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毓敏 韋月敏
(1.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xiāng)農業(yè)農機技術推廣站/縣農業(yè)農村局的鄉(xiāng)鎮(zhèn)機構,廣西 大化 530817;2.大化瑤族自治縣經濟作物工作站,廣西 大化 530800)
“大甲粳”屬于禾本科、稻屬種質,是一種原產于廣西大化縣的一種水稻產品,株高一般約120—125cm,果實呈現橢圓形的白色米粒,淀粉含量較高,粘性較好。在以往的“大甲粳”水稻栽培中,很多種植戶僅僅依靠自己的種植經驗進行栽培種植,不僅導致了稻米農藥殘留較高,也導致稻米的產量和質量有所下降,嚴重影響到“大甲粳”的推廣與應用。在人們對于綠色高質量水稻產品需求不斷增加的背景下,通過改變傳統(tǒng)水稻模式,創(chuàng)新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可以實現降低水稻種植成本,提高水稻種植質量與產量的目的,于此同時可以通過推廣“大甲粳”綠色高產種植技術促進大化縣及廣西地區(qū)的農業(yè)經濟,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指的是通過科學的技術手段進行水稻育苗的而選擇,種植土壤的選擇,病蟲害防治方法的選擇,從而降低水稻產品的有害物質殘留,提高產品的質量與產量。因此綠色高產水稻在生產的過程中必須要選擇適宜的種植環(huán)境,并采取科學的種植管理方式,以及嚴格的生產技術。目前,由于綠色高產水稻具有農藥殘留少、綠色健康,無污染的優(yōu)勢,在市場上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愛,這也說明了綠色高產水稻將會成為未來水稻種植新的發(fā)展方向。
廣西是我國雙季稻的重要產地之一,并且擁有著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水稻是廣西農業(yè)生產最重要的農作物品種,每年廣西生的水稻種植面積以及水稻產量都會占據廣西農作物生產的榜首,因此廣西水稻種植的產量與質量將會直接影響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進而影響到農民的生活水平。廣西的氣候類型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雨和日照都較為充足,因此十分適合水稻的種植,但是由于水稻種植會受到當地夏冬兩季季風的影響,再加上廣西的地形環(huán)境復雜多變就會間接性的影響到水稻種植的產量與質量。因此基于廣西的氣候環(huán)境以及地理條件,通過選擇優(yōu)質的水稻品種,采取綠色高產的水稻種植技術,能夠彌補自然種植環(huán)境的不足,降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水稻種植的成本投入,提高水稻種植的產量與質量,進而促進當地農民的經濟水平的提高。
3.1 可以顯著提高種植區(qū)水稻產量。在傳統(tǒng)的水稻種植模式下,很多種植戶都是采用人工種植的模式,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種植的效率較為低下,水稻種植投入成本較高,在氣候條件與地理環(huán)境的約束就會導致水稻產量降低,農民無法增產增收的現象。而通過利用綠色高產水稻栽培技術,不僅可以滿足我國大面積水稻種植的需求,同時也能夠通過技術的創(chuàng)新確保水稻生產質量與產量,從而促進種植區(qū)水稻產量與質量的提升,實現農民增產增收的目標。
3.2 有利于發(fā)揮種植區(qū)的種植優(yōu)勢。水稻的生長需要充足的水分供給和光照,因此,一般情況下光照與水分充足的地方,水稻的長勢與產量均能夠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對于我國大部分的南方地區(qū)而言,由于氣候環(huán)境適宜,再加上地形主要以平原為主,水利設施建設較為完善,因此水稻種植的產量與質量均能夠得到保障。在這樣的種植優(yōu)勢下,采用綠色高產的種植技術,不僅可以發(fā)揮出種植區(qū)的種植優(yōu)勢,也能夠進一步地實現水稻種植的增產增收。當然對于一些地形條件不太理想的種植區(qū)而言,也可以通過采用綠色高產栽培技術改善自然環(huán)境的不足,從而促進水稻增產增收。
3.3.有利于促進我國科技農業(yè)轉型。目前我國大力倡導綠色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對于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在政策上給予了支持,這也導致不同種農作物綠色栽培技術得以創(chuàng)新、推廣和應用。對于廣西水稻栽培而言,由于其具有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及氣候條件,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水稻產品可以適應種植,需要結合當地特有的水稻品種對于水稻栽培技術進行創(chuàng)新,比如說“大甲粳”水稻。通過對于“大甲粳”水稻產品栽培技術進行創(chuàng)新可以更好地彌補由于地理環(huán)境導致的種植問題,實現當地農民增產增收的目標。
4.1.選好田,整好地?!按蠹拙弊鳛橐环N生長周期較長的水稻品種,在進行田地選擇時要盡可能選擇土地平整,土壤肥力適中,適合灌溉的田地,此外還需要對于土壤進行深耕處理。
4.2.種子處理,合理育秧。種子進行處理一般需要經過曬種、選種、浸種消毒三個步驟。曬種一般將種子鋪在涼席上,厚度2-3存,時間1-2天,每天翻動3-4次。選種主要篩選出顆粒均勻,無蟲害的種子。浸種消毒:將種子置于25%味鮮胺2500-3000倍稀釋的溶液中浸泡18-24小時,撈起滴干水后進行催芽,期間要隔3-4個小時翻動一次,直至種子破芽而出為止。育秧首先要選擇離種植田較近,并且方便排灌的田地進行育秧,根據種植面積確定育苗面積,一般情況下兩者的面積比味1:10,在育苗之前要對秧田施加底肥以及1000kg/畝的農家肥。
4.3.適時播種,稀播勻播。處理好的種子一般要在五月上旬進行播種,其中秧田播種量約30kg/畝,大田播種約3kg/畝。育秧的方式選擇半水潤濕方式,需要起秧畦,畦寬約為1.5米,溝寬溝深約為30cm和10cm,要盡可能做到畦平溝直。在處理好秧畦之后進行播種,遵循稀播勻播的原則,先播70%的種子然后在播30%的種子,表層要用細土覆蓋,并設地膜防止鳥禽啄食,待種子破土要及時撤去地膜。
4.4.秧田水肥管理。秧田的水肥管理直接影響到育苗的質量,進而影響水稻的產量與質量,因此必須要重視秧田的水肥管理及病蟲害防治。其中水分管理主要以保持畦面濕潤為主,自種子播種到一葉一心期,遵循陰天半溝水、雨天排干水、晴天灌滿水的灌溉原則。肥力管理主要是從三葉一心期開始,先噴施2%的尿素,然后在秧苗移栽之每畝施加養(yǎng)分含量為48%的三元復合肥20kg,如果基肥較為充足,秧苗狀態(tài)良好則不用施加送嫁肥。為了確保秧苗栽培的質量在一葉一心到二葉一心期要注重病蟲和害草的治理,可以通過利用敵克松拌土撒施法預防青枯病和立枯病,利用三環(huán)唑防止葉溫病2-3次,利用每畝20-25克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防止稻飛虱。
4.5.本田整理與移栽。在秧苗移栽之前對于本田進行整理能夠確保秧苗的正常生長,需要在移栽之前將本田整平并保證土壤松碎,要在本田四周開好排水溝,溝寬溝深分別為30cm和20-25cm,大田要按照4-5米的間距開設溝寬溝深分別為30cm和15-20cm,在移栽前1-2天施加基肥。移栽首先要選擇合適的秧苗,一般秧齡為25-30天,葉齡為4.5-5.5葉的為宜,行株距一般為3020cm,每蔸種植5-6顆秧苗,每畝約1.1萬蔸。
4.6.本田田間管理。本田田間管理主要包括有除草、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在秧苗移栽后的4-5天內需要對于本田進行耘田,并進行除草,一般在整個生育期均需要耘田,并除草約1-2次。施肥主要是施加基肥和追肥,基肥一般需要在移栽前2兩天每畝施加750-1000kg的農家肥,施加養(yǎng)分含量為48%的15-20kg的三元復合肥。追肥主要是在移栽后的7天施加48%的15-20kg的三元復合肥,然后在穗分期施加每畝7.5-10kg的氯化鉀,在齊穗期施加每畝150克磷酸二氯鉀與60kg水混合的溶液,以防治葉苗變黃。水分管理按照不同時期水分要求不同,移栽到回青期保持1-2cm的淺水,分葉期保持田間濕潤,幼穗分化前期保持田濕潤,后期保持淺水層,灌漿期保持濕潤、收獲前一周斷水。大田病蟲害防治主要采取預防和綜合治理相結合的方式,主要預防葉枯病、稻瘟病、條斑病、稻飛虱、福壽螺為主。當全田的稻米達到90%以上成熟時即可進行采收。
“大甲粳”水稻原產于廣西大化縣,是一種適合廣西種植的水稻品種,由于廣西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再加上很多種植戶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種植,水稻的產量和質量無法得到提升。本文從實際出發(fā),首先分析了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水稻種植現狀,然后分析了綠色高產種植技術推廣的優(yōu)勢,最后集合“大甲粳”種植實際情況提出了“大甲粳”的綠色高產栽培技術,能夠為“大甲粳”在廣西范圍內的增產增收提供實踐栽培技術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