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瀟 孔婷婷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眼科醫(yī)院內科病區(qū),北京 100040
中風起病急,病情較為嚴重,可引發(fā)腦疝或導致患者呼吸、脈搏突然停止,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的威脅[1]。目前,此類患者的發(fā)病率不斷增高,較多研究證實,高效、正規(guī)的護理不僅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保證患者安全度過急性期,同時還能降低發(fā)生后遺癥的概率,加速患者的功能恢復,有利于生活質量的提高,能幫助患者早日重返家庭、社會[2]。中醫(yī)護理方案即通過中醫(yī)護理的理論、知識和技能,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訂合適的護理方案;其可以將中醫(yī)護理的特殊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出來,提高治療、護理的效果[3]。本研究主要探討中風急性期應用中醫(yī)護理方案護理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于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眼科醫(yī)院的中風急性期患者102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1 例。研究組病程11~26 d,平均(18.74±1.14)d,其中2 例風火上擾證,31 例氣虛血瘀證,3 例風痰阻絡證,15 例痰熱腑實證;年齡51~77 歲,平均(65.91±3.36)歲;女21 例,男30 例。對照組病程11~26 d,平均(17.69±1.23)d,其中2 例風火上擾證,33 例氣虛血瘀證,2 例風痰阻絡證;14 例痰熱腑實證;年齡51~77 歲,平均(66.71±2.98)歲,女19 例,男32 例。診斷標準:①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中風病的診斷標準。②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5]。納入標準:①確診為中風急性期;②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中風病史,且后遺癥嚴重;②心、腎等重要器官存在嚴重疾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準許。
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應用中醫(yī)護理方案,創(chuàng)建中醫(yī)護理方案小組,針對中醫(yī)辨證給予患者針對性的護理。①眩暈的護理,疾病發(fā)作時,需要幫助患者臥床休息,將其頭部抬高,如果發(fā)生嘔吐需要幫助患者呈側臥位,保證室內的空氣流通,避免光線刺激,做好解釋工作,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針對風痰阻絡證患者可以對其風池穴、曲池穴、百會穴進行按摩。②意識障礙的護理,幫助患者采取合適的體位,保持呼吸道通暢,抬高頭部,避免導致顱內壓增高的相關因素。定時幫助患者變換體位,擦拭身體,保證局部氣血運行通暢。將醒腦開竅藥枕放置于患者的枕部,借中藥刺激患者頭部的大椎穴、風池穴、啞門穴、風府穴等。③半身不遂的護理,每天溫水擦拭身體,對經常受壓的部位及骨隆突處進行按摩,加速血液循環(huán)。協(xié)助康復醫(yī)指導患者功能鍛煉,同時遵醫(yī)囑給予穴位按摩或艾條灸,患側上肢可以選擇合谷穴、極泉穴、肩髃穴、尺澤穴等,下肢可以選擇足三里穴、委中穴、陽陵泉穴等。④便秘的護理,引導患者適當運動,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多飲水,多食用粗纖維、利于通便的食物。遵醫(yī)囑加揉法給予患者穴位按摩,也可以肚臍為中心給予腹部按摩,順時針按揉腹部,每天3 次,每次30 周。⑤飲食護理,針對風痰阻絡證患者知道其食用黑大豆、茄子或鯉魚,日常禁止食用牛羊肉;針對風火上擾證患者要求食用豆腐、冬瓜或菊花,日常禁止食用狗肉和羊肉;針對氣虛血瘀證患者指導食用黃芪、山藥和蓮子,日常生活中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針對痰熱腑實證患者建議使用生地黃和山茱萸等。
觀察兩組干預前、干預1 個月后的神經功能缺損、日常生活能力情況及中醫(yī)癥候積分情況,通過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估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分值0~55 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越嚴重[6]。通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評估日常生活能力,評價標準:1 分代表患者能自己獨立完成所有項目;2 分代表稍有困難,但可以獨立完成;3 分代表無法獨立完成需要幫助;4 分代表無法做,完全需要幫助。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7]。中醫(yī)癥候積分依據中風病癥狀分級量化評分標準中的相關標準進行評估,主要觀察患者的意識障礙、頭暈目眩、眩暈頭痛、面色發(fā)白、耳鳴、面紅耳赤、腹脹便秘、痰多而膩等癥狀,無癥狀為0 分,輕微癥狀為2 分,中度癥狀為4 分,重度癥狀6 分。分數越低表示患者的癥狀越輕[8]。
觀察兩組護理效果,顯效代表治療后患者的意識模糊、昏迷嗜睡、失禁、肢體不遂等癥狀明顯改善。有效表示治療后患者的上述癥狀有所改善;無效表示治療后上述癥狀未改善或變差。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觀察兩組焦慮抑郁情況,通過焦慮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進行評估,量表中的每個條目均通過4 級評分法進行評定,分值0~21 分,分數越低提示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越低[9]。
采用SPSS 20.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NIHSS、中醫(yī)癥候評分、ADL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兩組干預后NIHSS、中醫(yī)癥候評分、ADL 評分低于干預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日常生活能力、中醫(yī)癥候積分情況比較(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日常生活能力、中醫(yī)癥候積分情況比較(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 <0.05。NIHSS: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ADL: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
研究組護理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例(%)]
兩組干預前HADS-A 和HADS-D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兩組干預后HADS-A 和HADS-D 低于干預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焦慮、抑郁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焦慮、抑郁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 <0.05。HADS-A:焦慮量表;HADS-D:抑郁量表
中風患者的主要表現為全身麻木、突然失語、昏迷,通常由于機體的氣血紊亂,臟腑陰陽失調導致[10]。中風急性期后,存活的患者通常會有不同程度的殘疾,影響其日常生活能力,且較多患者會有急躁、恐懼、憂慮等不良情緒,對其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1-12]。較多研究證實,在針對中風急性期患者,除給予高效、科學的治療外,及時開展個性化、合適的護理意義重大,可以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加速其肢體的康復,提高患者的康復信念,以及日常的自理能力,從而提高其生活質量[13-14]。中醫(yī)學認為中風的發(fā)生是由患者氣血兩虛引發(fā)[15-16]。因此需要依據患者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護理[17]。中醫(yī)護理方案主要從患者的情志、意識等進行分析,從而制訂相應的護理方案,其具有個性化、針對性的特點,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變,同時可以加速患肢的恢復,強化其日常生活能力,且有利于不良情緒的宣泄[18]。
本研究創(chuàng)建了中醫(yī)護理方案小組,依據患者的不同情況給予針對性的護理,提高了護理質量。中醫(yī)護理方案的實施可以有效提高護士的參與感和責任感,將工作表更加標準化、程序化,方便管理的同時能及時發(fā)現不足,有利于護理質量的持續(xù)改進[19-20]。
應用中醫(yī)護理方案,可以清晰地明確患者的癥候要點,有利于護理人員的辨證施護,以往護士通常無法準確的分型,而中醫(yī)護理方案在常見的癥候要點中強調了望診,有利于護士的學習、掌握,同時提供了辨證施護的依據,有利于中醫(yī)護理的制度化、標準化、規(guī)范化發(fā)展[21]。創(chuàng)新性提出了癥候或癥狀施護,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且條理分明[22]。將中風急性期病癥分為眩暈、半身不遂、便秘、意識障礙,并依據不同的類別給予針對性的護理,為護理人員的操作提供參考,實用性較強[23-25]。結合特殊的穴位按摩等方法,以及情志、飲食護理,可以達到化瘀、活血、調氣血、通經絡的效果,從而有效降低中風急性期患者的死亡率[26-28]。
綜上所述,中風急性期患者應用中醫(yī)護理方案護理效果較好,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