰(zhàn)思維等。現代性困境的日益凸顯已經迫使人們不得不開始認真思考它的重要根源——占有性個人主義,以及尋找解決現代性危機的合理途徑。如何走出現代性困境,還人類以美好的未來,中國為世界開出的“良方”是攜手并肩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應對占有性個人主義引發(fā)的現代性危機的一種合理價值方案。
“占有性個人主義”是一個晚出的概念,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加拿大學者麥克弗森明確提出,在其《占有性個人主義的政治理論:從霍布斯到洛克》一書中得到明確闡釋。在麥克弗森看來,從霍布斯到洛克的一系列政治理論中都隱含著一種“占有性個人主義”,雖然他們并沒有明確提出這一概念,但我們完全可以從其理論前提設置、理論內容蘊含等分析中,明確得出這一觀點。占有性個人主義是西方現代政治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正是這種占有性個人主義成就了西方現代自由民主理論,同時也帶來了現代性的困境。在麥克弗森看來:“現代自由民主理論所遇困難的根源較之前所設想的為深;17世紀時原初的個人主義就已經包含了核心困難,這困難在于個人主義的占有性?!薄?〕
根據麥克弗森的分析,在霍布斯、洛克留下的西方政治理論傳統中,這種占有性個人主義有以下主張或內涵:
其一,個人是自己的所有權人。在占有性個人主義看來,個人是自我的所有人,我們擁有對自己的所有權,個人支配自己的財產、人身,乃至生命。從理論上講,占有性個人主義的這種主張是啟蒙運動給現代社會留下來的精神遺產,它是啟蒙思想家的“發(fā)現”。在啟蒙思想家看來:每個人只有對自己擁有所有權,個人才可能是獨立自由的,如果一個人依附別人,那么這個人就不可能是獨立自由的。啟蒙運動的這一主張,成了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的“口號”,法國的《人權宣言》、美國的《獨立宣言》,都以“宣言”的方式確立了人的這一權利,即“人生來就是自由平等的”,他人對“我”沒有所有權,“我”只屬于我自己。很顯然,這種觀念和主張是對傳統社會的“革命”,它要打破的是傳統社會下的人身依附關系,正如馬克思所說,資產階級革命“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
其二,個人是獨立的。個人“不被視為一個更大的社會整體的一部分”?!?〕“個人是獨立的”這一主張雖然是“個人是自己的所有權人”的延伸,甚至就是其應有之義,但是,我們不得不說,“個人是獨立的”在占有性個人主義那里有著更深層的意蘊,這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個人主義。占有性個人主義是一種“個人本位”主義,在其看來,個人是主體、是主導,個體不是整體的組成部分,即個體是脫離整體而獨立存在的,個體高于整體,整體的存在是為個體服務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個體是目的,整體是工具,是個體實現其占有權利的工具。這也隱含著,在占有性個人主義那里,個體與共同體是對立的。
其三,個人不是道德的載體。在占有性個人主義看來,道德是一個共同體內部的概念,它用來規(guī)范共同體內部的行為,是為了維持共同體的有序運轉而采取的“必要措施”,而個人是不從屬于整體的,它高于共同體,因此,個人“不被視為一個道德整體”,“他對社會無所虧欠”。〔1〕這一觀點進一步主張個人沒有從社會共同體中受益,他不依賴共同體,所以個人不用對社會負責,社會無法對其施以道德壓力。個人可以是自私自利的,即“人人為自己”,這是占有性個人主義的“正義”法則。在其看來,正是在個人的斤斤計較、自私自利,人人都只為自己著想中,社會才實現了發(fā)展?!睹鄯涞脑⒀浴穼Υ私o出了“生動表達”,在作者看來,“使人變?yōu)樯鐣詣游锏?,并不在于人的追求合作、善良天性、憐憫及友善,并不在于人追求造就令人愉悅外表的其他優(yōu)點;相反,人的那些最卑劣、最可憎的品質,才恰恰是最不可或缺的造詣,使人適合于最龐大、最幸福、最繁榮的社會”?!?〕
其四,市場是社會的核心。既然每一個個人都是獨立的、自由平等的,是自己的所有權人,那么人們怎么相互交往,滿足彼此的需要,宣示自己的權力?占有性個人主義的主張是市場,“社會由不同所有權人之間的交易關系組成”?!?〕如此一來,資本主義社會也可以叫作“市場社會”,因其主要關系就是人們在市場中的交易關系,人們在市場中才打破自我的封閉狀態(tài),實現了交往,是市場把一個個“原子”連接起來。市場對于占有性個人來說意義重大,其自由平等實現的主要途徑就是市場。在占有性個人主義看來,市場是自由平等的載體,人們在市場中自由交易、平等交易,一切遵循自愿平等原則;同時,一個人的權力也來自交易,來自對財富商品的合法性占有,占有的財富越多,在市場中就越有話語權。
其五,政治政府是維護私人利益的工具,權力的設置以必要為限度?!罢紊鐣统闪藶楸Wo這種財產權和維護有序的交易關系而設計出來的工具?!薄?〕占有性個人主義在政治政府的建立上主張社會契約論,認為政府的建立來自人們的約定,依據需要而建立,人們建立政府的主要目的是保護財產權以及交易安全,因此,應該是小政府大社會,政府的權力盡量小些,以必要為設置原則。如果政府的權力過大,就很容易侵犯個人財產權利與人身權利,從而壓制個人自由。既然政府的設立來自社會契約,一旦政府不能實現成立它的目的,人們就有權力推翻或者解散政府,建立新的政府,即人們具有革命的權利。
現代性是一個常見性話題,畢竟現代社會已經產生幾百年了,我們就生活在現代社會之中,親身體驗著現代性,正如伯爾曼所言:“人們即便在其一生中從來都沒有聽說過現代性這個詞,也能夠成為現代主義者?!薄?〕現代性給人最大的體驗就是它的矛盾性,一方面現代社會帶來了全新的生活境遇:生產力發(fā)展、財富膨脹、大都市、琳瑯滿目的商品、便捷的交通、生活的便利、智能化生產等;另一方面,現代社會自從它誕生時起就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和困境,經濟危機、拜金主義、資本邏輯、貧富分化、生態(tài)危機、社會的分裂、共同性的弱化等。如果追溯這一切的根源,無疑占有性個人主義難辭其咎。
其一,占有性個人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沖突。“對于占有性個人主義而言,欲望的成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欲望應該擺脫公共權力的干涉。占有性個人在他們組成的占有性市場社會中不斷追求合理地擴大自身的利益。這樣的個體貪婪成性,除了占有欲和消費欲之外,沒有什么更為重要的內在的精神可言。”〔5〕如前所述,在占有性個人主義看來,市場是社會生活的核心,人們主要的社會關系就是市場交易關系,人們在市場中完成一切社會交易,包括各種物品和人身(勞動力市場)。而人們進入市場都是為了獲利,都是為了滿足個人私欲,于是市場就成為人與人之間關系沖突的集中場合——“戰(zhàn)場”。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黑格爾把市民社會視為個人為了私人利益而廝殺的“戰(zhàn)場”。〔6〕而霍布斯則直接把整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界定為“每個人對每個人的戰(zhàn)爭”。〔7〕
這種市場交易關系本質上就是一種對立化和差異化關系。對于一切市場交易物品,總是你占有了,我就不能占有,我占有了,你就無法占有,這種占有是排他性的,是一種個人獨立的占有。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信條之一就是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因為它是個人獨立自由的保證。同時,為了贏得占有,主體在市場中會不斷追求差異化。因為只有差異化才能贏得交易的機會,“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是一種重要的市場策略。在市場社會化下,人們之間的根本交往就是市場交往,這種交易的形成依賴自己的“商品”能夠滿足對方的需要?!霸谶@種關系中,人與人的差異成了根本點,甚至每個人都只有通過追求與他人的差異,才能確保有效進入到社會聯合之中,才能在這種社會聯合中確立自我價值?!薄?〕
其二,占有性個人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沖突。局部性的生態(tài)危機,在現代社會之前就出現過,如古代一些民族的居住地出現土地沙漠化現象,導致整個民族出現生存危機,樓蘭古國的滅亡就與其居住地的環(huán)境惡化有關。然而,人類整體上開始面臨生態(tài)危機是始于現代社會的逐步發(fā)展,隨著發(fā)展的擴大,危機也日益加深。生態(tài)危機是現代性困境的重要表現之一,人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態(tài)危機,對此,世界各國基本上已經形成一種共識。當然,很多國家在為解決生態(tài)危機進行自己的努力,中國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現代社會的生態(tài)危機是人類的危機,是普遍性危機,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努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類危機,但只有人類同心協力建構一個共同體,并團結起來共同為此努力,才有解決整個人類現代生態(tài)危機的希望。
現代生態(tài)危機也與占有性個人的形成密不可分?!罢加行詡€人主義使人成為追逐物質財富的奴隸和計算利益的機器,人們只顧享樂和消費。”〔5〕這種個人充滿功利主義,把滿足自己的欲望作為追求。而滿足欲望就必然會擴大生產,追求發(fā)展,從而形成“發(fā)展是天然合理的”“能夠做的就是應該做的”發(fā)展價值觀?!?〕滿足人的欲望,就必須向自然索取,滿足人的物質欲望的一切產品從根本上說都來自對自然的索取和剝奪。而欲望是無限的,人的欲望絕對是超出自然的承受限度的,如此一來,人就會瘋狂向自然進軍,妄圖征服自然,打破人與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把自然變成人類滿足欲望的工具和人類的奴隸。馬克思曾感嘆道:“在私有財產和金錢的統治形式下形成的自然觀,是對自然界的真正蔑視和實際的貶低。”〔10〕同時,這也會引起自然的反抗與報復,導致各種生態(tài)災難,把人們拖入深淵。
其三,占有性個人導致人與共同體的沖突。如前所述,占有性個人主義是一種“個人本位”主義,它“將個人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5〕即在個人主義看來,個體才是最高價值的存在,社會和國家都是服務于個人利益的工具,是依附個人的。這必然會導致個人與共同體的對立和沖突,個人主義的過度張揚,甚至帶來的可能是共同體的瓦解。最終導致人類喪失“生活世界的統一性”,我們的“共同感”消失不見?!?1〕“個人既不被視為一個道德整體,也不被視為一個更大的社會整體的一部分”,〔1〕而共同體的維系恰恰需要人們的共同感、道德等。
這種占有性個人主義從思維方式上來講是一種“物種思維”。物種思維的根本功能就是區(qū)分和隔離。因為在這種“物種思維”看來,每一個物種都有其先天規(guī)定的本質,都在其先天規(guī)定的范圍內活動,物種之間的界限不可打破,也不相融。具體到人身上,就是把人分為不同的“物種”,如奴隸主與奴隸,貴族與賤民等。同時,在這種思維看來,不同的民族也有根本的區(qū)別,因此,不可打破界限,民族之間的利益之爭就是根本之爭,由此產生了狹隘民族主義、本民族優(yōu)先戰(zhàn)略等。這種思維隱藏著一種“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念。
如前所述,占有性個人主義的占有性個人與現代性困境攸關,它是現代性困境形成的重要根源之一,解決現代社會危機,需要從瓦解占有性個人入手,實現一種真正的聯合。馬克思對此開出的藥方是建立“自由人聯合體”,實現個人自由基礎上的真正聯合,祛除個人的占有性,增強人與人之間的聯合性和相融性。但是,“自由人聯合體”的建立依賴生產力的高度發(fā)達、社會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鏟除生產資料私有制、實現生產資料歸全社會所有等實際條件的實現。很顯然,目前人類的生產狀態(tài)達不到這一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立足于人類時代困境和發(fā)展狀況為世界貢獻了一種適合時代狀況的合理價值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它是中國為世界開出的“救世良方”。
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是這樣界定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薄?2〕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內涵在于“命運與共”,通過“命運與共”重建人類世界的“共同感”。
其一,化“我”為“我們”。占有性個人主義的核心主張就是個人本位,堅持個人是獨立的,至高無上的,社會和國家都是服務于個人利益的工具,這就意味著“我”與“我們”是對立的。正是在這種對立中,個人成為一種功利主義的、貪婪的、自私自利的主體?!半S著這種原子式的個體的興起,在傳統社會中具有總體性意義的精神價值解體了,與之相關的人類情感也消失了,取代它們的是個體主義、自由主義和利己主義。人們不再在社會關系、共同體中理解個人,而是將個人本身看作是自足的?!薄?〕如此,個人在依靠自己的財富、占有、強力等轉換的權力范圍內,就只會顧及自己的私利,為此不惜以鄰為壑,乃至犧牲全人類的利益。為了積累剩余價值,資本家可以毫無底線壓制盤剝工人;人們在市場交易中,只要不違背法律,就可以毫無顧忌地欺詐,甚至為獲取更高的利潤而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一些國家為了本國利益,可以毫無愧疚地發(fā)起一次又一次的貿易戰(zhàn),不惜把世界拖入經濟衰退之中;軍火商為了銷售軍火,不惜到處鼓動戰(zhàn)爭,哪怕血流成河;糧食商因為貧困國家的支付能力低,寧可這些國家人民挨餓致死,自己的糧食爛掉,也絕不會低價出售糧食給需要的人;等等。如此一來,貧富分化、生態(tài)危機(貧困國家為了生存不得不大面積砍伐森林用來種植糧食)、種族沖突、饑餓致死等一系列危機就會日益加劇。
如前所述,占有性個人主義的思維是一種“物種思維”,它主要是用來對彼此進行區(qū)分。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種“類思維”,立足于人類整體,也即“我們”,我們是“同類”,應該命運與共,而不是“同類相殘”。習近平總書記就曾語重心長地指出:“世界經濟發(fā)展面臨的難題,沒有哪一個國家能獨自解決。各國應該堅持人類優(yōu)先的理念,而不應把一己之利凌駕于人類利益之上?!薄?3〕這就是一種化“我”為“我們”的類思維。當“我”轉化為“我們”時,個人的占有欲就會弱化。當個人、國家、民族都站在人類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時,就不會把自我的私利置于人類公利之上,更不會為了私利,不惜犧牲整個人類的利益。
其二,重建人類的共同感。所謂共同感,也可以叫共通感,即建立人類社會的統一性,把個體主體融入同一世界之中,使彼此能夠感同身受,產生命運休戚與共意識。如前所述,在占有性個人主義下,個人充滿自私自利,每個人都是一個原子式主體,他者的利益必須服從我的利益,只有他者的利益能夠增添我的利益時,才會得到我的“照顧”。正是感同身受的缺乏,我們才會發(fā)現很多“奇怪”的現象,如在一些非洲國家嚴重缺乏基本的藥品,包括疫苗等,每年都導致大量兒童夭折的情況下,而很多歐洲藥品制造商,甚至一些非洲藥品制造商,卻把大量經費用于研制人類并不太需要的保健藥品,這是因為窮人缺乏支付能力,他們的疾病和痛苦在藥品制造商看來不值得“關心”。這表明人類是分裂的,窮人與富人,窮國與富國,如同兩個不相關的世界。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看來,“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4〕因此,人類應該建立彼此感同身受的共通感。在當今時代,人類必須意識到,我們面臨著共同的危機,一切重大危機都是人類的危機,因此,我們有著共同的安全需要;經濟全球化已經使人們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們有著共同利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經過現代文明的洗禮,我們在價值上也有著共同基礎,民主、平等、法治等,是人類共同的價值選擇。由此,人類完全有必要也有條件建立命運與共、感同身受的共通感。人類原本相互依存,理應相互促進。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也昭示我們,隨著生產社會化的發(fā)展,交往的日益擴大,近代以來人類社會逐漸從地域性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世界各個民族日益聯系在一起,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事件都會深刻影響到其他的國家和民族,乃至整個世界。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每個國家和民族都必須順應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大趨勢,否則就會有被開除“球籍”的危險。同時,人類必須從整體上意識到這個客觀趨勢,給予高度重視,形成命運與共的意識,積極調整自己的發(fā)展步伐,把人類利益放在優(yōu)先地位,視自己為人類“大家庭”的“有機”組成部分,積極投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之中。
其三,構建人類道德秩序,實現一種良善發(fā)展?,F代社會的很多危機,都可以溯源到人類發(fā)展中的道德缺失:貪婪成性,唯利是圖,占有為王,一切服從自身財富的積累。一個國家內部往往如此,整個世界亦然。習近平總書記曾對此警告道:“2008年爆發(fā)的國際金融危機告訴我們,放任資本逐利,其結果將是引發(fā)新一輪危機。缺乏道德的市場,難以撐起世界繁榮發(fā)展的大廈?!薄?5〕如前所述,占有性個人主義的重要主張之一就是個人“不被視為一個道德整體”,“他對社會無所虧欠”。因此,這種占有性個人是反道德的,一切以利益占有作為選擇標準。而眾所周知,人在事實上是離不開共同體的,個體在社會中的利益積累,其實是人類整體勞動成果的一部分,只是由于制度設計等原因被個人占有了,個人本應該對此深懷感激,回饋人類,而不是把占有進一步轉化為壓迫他人,蠶食人類整體利益的工具。
“發(fā)展是一個本源于現代性的概念”,由此發(fā)展也成為現代社會的信條,人們確信發(fā)展是好的,不發(fā)展是壞的?!?6〕其實,發(fā)展只是一個中性的概念,有好的發(fā)展,也有壞的發(fā)展。好的發(fā)展追求的是社會經濟進步以及人的自身發(fā)展;而那些不惜一切代價,如對環(huán)境的極大破壞,犧牲他者乃至人類的利益的發(fā)展,就是壞的發(fā)展。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發(fā)展問題上,堅持一種良善發(fā)展,認為人類在未來發(fā)展中,“必須堅持同舟共濟、互信互利的理念,摒棄零和思維博弈、贏者通吃的舊觀念”?!?5〕人類社會的一切發(fā)展都應該是為了人類社會的需要,都是為實現人自身的發(fā)展。那種以滿足一部分人的無休止欲望為追求的發(fā)展必然會把人帶入深淵。
占有性個人主義興起的動機是為了瓦解封建社會對個人的壓制,實現個人的自由獨立,它在某種意義上,是內蘊于現代社會之中的,是現代社會的一種意識表達。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fā)展,這種占有性個人主義越來越凸顯其局限性,成為現代性困境的重要根源。因此,對其進行批判,也就成了現代社會的應有任務,人類只有不斷削弱這種占有性貪欲,走向命運與共的聯合,現代性困境的解決才能有扎實的基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