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摘? 要:所謂學術因緣是指學術領域或以學術為紐帶而形成的學人間的緣分、遇合以及聯(lián)系。本文描述討論蔣孔陽與朱光潛的學術因緣,以及在學術因緣影響下,蔣孔陽美學所具有的個性特征以及朱光潛因子。
關鍵詞:蔣孔陽;朱光潛;學術因緣;多層累突創(chuàng)理論
蔣孔陽曾說:“不研究朱光潛和宗白華,是很難全面地了解中國現(xiàn)代和當代的美學思想的?!眥1}我們也可以對這一觀點做進一步具體的發(fā)揮,說:不研究朱光潛和宗白華,也很難全面地了解蔣孔陽的美學思想。因為蔣孔陽美學與朱光潛、宗白華都有著深刻的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學術因緣關系。本文先只描述并討論蔣孔陽與朱光潛的學術因緣,與宗白華的學術因緣將另文再說。
一
我們說某人與某人的因緣,一般是指相互間的緣分、遇合以及聯(lián)系。所謂學術因緣便是指學術領域或以學術為紐帶而形成的學人相互間的緣分、遇合以及聯(lián)系。學術因緣往往表現(xiàn)為一方對于另一方因緣分、遇合以及聯(lián)系而在學術方面給以的影響。交往是學術因緣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蔣孔陽與朱光潛的交往,最先是從讀其書開始的。或者說,是從精神交往開始的。蔣孔陽曾經(jīng)說過,“宗白華曾經(jīng)教過我的課,是我的老師。朱光潛雖然沒有教過我的課,但我學習美學卻是從讀他的著作開始的,應當說是我的私塾(淑)老師和啟蒙老師”{2}。
1946年6月,剛剛大學畢業(yè)的蔣孔陽從重慶來到了南京。某一天他到夫子廟逛舊書店,猛然間在一堆舊書中發(fā)現(xiàn)了一本朱光潛著的《文藝心理學》,不知怎的,書名像磁鐵一樣吸引著他的眼睛,遲遲不能移開。他把身上僅有的幾個錢全部掏了出來,買了書就走。后來,蔣孔陽著文回憶道,“從此以后,我知道天地之間還有一種學問叫作‘美學’,而我自己也就朦朦朧朧地愛上了‘美學’。因此,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實在是引導我學習美學的啟蒙老師”③。而且,蔣孔陽還一直保存著他讀的這第一本美學書,幾十年后,某次偶然翻檢舊書,無意間竟然重新將它找了出來。“封面已經(jīng)完全破敗了,套上了一層牛皮紙。翻開里面,密密麻麻地全是藍鋼筆或紅鋼筆畫的線,幾乎每一頁每一行都畫滿了。這一方面說明,我當時還不會讀書,不會發(fā)現(xiàn)重點,不會鉤玄提要;另一方面,則說明了我是怎樣喜歡這本書,以至把整個身心都撲了進去,使得書喘不過氣來,我自己也喘不過氣來”{4}。由此可想而知,當一個人把“整個身心都撲了進去”閱讀一本書,毫無疑問,他是多么地熱愛這書,那書上的內(nèi)容也必定在他的心靈上留下深深的思想烙印。這種刻印在靈魂上的思想烙印,足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成為他一輩子的精神追求的動力。所以,即使時隔幾十年,談起朱光潛先生的這本《文藝心理學》,蔣孔陽依然是滿懷深情,依然能如數(shù)家珍般地列舉出它的許多特點來,因為這是沉淀在心靈中的記憶。他說:
《文藝心理學》這本書,我覺得有幾個特點:一是歷史性和知識性。它談任何問題,都是先介紹歷史上有些什么人談過,他們是怎樣的談法,以及他們之間有些什么分歧。這樣,我讀了之后,就對這個問題的歷史情況,有一個初步的理解。老實說,當時我對西方美學史,還是一無所知。是讀了朱先生的這部著作,我才第一次接觸到了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尼采、克羅齊、里普斯等人的美學觀點。二是生動性和通俗性??蠢碚撝鳎钆缕D深晦澀。有的理論文章,讀起來簡直像啃鐵塊,牙齒都發(fā)酸。但朱先生不然。在他寫起來,抽象的理論圣母,似乎都變成了散花的仙女,娓娓道來,親切動聽。這一點,或許是此書一開頭就吸引了我的原因。三是系統(tǒng)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一點,朱先生似乎差一些,他自己也曾謙虛地說過,他所做的工作,只是“補苴罅漏”。其所以這樣,我想是因為他把重點放在介紹旁人的學說上,反而相對的忽略了闡發(fā)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的觀點,但他這樣做,對于讀者卻是大有好處的。因為讀者通過朱先生的介紹,打開了通向“智慧之宮”的大門。{1}
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引導蔣孔陽邁入了美學的門檻。從蔣孔陽自己的敘述看,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不僅內(nèi)容上教給了蔣孔陽豐富的美學知識,而且從方法上也給了蔣孔陽最初的啟迪。比如如何將抽象的理論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娓娓道來,使其變得親切動聽,等等。更重要的是,《文藝心理學》介紹了許多西方美學各家各派各種美學觀點,朱光潛都能有條不紊地將來龍去脈講得清楚明白,體現(xiàn)出簡潔的綜合概括能力,“它談任何問題,都是先介紹歷史上有些什么人談過,他們是怎樣的談法,以及他們之間有些什么分歧”。朱光潛在《文藝心理學》中所反映出的這些治學特點,無疑給蔣孔陽留下深刻影響,無論是從這本書所獲得的美學知識,還是從中體味到的治學方法,都對蔣孔陽后來對于美學的思考和研究,以及治學和寫作,樹立了榜樣。也正是受了朱光潛此書的影響,蔣孔陽說:“我初學寫作的時候,也總是給自己懸擬兩個理想的要求:一是不要空洞無物,應當盡可能告訴讀者一些實在的東西,讓他們讀了你的文章以后,至少增加一些知識;二是不要板著面孔訓人,而要盡量寫得親切動人一些?!眥2}
因為一本書,讓年輕的蔣孔陽與美學從此結下了始終不渝的不解之緣;也因為一本書,蔣孔陽與作者朱光潛結下了保持終身的學術因緣。
時間轉(zhuǎn)眼到了20世紀50年代,此時的蔣孔陽已成為復旦大學中文系的青年教師,并被派往北大參加蘇聯(lián)專家畢達可夫研究班學習文藝學。據(jù)蔣孔陽在文章中回憶,在北大學習期間,他經(jīng)常拜訪請教宗白華,卻沒有提及任何關于與朱光潛交往的資料。但從蔣孔陽的一段回憶看,20世紀50年代,他與朱光潛的交往還算不上熟絡。在《我與美學》一文中,蔣孔陽曾回憶起一段與朱光潛面對面交往的經(jīng)歷。時間應該是在往北大畢達可夫研究班學習前后,正值全國性美學大討論的熱潮,蔣孔陽也寫文章參加討論而開始頗受關注。也正是在這個時期,蔣孔陽有了與朱光潛會面交往的機會。蔣孔陽這樣回憶道:“記得有一次朱光潛先生到上海來,《文匯報》邀請朱先生和幾位搞美學的同事,舉行座談。有一位青年人,當場就以‘革命’的姿態(tài),向朱先生進行‘詰難’。弄得朱先生相當尷尬,也比較緊張。輪到我發(fā)言,由于我當時也還比較年輕,我一稱朱先生,朱先生的耳朵立刻豎了起來,他大概以為我也要進行‘詰難’了。但是我沒有。我談的是過去讀過朱先生的書,受到過很多教益,今天難得見到朱先生的面。朱先生的神情馬上松弛下來了。五六十年代,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反映到學術當中來,學術的討論有時也顯得不那么平靜。”③
我們已經(jīng)很難具體了解20世紀五六十年代蔣孔陽與朱光潛的交往詳情,但從蔣孔陽這段回憶看,朱光潛對于當時的蔣孔陽還是比較陌生的,但這不影響蔣孔陽對于朱光潛的敬重和繼續(xù)從他的著作中受到教益。特別是蔣孔陽當面提及“過去讀過朱先生的書,受到過很多教益,今天難得見到朱先生的面。朱先生的神情馬上松弛下來了”?;蛟S正是這次面對面的交談,蔣孔陽謙恭的談吐,讓朱光潛對蔣孔陽留下較深印象,而從此開始彼此熟悉起來,也說不定。
二
雖然1980年在昆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美學會議,蔣孔陽因準備到日本神戶大學訪問講學,而無緣參加。因此,兩人錯失了一次重要的會面暢談交流的機會。但在《蔣孔陽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卷前面的圖片插頁中有一張蔣孔陽與朱光潛等的合影,這是蔣孔陽在北大教師、朱光潛的助手楊辛的陪同下拜訪朱光潛時所拍攝的,時間注明是在20世紀80年代。這一次見面的具體詳情,也不得而知,或者只是一次禮節(jié)性的探望拜訪,但從這張照片反映出的蔣孔陽對于朱光潛的敬重之情,是顯而易見的。其實,早在1980年之前,兩人的關系應該已經(jīng)非常熟悉了,通信交往或許應該更早。這不僅有1980年《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發(fā)表的朱光潛的《給蔣孔陽副教授的信》可證。而且這還是目前唯一可以公開看見的兩人書信交往的明證。全信如下:
孔陽同志:
9月下旬以來我一直在城里參加民主黨派的和文代會的會議,昨因事請假回校,才讀到來示和惠贈的《復旦學報》第五期,急拆讀《建國以來我國關于美學問題的討論》大文,感到欣喜,一則喜故人無恙,二則喜故人仍堅持美學研究,態(tài)度認真,對當時論爭中各派所持的要點做了簡賅明了的概述,持論之極公允。這是多年沒有見到的一篇好文章,我年老健忘,對當時爭論的情況已很模糊,有兩個出版機構約我出一本過去的美學論文集,正愁不易下手,原來保存的有關資料已久被沒收,大文為我提供了搜尋資料的線索,也替編輯者提供了很好的準繩,所以無任銘感。
這些年來我沒有讀到美學方面的新書,但一直在鉆研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因此認識到當時參加討論者(包括我自己)大半沒有掌握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對美學極為重要的1844年的《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美學討論中我已涉獵到這部重要著作(后來提到的實踐觀點即據(jù)此)。此書中文譯本多錯誤,中文亦艱晦不易懂,所以把其中關鍵性的“異化的勞動”和“私有制與共產(chǎn)主義”依德文原文改譯出,并結合《資本論》第一卷論“勞動”節(jié)和恩格斯的《從猿到人》,寫了三篇短文介紹馬克思主義的美學基本觀點,可以代表我近來有所改變的美學觀點。主客觀統(tǒng)一的觀點仍堅持不變,不過所舉的理由較過去較清楚,較充足。此稿已交社會科學院,將來如出版當寄奉求教。
今春以來應上海文藝出版社之約,寫了一部《談美書簡》(共十三篇,約7萬余字),稿已寄出,出版以后擬寄奉求教。
文藝出版社擬為我出一本主要屬解放后的美學論文選集,在選目方面我想請該社編輯部就近求教,現(xiàn)在大家都忙,此系不情之請,如蒙惠允,將通知該社編輯部。寫到這里文代會有電話來,催進城開會,匆匆就此打住,此致
敬禮!
朱光潛謹啟
1979年10月5日{(diào)1}
顯然,這封信是蔣孔陽交到《復旦學報》發(fā)表的。發(fā)表的理由當然是蔣孔陽覺得朱光潛這封回信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應該給以公開,以促進全國美學的研究。而此時,一場新的美學熱正在醞釀到來。蔣孔陽的文章和朱光潛的這封信,無疑對于新的美學熱的興起起到了風向標的作用。在這封信中,我們可以讀到如下信息:1.這是朱光潛給蔣孔陽的回信,回信的具體事由是蔣孔陽先給朱光潛寫信并寄贈刊有蔣孔陽寫的《建國以來我國關于美學問題的討論》文章的《復旦學報》,這篇新時期美學研究的重要文獻,內(nèi)容涉及對于朱光潛的評論。2.在回信中,朱光潛稱蔣孔陽為“故人”,并對“故人”仍堅持美學研究表示欣喜。這說明朱光潛對于蔣孔陽已經(jīng)非常熟悉,交往時間已經(jīng)不短。3.對于蔣孔陽文章內(nèi)容觀點的認同,認為“對當時論爭中各派所持的要點做了簡賅明了的概述,持論之極公允”。4.告知自己關于美學研究的近況。尤其是對于《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的研究和寫作情況,以及自己有所改變的和堅持不變的美學觀點。從這封信中,我們看到蔣孔陽與朱光潛的學術因緣得到了進一步深化。
蔣孔陽的《建國以來我國關于美學問題的討論》發(fā)表于《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5期。這篇論文不僅代表著新時期美學研究的重要成果,而且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我國美學大討論進行了全面總結,從此我國美學四大派之說成為定論。朱光潛美學作為四大派中的“主客觀統(tǒng)一派”,在蔣孔陽此文中得到了比較客觀的評論和分析。雖然蔣孔陽努力持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對四大派的美學觀進行介紹和評說,沒有明確發(fā)表自己具偏向性的觀點,但是,朱光潛的美的“主客觀統(tǒng)一說”,實際上在蔣孔陽看來,相較其他各派,是包含著更多的合理性的,特別是朱光潛關于“物的形象”即“藝術形象既有客觀性,也有主觀性;既有自然性,也有社會性”的界說,后來也被蔣孔陽吸收進了他的“多層累突創(chuàng)”理論中,成為否定把美單一化、固定化的具體表述。我們對照蔣孔陽的表述,可以看出與朱光潛觀點的一致性。當然,蔣孔陽的“多層累突創(chuàng)”理論比朱光潛的觀點更豐富、更全面。蔣孔陽的表述是:“美既有內(nèi)容,又有形式;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既是物質(zhì)的,又是精神的;既有感性的,又是理性的。它是各種因素多層次多側(cè)面的積累,我們既不能把美簡單化,也不能固定化,美是一個在不斷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復合體?!眥1}所以,蔣孔陽的“多層累突創(chuàng)”理論是包含了朱光潛的美的“主客觀統(tǒng)一”說的合理因子的。也許,這里面也顯示了蔣孔陽與朱光潛的某種學術因緣吧。難怪有學者認為:“朱光潛后來以‘實踐’和‘藝術生產(chǎn)’來論證他的主客觀統(tǒng)一論,在一定程度上與蔣孔陽的觀點比較接近?!眥2}
朱光潛對于蔣孔陽的影響,還可以從蔣孔陽晚年為《書摘》雜志所寫的一篇短文《推薦八種我最喜歡的書》中可以看出。所謂“最喜歡的書”,自然絕對不會是那種泛泛而觀只做一般閱讀的書,而必然是常讀常看,甚至百讀不厭的,不僅書中的思想內(nèi)容,并且連文辭表達都具有某種魔力,可化作精神影響靈魂的書。所以,“最喜歡的書”便也是對自己最有影響力的書,并且,這種影響必然也是持續(xù)和長久,并足以融入靈魂和血液的。在蔣孔陽推薦的這八種“最喜歡的書”中,其中就有三種是朱光潛的著譯。這三種書是:《文藝心理學》《美學》和《歌德談話錄》。由此更能看出,朱光潛在蔣孔陽心中的地位,并持續(xù)地產(chǎn)生著影響。這三種書在蔣孔陽的書單中的編號順序分別是(4)(5)(6)。我們不妨看看,蔣孔陽對于這三種書的簡短評價:
(4)《文藝心理學》。朱光潛著,開明書店1936年版。這是我讀到的第一本美學著作。它那旁博的引證,生動的敘述,帶有感情的議論,很快就把我吸引住了。是它啟蒙了我,把我引進了美學的天地。通過它,我最初接觸到了西方的一些美學家。
(5)《美學》。黑格爾著,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一版。這是我生平最喜愛的一種書。思想博大精深,體系嚴密完整。處處山重水復,引人入勝;時時火光爆發(fā),啟人深思。有人生的體驗,藝術的鑒賞,哲學的沉思,真是取之不盡,美不勝收。
(6)《歌德談話錄》。艾克曼著,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第一版。搞理論的,喜歡思想。但來自于理論的思想,太抽象,可敬而不可親。本書不同,它那豐富的思想,直接從生活中來,從艾克曼與歌德的交流中來,因而富有生氣,充滿了血肉,不僅可敬,而且可親。③
三
蔣孔陽自讀了《文藝心理學》而開始步入美學這座“智慧之宮”的大門,并從此開啟了美學思考和研究之路,因而對于朱光潛美學思想的發(fā)展演變也益發(fā)關注、學習和研究。蔣孔陽對于朱光潛的美學思想的了解是很深入的。在研讀蔣孔陽著作時,我們一定會發(fā)現(xiàn),朱光潛的名字是經(jīng)常躍入眼簾、出現(xiàn)頻率很高的一個詞。其中有兩篇重要的文章是評論朱光潛的著作的,從中可以看出,蔣孔陽對于朱光潛思想體會之深入、見解之獨到。這兩篇文章,一篇是《引導我學習美學的啟蒙老師——讀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另一篇則是《西方美學研究中的一項重要成果——評介〈西方美學史〉》。這兩篇文章十分詳盡地分析了朱光潛早期和晚期的兩部代表性著作,而這兩部著作恰可以說最能體現(xiàn)朱光潛的治學態(tài)度和方法,也是對蔣孔陽產(chǎn)生深刻影響的典范性著作。如果說蔣孔陽美學的形成,得益于他善于吸收融化前人的成果,不固執(zhí)一說,對于各家各派的思想觀點能夠兼收并蓄。那么,這其中朱光潛的影響占有明顯而突出的地位。這種影響首先體現(xiàn)在治學方法和態(tài)度上。蔣孔陽曾多次談及并論述過朱光潛的治學方法和態(tài)度給與他的影響。總括起來說有這幾點:首先是特別重視“翻譯與研究的結合”;其次是要言之有物,親切動人;再就是兼收并蓄,博采眾長。而其中尤以“翻譯與研究的結合”最能體現(xiàn)他們共通的治學方法和態(tài)度。
蔣孔陽在評價朱光潛對于中國美學的貢獻時,首先就是強調(diào)朱光潛對于外國美學的翻譯介紹。他說:朱光潛“大量地翻譯和介紹西方的美學著作和美學思想。早在‘五四’時期,王國維、蔡元培等人已經(jīng)在介紹西方美學思想,但都不全面。從朱先生的《文藝心理學》開始,方才有系統(tǒng)地全面地引進西方的美學思想。更重要的,他自己動手,翻譯了《柏拉圖文藝對話集》、維柯的《新科學》、萊辛的《拉奧孔》、黑格爾三卷本的《美學》、艾克曼的《歌德談話錄》、克羅齊的《美學原理》等等。他的翻譯,都是高質(zhì)量的。不說別的,僅此一點,就足以確立朱先生在中國現(xiàn)代美學史中的重要地位”{1}。
在“翻譯與研究的結合”上,蔣孔陽與朱光潛的認識有著高度的契合性和傳承性,都一致將它作為研究美學的一個基本的“治學的方法和態(tài)度問題”來對待和強調(diào)。朱光潛在百廢待興的20世紀80年代,在閱讀一些中青年學者的論文時,感到美學界有些中年同志里存在的一種表現(xiàn):“外語水平有限而談譯名的考釋,馬列主義水平尚待努力而去維護某些舊譯文的錯誤。此風不改,美學就難說有什么光明前途?!眥2}因而呼吁“培養(yǎng)研究員們打好基本功的基礎是首先應注意的事,我認為首先學好馬克思主義和精通一種外國語”③。關于蔣孔陽也有一個具體的例子。有一次,蔣孔陽在與他的一位博士生討論學位論文選題時,這位博士生看他前面的師兄一般都以德國古典美學作為論文的選題,于是提出想嘗試做謝林美學的想法,蔣孔陽對于選題沒有簡單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先問學生:“你的西語水平如何?”學生回答說:“一外學的是日語,二外正在學德語?!币宦爩W生的回答,馬上說:“你還沒有掌握一門西方語言,怎么可能研究得了謝林?你還是結合你所學的外語情況,重新考慮一個選題吧!”蔣孔陽治學和培養(yǎng)學生,對于外語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而這也不正是他所私淑的老師朱光潛治學的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嗎?所謂學術因緣,某種意義上就體現(xiàn)于治學方法和態(tài)度的一致性上。
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稱得上“翻譯與研究結合”的光輝典范。為了寫作《西方美學史》,朱光潛光準備材料,就投入了大量精力和時間,進行艱苦卓絕的翻譯工作。蔣孔陽說:“他在編寫本書之前,做了大量的資料收集、整理和翻譯的工作。他翻譯過《柏拉圖文藝對話集》《歌德談話錄》,萊辛的《拉奧孔》以及黑格爾的《美學》等書,編譯過《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等資料。他自己說,他為了編著本書,‘在捜集和翻譯原始資料方面所花的功夫比起編寫本身至少要多兩三倍。用意是要史有實據(jù),不要憑空杜撰或摭拾道聽途說’。正因為他做了這么多的準備工作,花了這么多的功夫,所以他這本書就寫得比較扎實,不僅有史有識,有證有論,能夠給讀者帶來豐富的知識,而且對于西方美學歷史中具有代表性的美學家和美學流派,都能作出比較切合實際的評述和論斷。”{1}可謂知之深矣!而蔣孔陽自己在寫作《德國古典美學》時,其中的許多引文,大都是蔣孔陽親自翻譯的。他為寫作此書所投入的翻譯工作也是令人感佩的。這也正是學術因緣上的一種呼應。
蔣孔陽有一篇評論王元化的譯著《文學風格論》的文章,題目就叫《翻譯與研究的結合》。王元化是偉大的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著作《文心雕龍》的研究家,他為了寫作《〈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而準備材料,翻譯了英文版的《文學風格論》中足資借鑒的四篇文章。后來這四篇文章編輯出版,王元化為此寫了一篇跋文,交代翻譯的緣起。蔣孔陽的評論熱情洋溢地贊許王元化無論在研究或是翻譯時,都能將二者結合起來,并特別針對跋文的內(nèi)容指出:這“固然是交代翻譯《文學風格論》的緣起,但同時也提出了一個治學的方法和態(tài)度問題”{2}?!胺g和研究的結合”,在蔣孔陽看來是“一個治學的方法和態(tài)度問題”。為什么這樣說?從治學的方法說,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打破狹小的“坐井觀天”的局限,開闊視野,可以用一種很高的世界眼光審視自己的研究,“用世界的水平來加以衡量和研究”。而從治學態(tài)度說,“翻譯和研究的結合”無疑會大大增加工作量,費時費工,顯然不可能投機取巧,甚至是“自找麻煩”。但這種“翻譯和研究結合”的治學方法和態(tài)度,確是一個真正的學者和研究家值得選擇的治學路徑?!白g者翻譯它,決不僅僅是為了翻譯,他有更重要的目的,那便是進行研究。這樣,翻譯的本身成了研究性的。翻譯與研究的結合,也就成了這本書最大的特點之一?!雹鬯裕Y孔陽才如此強調(diào),“不論從哪方面說,對于學術著作的翻譯,應當把翻譯與研究結合起來。搞研究的人,多做一些翻譯工作;搞翻譯的人,也應當多做一些研究工作”{4}。這不僅是蔣孔陽對于王元化治學的高度評價,其實,朱光潛也未嘗不是這樣,在這同一篇文章中,蔣孔陽很自然也提到了朱光潛,說“朱光潛先生為了寫《西方美學史》,翻譯了大量的原始資料。這一嚴謹?shù)木袷橇钊丝膳宓摹眥5}。同時,這種治學方法和態(tài)度,也未嘗不可看作是蔣孔陽的一種夫子自道。翻譯與研究的結合,可以說是蔣孔陽對于美學研究,對于治學的基本方法和態(tài)度。這種治學方法和態(tài)度,蔣孔陽也很好地傳授給了他的學生們,并且在他的學生們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體現(xiàn),比如著名美學家朱立元、張玉能、曹俊峰等也都是將“翻譯與研究結合”卓有成就的典范。此不贅言。
四
蔣孔陽說最初讀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就是被它的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娓娓道來所吸引。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年輕的蔣孔陽對于語言、對于文風有著非同尋常的敏感。這可以看作一種先天的感性能力,或一種先天的潛在的審美能力。正因為這種突出的感性能力的存在,所以,當蔣孔陽初讀《文藝心理學》便有一種一拍即合的契合感,而對美學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比如,他稱朱光潛“在他寫起來,抽象的理論圣母,似乎都變成了散花仙女”,這就是一種審美的閱讀感覺。這或許也是蔣孔陽與朱光潛之間的一種因緣吧!也正是喜歡上朱光潛的行文風格,因此,在寫作上也自然受著朱光潛的樸素無華,曉暢明白的文風的影響,蔣孔陽所寫文章的語言也總是力求把淺顯易懂作為自覺努力的目標。蔣孔陽在談到或者回憶宗白華、朱光潛的時候,總是不忘他們的著作文章所給以他的美好印象。我們不是總說文如其人嗎?所以,當我們懷念或回憶一個熟悉的可親可近的人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如古人所說的,讀其書想見其為人。所以,我們不妨猜測,蔣孔陽不厭其煩地喜歡談論朱光潛的文風對其的影響,因為對一種文風的回憶,也就是對景仰之人最深情的懷念。我們讀蔣孔陽的文章,所遇之處就可能跳出類似如此這般的文字:“……讀了宗白華、朱光潛的著作,他們那像行云流水一樣自然、一樣淺近平易的文風,尤其給了我很深的影響?!眥1}蔣孔陽如此看重文風,這或許是因為文風中隱藏著美學家之間因緣契合的最真實的密碼。我們很難想象,文風暌隔、心性差異頗大的學人之間,會有學術因緣存在的可能性。自然,文風也有美與不美之分。美學家給人講“美”的道理,結果自己寫出來的文章一點美感都沒有,讀來晦澀難懂。這樣的文章只能令讀者生厭,又如何稱得上“美學著作”呢?行云流水,是一種美,淺近平易也是一種美,美學文章寫得像行云流水,寫得平易近人,實在并不是件簡單容易的事。文章寫得美,就能給人一種可親可近的美感,而要做到這一點,實在是作者心中首先要有明確的意識和追求目標,同時,落筆時還要在遣詞造句、語詞修辭上下功夫。我們讀宗白華、朱光潛的美學文章本身就是一種美的享受。而我們讀蔣孔陽的美學文章,也同樣能夠感受到他的文字所給人的美的力量。
這里,我們不妨略舉小例,以感受體驗一下蔣孔陽文章語言文字的魅力。我們不妨順手摘取《美學新論》中關于“多層累的突創(chuàng)”學說關于美的形成的一小段文字吧——讀讀吧,真的,有什么樣的文字比這更淺近平易的,令人讀來是如此生動,如此鮮活又如此難忘的:“美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多種層次的相互作用,相互積累;而美的出現(xiàn),則像母雞孵小雞一樣,不是一腳一爪地逐步顯露出來的,而是一下子突然破殼而出。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說它是一種突然的創(chuàng)造。”{2}所以,蔣孔陽對于朱光潛文風的贊美,同時也就是對于自己行文風格的要求。學術文風上的認同與傳承,難道不正是學術因緣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嗎?
蔣孔陽說:“讀朱先生的著作,還有一個特點,那便是學風上的樸素無華和文風上的深入淺出。做學問是要講道理,把道理實實在在明明白白地講出來,讓人家懂,知道是怎么回事,就算達到目的了。但有的同志不這樣,他們喜歡繞彎子,把本來明顯的道理,講得神乎其神,叫人莫測高深,望而卻步。與此相反,朱先生的文章一般說是比較樸素的,他不故作高深,而是力圖把事實講清楚,把道理講清楚。因為有事實和道理可講,讀者讀了,有所啟發(fā)和體會,因而感到深,這就是深入。又因為講得清楚,不是含含糊糊,讀者讀了,明白這是一回事,這就叫做淺出。因此,所謂深入淺出,其實就是要把道理講清楚,沒有道理可講,不能深入;講不清楚,不能淺出。朱先生的特點,就在于既深入,又淺出。美學這門學科,本來是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從希臘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開始,便和哲學結有不解之緣。正因為這樣,所以美學所探討的問題,雖然都和人生日用有關,都非常饒有興趣,但因為和哲學的概念混雜在一道,卻往往顯得不那么好懂。朱先生的《西方美學史》之所以能夠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就在于它能夠把這些比較艱深的、富有哲理意義的美學問題,深入淺出的講出來,使我們一目了然,不僅不畏難卻步,反而越讀越有興趣?!雹?/p>
朱光潛是一面鏡子。我們照鏡子,從鏡中所見到的一定是照鏡者自己的形象。蔣孔陽所理解和描述的朱光潛,某種意義上往往也是他自己的一幅自畫像。所以,蔣孔陽對于朱光潛的評論,都是某種或隱或顯的學術因緣的另一種表現(xiàn),完全可以作為我們理解蔣孔陽美學思想和學術的一個入口。他肯定于朱光潛的,也一定是他自己所堅持和努力追求的。也正因為如此,蔣孔陽與朱光潛之間在學術上才具有一種十分密切的因緣關系。蔣孔陽對于朱光潛的美學是抱有極大的同情與理解的。換過來說,朱光潛美學中的許多積極的因素也都在蔣孔陽的思想中得到了回應和響應。譬如晚年朱光潛對于馬克思實踐觀點的探索,尤其對于《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的重視和研究,蔣孔陽也積極地進行了深入研究,寫出了許多有創(chuàng)見的論文,并最終成為《美學新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蔣孔陽十分欣賞法國著名畫家安格爾的兩句話:“只有構思中滲透著別人的東西,才能創(chuàng)造出某些有價值的東西?!眥1}蔣孔陽與朱光潛的學術因緣也可以作如是觀。從年輕時最初閱讀《文藝心理學》開始,朱光潛因子就滲透進蔣孔陽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之中。或許,這樣的表述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誤解,以為蔣孔陽就是朱光潛派的一分子。其實不然,朱光潛只是蔣孔陽思想中的“因子”,而不是全部。蔣孔陽思想中不僅有朱光潛因子,還有宗白華因子,有康德、黑格爾因子,還有孔子、莊子因子,等等。只不過我們這里只討論蔣孔陽與朱光潛的因緣,故而無須旁騖罷了。
蔣孔陽曾經(jīng)十分明確地說過:“記得20世紀50年代,我國展開了熱烈的美學討論。有同志問我:你是哪一派?朱光潛派?李澤厚派?或者其他派?對于這個問題,我感到很難回答。我覺得我從每一派那里,都學習到了很多東西。但它們究竟是屬于哪一派的,我卻說不清楚。正好像呼吸空氣,我很少注意哪些是氧氣,哪些是二氧化碳,我只是呼吸罷了。它們營養(yǎng)了我的身體,我就感到滿足了。對于今人如此,對于古人,亦復如此?!眥2}
蔣孔陽將自己置身于一切學“派”之外,而又“轉(zhuǎn)益多師”,兼收并蓄,而終于成就其有容乃大的卓著成就。
五
蔣孔陽美學代表著我國20世紀下半葉美學研究領域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已成為我們開拓發(fā)展21世紀美學的寶貴財富。認真研究總結蔣孔陽美學思想也是對蔣孔陽其人的最好紀念。蔣孔陽美學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他不屬于某家某派,而是“對于各家各派兼收并蓄,做加法不做減法”③。他說:“關于美的看法,歷來解說甚多,分歧甚大,我覺得它們都各有道理,各有貢獻。于是,我不是利用它們的長處去打倒旁人的短處,而是取長補短,各歸其位,共同構成了我關于美的基本觀點,那就是美不是單一的,固定的某種實體,而是一種時空復合的結構,一種多層累的突創(chuàng),一種處于不斷創(chuàng)造的開放系統(tǒng)?!眥4}所以,蔣孔陽美學本身也應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造的開放系統(tǒng)”。蔣孔陽美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善于吸收融化前人的成果,不固執(zhí)一說,而是對于各家各派兼收并蓄,多方進行探討,既聯(lián)系歷史,也結合現(xiàn)實,歷史和現(xiàn)實是多方面的,所以,對于美的探討也應該從多方面進行。美的存在的多樣性、復雜性,是與歷史和現(xiàn)實的多樣性、復雜性相一致的。蔣孔陽美學對于各家各派的兼收并蓄,是研究和理解其思想的重要抓手。當然,這種兼收并蓄絕不是對別人思想的照搬照抄,而是一種融化或者說消化吸收。也正是因為這種“融化”“消化”功夫,而使得兼收并蓄的某種思想來源常常無跡可求。但也并非完全無跡可尋。比如,在中國現(xiàn)代美學中,蔣孔陽就一再強調(diào)宗白華、朱光潛是他的老師,特別是朱光潛,在蔣孔陽美學這個“開放系統(tǒng)” 中尤其顯得突出。也就是說,朱光潛對于蔣孔陽美學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非同一般的深刻影響。
這不僅因為朱光潛是他進入美學研究領域重要的啟蒙老師和引路人,而且,在半個世紀的學術生涯中,朱光潛實際上成為蔣孔陽美學研究的參照系和關注對象。蔣孔陽對于朱光潛著作和學術思想的熟悉程度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如果我們檢索《蔣孔陽全集》不難發(fā)現(xiàn),朱光潛的名字在他的著述中出現(xiàn)的頻次是最多的,談論和討論朱光潛的話題貫穿了他的整個學術生涯。甚至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1987年,也就是朱光潛去世的第二年出版問世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中“朱光潛”詞條就是由蔣孔陽撰寫的。因為這也只有蔣孔陽最為勝任。
蔣孔陽先生提出的美的“多層累突創(chuàng)”理論,之所以能夠從至今已有的一切美學理論中脫穎而出,而又足以包容一切已有或可能有的美學思想和美學理論、美學觀點。就因為,“多層累突創(chuàng)”理論,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造的開放體系,具有體大思精、籠罩群言的智慧的美學體系的構建,所以對于各家各派兼收并蓄,取長補短,使它們在真理的限度內(nèi)各歸其位。蔣孔陽從美學入門之初,所接觸所閱讀的就是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而這部著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歷史性和知識性,介紹美學史上不同美學家、美學流派對于美的不同觀點和看法,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各家各派孤立地看,又似乎說出了一定的道理,并不完全是荒謬錯誤,但是,美學史上各家各派的觀點為什么又如此彼此對立矛盾,甚至不可調(diào)和呢?這無疑引發(fā)蔣孔陽的思考,經(jīng)過長期的學習、考察、思考,使他終于發(fā)現(xiàn),美的存在具有多樣性、復雜性,以往的大多美學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美進行考察和思考,但實際上就像盲人摸象一樣,往往以所知的局部代替全體,以部分真理代替了全部真理。譬如,在《美學新論》中,蔣孔陽所曾具體分析過的一些著名的美學思想和觀點,比如布洛的心理距離說、弗洛伊德的性欲升華說等等理論就是典型的代表。以往所有理論家似乎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犯了同樣的錯誤,那就是所謂的“越位之思”,將局部真理、有限真理無限放大使其變成一種仿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這種無限放大的局部真理就自然走向了真理的反面而變成謬誤。而蔣孔陽的思想,就是想如何能使“思不越位”或者讓這些“越位之思”能夠“各歸其位”。于是隨著思考研究的深入,逐漸形成了具有高度智慧的“多層累突創(chuàng)”學說,比較完美地解決了歷史上各家各派學說的爭論和矛盾,在一個“多層累”的“時空復合的結構”中找到自身恰當?shù)奈恢谩?/p>
朱光潛具有一種超常的概括綜合能力。這種能力集中體現(xiàn)在他兩部重要著作中,那就是早期的《文藝心理學》和晚期的《西方美學史》,這兩部著作所處理的都是頭緒繁多的美學史上各家各派的美學思想和美學觀點,如何將它們清理出條理并進行高度抽象的概括,是需要非常的理論功力的。如果說在早期的《文藝心理學》中,朱光潛所表現(xiàn)出的還是一般的“理條理”的能力,重點是將各家各派的思想學說闡釋得分明,讓人得到豐富的必要的歷史線索和知識。其所不足是創(chuàng)造性地闡釋自己的觀點有所缺乏。但到晚年的《西方美學史》則不一樣了,相較于早年的《文藝心理學》已有了非常大的突破。那就是充分展示了朱光潛駕馭材料的高度綜合概括能力。而這一點,蔣孔陽在對此書的評論中,曾給以了高度評價,他說:“……這部書就給人以完整的感覺。對于每一個美學家,先有一般的總的介紹,說明他的時代背景和思想來源,然后分析和評價他的具體的美學觀點,最后又歸納起來,加以小結,說明這個美學家有哪些成就,哪些局限性,對后世又有哪些較為重要的影響,對于全書,也是如此。先有《序論》,然后按照時代的順序,一個一個地介紹有代表性的美學家、美學著作和美學流派,最后,又總結起來,對三個關鍵性的問題,即美的本質(zhì)問題、藝術典型問題、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問題,作出了一個比較全面的系統(tǒng)的‘歷史小結’,這個‘歷史小結’,我們認為很好。首先,它幫助讀者復習了全書;其次,它清理了一下幾個重要問題的歷史線索;最后,它對我們當前的一些有關問題,提供了簡明扼要的參考。它既需要學習,更需要識力。”{1}
蔣孔陽美學一直在尋找一種有效的綜合概括能力。他一直在學習、探索和追求這種能力,認真研讀蔣孔陽的全部著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隱含在蔣孔陽的美學研究的全部過程中的這一貫徹始終的線索。他翻譯的英國美學史家李斯托威爾的《近代美學史評述》就是一部在綜合概括能力上十分出眾的著作,而在《德國古典美學》一書中,蔣孔陽也已經(jīng)有意識地表現(xiàn)出這種綜合概括能力??梢哉f,蔣孔陽選擇“德國古典美學”作為研究對象,就是對自己這種綜合概括能力的挑戰(zhàn)、磨煉和檢驗。可以說,通過這部著作的寫作,蔣孔陽對于自己的綜合概括能力有了十足的信心。接下來,我們便看到了蔣孔陽熟練展示這種綜合概括能力的代表作,《建國以來我國關于美學問題的討論》。這種綜合概括能力的積淀,最終就轉(zhuǎn)化為一種思想智慧的體現(xiàn)。蔣孔陽晚年所完成的美學巨著《美學新論》,正是長期對于綜合概括能力的學習、探索和追求的最終的理論結晶。它所面對的已經(jīng)不是“德國古典美學”和我國建國以來美學大討論的這些局部問題的綜合概括的分析,它所面對的是關于整個人類審美問題的解答。它必須借助于這種高度綜合概括能力的智慧?!睹缹W新論》的“核”是“多層累的突創(chuàng)”學說。這個“多層累的突創(chuàng)”理論突破了已有的各種關于美的學說思想,過去的美學理論,大都認為美是單一的,或單一性質(zhì)的表現(xiàn),所以一直把尋找美的定義作為美學研究的最終歸宿。所以便如“有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出現(xiàn)了歷史上“有一千個美學家,就有一千個關于美的不同定義”的奇特現(xiàn)象。而歷史上所有關于美的單一定義,又都必然將美固定在某種客觀或主觀的實體之上。蔣孔陽運用其長期學習、探索和追尋而形成的高度綜合概括能力的智慧,既看到現(xiàn)有美學理論、觀點的合理性和局部的真理性,同時也看到了它們各自的短處,任何一個現(xiàn)有的關于美的單一定義,都不能完全覆蓋美的全部真理性,一旦“出位”或“越位”,有限的真理性也轉(zhuǎn)變成了謬誤。蔣孔陽正是考察到了美學史上存在的關于“美”的問題探討的普遍現(xiàn)象,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和構建了“多層累突創(chuàng)”學說。這個學說,這個學說的基本觀念,簡單地概括地說:“那就是美不是單一的,固定的某種實體,而是一種時空復合的結構,一種多層累的突創(chuàng),一種處于不斷創(chuàng)造的開放系統(tǒng)?!眥1}
六
1986年,朱光潛因病去世。1987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出版。這是第一部中國人自己編寫的《大百科全書》,朱光潛、宗白華都以詞條載入其中。朱光潛詞條的撰稿人恰由蔣孔陽承擔,可以說適得其人。朱光潛詞條全文如下:
朱光潛(1897—1986)中國現(xiàn)代美學家。安徽省桐城人。青年時期在桐城中學、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學習,后肄業(yè)于香港大學文學院。1925年出國留學,先后肄業(yè)于英國愛丁堡大學、倫敦大學,法國巴黎大學、斯塔斯堡大學,獲文學碩士、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先后在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任教。生前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中華全國美學學會名譽會長。主要編、著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談美》《詩論》《談文學》《克羅齊哲學述評》《西方美學史》《美學批判論文集》《談美書簡》《美學拾穗集》等,并翻譯了《歌德談話錄》、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集》、G.E.萊辛的《拉奧孔》、G.W.F.黑格爾的《美學》、G.B.維柯的《新科學》等。朱光潛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間認為,在美感經(jīng)驗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覺,物所以呈現(xiàn)于心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態(tài)度與科學的和實用的態(tài)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實用等,只是聚精會神地對于一個孤立絕緣的意象的觀賞。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觀統(tǒng)一說,認為美必須以客觀事物作為條件,此外還須加上主觀的意識形態(tài)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60年代,他強調(diào)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把主觀視為實踐的主體“人”,認為客觀世界和主觀能動性統(tǒng)一于實踐。{2}
蔣孔陽以最簡潔的文字概括了朱光潛美學思想發(fā)展的三個階段。而最終把濃墨重彩的一筆落在了:“60年代,他強調(diào)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把主觀視為實踐的主體‘人’,認為客觀世界和主觀能動性統(tǒng)一于實踐?!倍@“實踐”的觀念,恰恰也正是蔣孔陽美學的基本出發(fā)點和理論核心。
蔣孔陽仿佛看見朱光潛在朝著他微笑,就像1980年那封回信中所言的一樣:持論之極公允。
這大概就是蔣孔陽與朱光潛的學術因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