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杰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通常用任務做線索,驅動課堂推進,任務的達成是整節(jié)課的目標。五年級的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期,也是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如何幫助他們更好地吸收知識點、達成任務,實現(xiàn)思維能力的提升,是一線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了“最近發(fā)展區(qū)”這一概念,建構主義學者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支架”教學策略。這種策略將大任務分解,給予學生“腳手架”式的支點,啟發(fā)他們的思維。在教學中,支架式教學策略需要將本課的知識點像框架一樣搭建起來,而學生的每一個小任務就類似于框架上的一個節(jié)點,學生借助這些支架向上攀登。下面,筆者結合蘇科版小學信息技術五年級可視化編程板塊的相關內(nèi)容來分析支架式教學在小學信息技術中的應用策略。
● 合理用,促理解
1.半成品學件
編程初識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主要以界面的介紹為主,學生背下各菜單的名字后再嘗試打開和關閉,一節(jié)課就結束了。這樣的教學顯然缺乏生動性,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也起不到任何作用。筆者認為,初識課一定要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面對對可視化編程一無所知的學生,如何避開畫舞臺、設計角色等“攔路虎”,讓其體驗到其中的樂趣呢?筆者決定以“玩”促“學”。新學期的第一節(jié)課,以“開心轉盤”為主題,筆者提前用可視化編程軟件制作了轉盤,課上演示了轉盤的玩法后,分發(fā)已經(jīng)畫好背景的舞臺以及完成了大部分程序的腳本。此時,學生借助半成品學件支架,在完成最終作品的過程中,通過自主嘗試軟件界面中的各控件功能,便可以完成認識界面以及了解可視化編程軟件的基本功能和工作方式的教學目標。
除了初識課,后期的《穿越迷宮》《賽車游戲》《克隆飛機大戰(zhàn)》等需要布置復雜背景的動畫任務,教師可以提前把布置好舞臺的半成品分發(fā)給學生,學生則可集中精力研究當節(jié)課的重難點任務。
2.圖表
圖表適用于歸納規(guī)律。在《畫正多邊形》一課中,在畫正多邊形之前需要引導學生探究“重復次數(shù)”“邊數(shù)”(或“角數(shù)”)和每次旋轉角度之間的規(guī)律。這是一個教學難點,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總會混淆旋轉的角度和多邊形內(nèi)角的度數(shù)。針對這樣的情況,筆者用動畫課件演示了畫筆的運動軌跡,同時借用圖表把多邊形的邊數(shù)與每次旋轉的度數(shù)一一羅列,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概括出每次旋轉度數(shù)實則為“360/邊數(shù)”。
3.流程圖
在可視化編程教學中,程序是實現(xiàn)整個板塊教學的重心。順序結構較好理解,但是遇到循環(huán)結構和選擇結構,學生的思路就不那么順暢了,將流程圖作為支架,是啟發(fā)學生思維的支點。如下頁圖所示,《小貓出題》一課中出現(xiàn)了條件判斷語句,相較于以往的直線形程序,出現(xiàn)了分支。因此,筆者在設計此課時,借助流程圖,化抽象為具體,給予學生理解的“腳手架”,學生在編寫腳本的時候則順暢許多。
● 分任務,易攀登
如今的信息技術課堂,更加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在“支架”教學策略中,應以學生為中心,給予學生解決問題的小線索,幫助他們一步步地攀登,逐步收獲知識。
例如,在《小貓出題》一課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變量,較前期基礎編程模塊,難度大大提升,更關注學生計算思維的培養(yǎng)。為了讓授課條理更清晰,筆者采用搭建“支架”,分解“變量”這個難點為三個小任務,引導學生層層消化,逐步提升思維能力。
第一個任務:出題時刻。教師發(fā)給學生學件,學件中的舞臺界面上布置好兩個變量——加數(shù)以及一些角色(如加號、等于號和小貓)。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小游戲滲透了“變量”的含義,但是對于學生來說,變量仍舊是停留在文字表層而又模糊的概念。接下來,教師提醒學生多次點擊綠旗后,兩個加數(shù)在不停地變化,基于此,教師進一步強調像這種“沒有固定的值,可以改變數(shù)值的量就叫做變量”。化抽象為具體,學生對“變量”的概念進一步清晰。
第二個任務:有問有答。此任務是對第一個任務的進階,學生有了進一步求知的欲望,教師幫助學生搭建“腳手架”,實現(xiàn)知識的建構。此時,教師提供控件區(qū)選項的提示,引導學生尋找與“回答”有關的控件。完善“回答”之后,整個舞臺布置完工。也正因為是分步操作,學生區(qū)分了“回答”和兩個加數(shù)的性質是不同的——兩個加數(shù)是變量,而回答不是變量,只是一個腳本控件,從而為下一步輔助學生理清判斷條件埋下伏筆。
第三個任務:驗算神器。這個任務是對學生“回答”的驗算,學生利用支架再一次向上進級。書本上呈現(xiàn)了第三個變量——和。如果不是上一級任務的分解,學生很容易將這個“和”放在等于號之后。但是,這個“和”顯然與學生數(shù)學課上學習的“和”的用法不一樣,它是用來承載計算機進行加法運算之后的結果,而非學生運算的答案。這就是編程的思維方式與普通運算的思維方式的不同。如果不講清楚,學生會很模糊。在這里,筆者提供了表格式幻燈片作為“支架”,幫助學生理清自己的回答和計算機計算出的用于判斷正誤的標準答案(課本上的“和”)之間的差異。
在一步步地分解任務中,給予學生學習的“支架”,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中,真正實現(xiàn)“主人”的地位,教師作為引領者,幫助他們形成探究思維,提升思維發(fā)展能力。
● 巧設計,優(yōu)策略
支架式教學策略可以分解難點,幫助學生理解,提升課堂效率,但是,在使用支架式教學策略時,教師還應結合具體任務,合理使用“支架”,使課堂結構最優(yōu)化。筆者認為,在使用支架式教學策略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獨立探索
支架式教學策略主要應用于強調學生自主探究的任務,教師在其中的角色是引導者,一開始應該給予適當?shù)膮f(xié)助,但隨著學生學習的推進,教師應漸漸弱化自己的角色,提倡學生獨立探索。例如,在《小貓出題》一課中,學生通過“支架”,探索出自己的回答和系統(tǒng)里計算出的“和”之間的差異。這是一個知識體系自主建構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學習的方法,也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2.效果評價
支架式教學策略除了倡導以學生為中心,還需要關注評價的使用。評價是學生知識學習的反饋,評價的方式可以是多樣的,學生通過自我評價、教師的評價或者他人的評價,了解自己學習的程度,為知識的進一步建構做好心理準備。任何缺少評價的教學策略都是不完整的。
3.不應濫用
支架式教學策略能提升課堂效率,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但不必每節(jié)課都使用。該策略在應用于課堂容量大、教學任務重的時候,能幫助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理解較難的教學內(nèi)容。當然,無論選用何種教學策略,都要因課制宜,只有合適的、有效的,才能成為最優(yōu)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