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東
(丹東農業(yè)科學院 遼寧丹東118301)
水稻是世界主要糧食作物,50%以上的人以稻米為主食。 相比常規(guī)水稻, 雜交水稻一般具有15%~20%的增產優(yōu)勢, 是提高水稻產量的一個重要途徑,雜交水稻研究和應用為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1]。我國雜交秈稻種植面積已經占秈稻種植總面積的80%,而雜交粳稻僅占粳稻種植面積的3%[2]。 因此雜交粳稻具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大力發(fā)展雜交粳稻將會為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及鄉(xiāng)村振興做出新的貢獻。 丹東和大連地區(qū)是遼寧的晚熟稻區(qū),水稻年種植面積7 萬hm2左右,地力情況復雜,中低產田較多,水稻生長季陰雨寡照, 病蟲害頻發(fā), 對水稻生長不利。 同常規(guī)水稻相比,雜交水稻具有耐瘠薄、抗逆性強的特點, 在丹東和大連地區(qū)的中低產田塊增產效果明顯。 但由于大部分雜交粳稻組合制種產量偏低,導致種子價格高,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雜交粳稻的發(fā)展。
丹粳優(yōu)4 號是丹東農業(yè)科學院配制的雜交粳稻新組合,2020 年通過遼寧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遼審稻20200023)。 該組合高產、穩(wěn)產,抗稻瘟病,制種產量高,生產上可實現(xiàn)機械化制種,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種子成本,有利于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
2012 年丹東農業(yè)科學院以優(yōu)質、高抗不育系丹粳4A 為母本,以廣譜、強恢、優(yōu)質恢復系丹恢4 號為父本配制雜交組合,2013 年進行配合力測定, 編號CP239,秋季綜合表現(xiàn)突出。2014 年小面積制種,2015-2016 年參加遼寧省水稻晚熟組聯(lián)合品比試驗,2017 年參加遼寧省水稻晚熟組預備試驗,2018-2019 年參加遼寧省水稻晚熟組區(qū)域試驗,2019 年參加生產試驗同時小面積示范試種,2020 年通過遼寧省審定。
丹粳優(yōu)4 號株高 111.1 cm,主莖 16 片葉,葉片直立,莖葉夾角小,葉色濃綠。 散穗型,穗長20.3 cm,分蘗力中等, 每穴有效穗數(shù)14.5 穗, 每穗總粒數(shù)164.8 粒,結實率88.9%,千粒重25.4 g,穎殼黃白色,無芒。
在遼寧晚熟稻區(qū)種植,全生育期161 d,比對照金禾1 號長3 d,屬中早粳晚熟品種。 株型理想,莖稈粗壯,抗倒伏,耐瘠薄,較耐鹽堿,穩(wěn)產高產,活稈成熟,無早衰現(xiàn)象。
經農業(yè)農村部稻米及制品質量檢驗測試中心(武漢) 檢測, 丹粳優(yōu) 4 號主要米質指標: 糙米率81.5%,整精米率70.7%,粒長5.7 mm,長寬比2.3,堊白度 4.0%, 堊白粒率 19%, 透明度 1 級, 膠稠度67 mm,直鏈淀粉含量15.4%,蛋白質含量8.1%。
2018-2019 年沈陽農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對丹粳優(yōu)4 號進行了室內接種和田間抗性鑒定, 結果表明,丹粳優(yōu)4 號苗期稻瘟病混合接種病級為1R,田間稻瘟病損失率最高1 級, 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shù)1.7,抗稻瘟病。 田間紋枯病、白葉枯病發(fā)生較輕,中抗稻曲病。
母本丹粳4A 異交結實率較高,因此該組合制種產量高。 2015-2017 年制種結果表明,該組合一般制種產量在200 kg/畝以上[3],大規(guī)模生產可采用機械化制種模式,能明顯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制種產量,降低生產成本。 丹粳優(yōu)4 號適應在遼寧的丹東、大連地區(qū)種殖,省外可在類似的生態(tài)區(qū)引進試種。
2018 年參加遼寧省晚熟組區(qū)域試驗, 平均產量533.4 kg/畝,比對照增產3.8%;2019 年續(xù)試,平均產量645.2 kg/畝,比對照增產9.3%;2019 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655.0 kg/畝,比對照增產11.0%。
2019 年前陽鎮(zhèn)村民項忠寶種植0.1 hm2,實收平均產量為698 kg/畝,比鄰近田塊常規(guī)品種(622 kg/畝)增產12.2%, 減少氮肥使用量22%, 減少農藥使用次數(shù) 2 次。 2020 年湯池鎮(zhèn)蔡永寬種植 0.2 hm2, 實收平均產量為688.5 kg/畝, 比鄰近田塊常規(guī)品種(608 kg/畝)增產13.2%,減少氮肥使用量25%,減少農藥使用次數(shù)2 次。 2 年試種情況表明,種植丹粳優(yōu)4 號增收節(jié)本效果顯著。
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在浸種環(huán)節(jié)控制效果較好,一旦發(fā)病很難控制,生產上會造成較大損失。 一般用勁護(25%的氰烯菌酯) 3 000~4 000 倍液加線菌清浸種,浸種溫度 15~20℃,浸種 3~5 d,效果較好[4]。
丹粳優(yōu)4 號分蘗力中等, 足夠的基本苗和帶蘗壯秧是獲得足夠有效穗的保障, 是獲得高產的基礎條件,生產上機插每盤播種100~110 g,插秧行株距以 30 cm×16 cm 為宜,一般每穴插秧 4~5 苗,保證插秧基本苗6 萬株/畝。
插秧前3~5 d 每平方米苗床撒施磷酸二銨100~150 g,撒肥后每平方米苗床用氯蟲苯甲酰胺(康寬)2.5 mL 兌水用噴壺澆施, 這樣能有效防治水稻潛葉蠅、稻水象甲和一代二化螟,省工省力,防治作用和節(jié)本效果明顯。
生產上要氮磷鉀肥平衡使用, 一般肥力地塊施純氮(N)13 kg/畝、純磷(P2O5)7.5 kg/畝、純鉀(K2O)6.5 kg/畝,同時施用適量的硅肥和鋅肥。 丹粳優(yōu)4 號是大穗型品種,分蘗力中等,因此在保證有效穗的情況下主攻大穗和提高結實率。 旋地前施入60%的氮肥、100%的磷肥、100%的硅肥及70%的鉀肥;20%的氮肥和100%的鋅肥作為蘗肥施入;剩余的20%氮肥作為穗肥和粒肥使用,30%的鉀肥用于穗肥。
丹粳優(yōu)4 號抗逆性強, 水分管理上要采取淺—濕—干的管理方式,避免全生育期建立水層。 具體為薄水插秧,有利于緩苗;分蘗期淺水,有利于緩苗和分蘗;分蘗末期適度曬田,有利于控制無效分蘗;幼穗分化期和揚花期建立水層,灌漿期濕潤管理。 這樣能利用品種特性有效節(jié)約水資源, 保證田間不至于濕度過大,有利于田間通風透光,改善田間小氣候,減輕病蟲害的發(fā)生。
5.6.1 本田除草 平地后用馬歇特(丁草胺)100 mL/畝進行無人機噴霧對本田進行封閉, 對于后期出現(xiàn)的水蔥和野慈姑等雜草可在分蘗末期用二甲四氯噴霧防治。
5.6.2 紋枯病的防治 紋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一般能造成水稻10%~30%的減產, 丹東地區(qū)水稻生長期高溫高濕、陰雨寡照,因此紋枯病普遍發(fā)生[5]。 防治措施為7 月10 日左右用24%噻呋酰胺(滿穗)20 mL/畝進行無人機噴霧防治,8 月初結合穗頸瘟的防治再噴1 次。
5.6.3 二化螟、稻曲病、稻飛虱及穗頸瘟的防治 一代二化螟在插秧前苗床澆施氯蟲苯甲酰胺(康寬)已經防治,二代二化螟和稻飛虱、稻曲病、穗頸瘟的發(fā)生時期相近,可在水稻破口前7 d 左右采用無人機噴霧1 次用藥集中防治,植保無人機霧化效果好,作業(yè)效率高, 利用無人機可在有利天氣對病蟲害集中快速防控,防治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