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慧/江蘇省盱眙中學教師
初讀《夏山學?!?,心中半信半疑,而讀完后,心情更是久久難以平復。夏山幾乎滿足了我們小時候對學校所有的幻想,而且放眼四周,很難覓得一所可以與夏山相媲美的校園。
“在那里,上課完全自由,孩子可以上課,可以不上課,只要他們喜歡,可以一年到頭都不上課;在那里,爬樹和搭個鳥窩的重要性絕不亞于分數(shù);在那里,如果學生想,他們可以沖著老師大喊大叫;在那里,日常生活的各項規(guī)定是由大家一起民主協(xié)定的;在那里,如果孩子想,他們可以整天玩?!边@就是尼爾先生的夏山,這也是學生們真正向往的學校??!我一直膚淺地認為這樣的教育遙不可及,可誰曾想尼爾先生卻在20世紀就已經將其付諸實踐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著實令人敬佩。更可貴的是,這所“最富人性化的快樂學?!奔词箽v經百年滄桑卻依舊煥發(fā)生機,走在世界教育的前沿。
夏山學校是一個讓孩子們能真正自由生活的場所,完全舍棄訓練、命令、要求、道德與宗教教育。孩子們可以憑自己的意愿出席課堂,不論缺課多久也不會受到責罰,但選課后如果不去上課就會被除名,其他學生有權力把他請出教室。夏山雖然有課程表,但那只是為教師準備的。夏山的孩子們擁有相對的行為自由(因為孩子們自發(fā)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則,需要大家共同遵守),所以,他們去上課也是完全出于自愿和對課堂的向往。
想想我們小時候,記得剛聽到要去上幼兒園心里很開心,因為我們知道幼兒園會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耍。于是,我們讓爸爸媽媽買新書包、新文具,蹦蹦跳跳地走進教室。可是上完一天課,我們發(fā)現(xiàn)幼兒園并沒有想象中的快樂,而且有各種各樣的規(guī)矩——上課不可以隨便講話、不可以到處亂跑,等等。于是,我們開始意識到這是毫無自由的地方,感覺很無聊,不愿意去上課,直到最后厭惡。這樣的想法一直持續(xù)到高中或許更長,這也是為什么有些同學進入大學后仿佛掙脫了枷鎖,放飛自我,正是對自由的極度渴望促使他們一旦脫離“教育的牢籠”便開始“肆意地奔跑”。
行動上的自由為精神上的自由打下堅實的基礎,精神上的自由則指導了行動上的自由,兩者相輔相成。尼爾真正做到了“讓生命自由地呼吸”,實現(xiàn)了兩者的統(tǒng)一。
尼爾主張孩子們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是聰明的、充滿潛力的,大人只需讓孩子們依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做,照自己的能力去發(fā)展,也就是依自己的才能、志趣,想成為學者便去做學者,適合當清道夫的也可成為清道夫。夏山學校就是基于這種理念去教育學生,它保護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和興趣,給予他們發(fā)展興趣的空間,孩子只有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去探索、去發(fā)展,做出的決定才會更準確,成就才會突出。反觀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學生被各種共性磨平了棱角,沒有了個性。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是農業(yè),而不是工業(yè)?!惫I(yè)是制造產品,農業(yè)是培育植物。生產產品有固定的模版和流程,能夠按照制造者的意志和消費者的需求毫厘不爽地通過流水線生產出來。然而,培育植物的情況要復雜得多,考慮的因素也更多。我們始終要明白,教育絕不是以生產標準流水線產品為最終目的。
學生自治大會是夏山學校的一大特色,也是自由的一大產物。夏山學校是以民主形態(tài)進行自治的學校,全部的學校生活采用團體方式,對于違反團體的行為處分,由周六晚上的學校自治會表決決定。依尼爾的看法,每周一次的自治會比學校上一星期其他科目的課更具價值。夏山的自治沒有官僚作風,每次大會都會有新的主席主持,這意味著每一個成員都有做主席的機會。它對成員沒有特別要求,包括學校的學生、教職員、訪客以及任何想聽聽或參加的人。教職員及兒童不論年齡大小,每人都擁有一票平等的投票權利,所以尼爾的一票和七歲兒童的一票完全一樣,尼爾并不能依靠自己校長的身份為自己博得一份特權。夏山的生活舍去權威、服從、紀律與大人的決定,孩子們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團體抉擇,自治會的決定沒有一個孩子敢不遵從。自治大會讓孩子們在自主探索中明白個體在集體生活中需要嚴格遵守公共約定,不能隨意損害他人利益,否則會受到大家的譴責和懲罰。孩子們熱愛自由,你越想強制讓他明白的道理或者禁止的規(guī)定,他越不愿意傾聽和遵守,只有切實經歷過他才會有所妥協(xié)并理解,從而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更準確的調整。
反觀當代社會的教育,我們的行為模式甚至思維方式往往都由大人規(guī)定并影響,一開始就被安排好了方向。沒有了平等自由意志的存在,何來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如此一來,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活動必然落空,無法展開。而夏山的孩子走出學校都有一種特有的自信,因為他們知道并踐行著“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他們認為去應聘工作時,心中的理念就是自己和考官是平等的,沒有必要低聲下氣。我之所以來應聘是因為你需要我這方面的人才,而我也需要工作,兩者是平等關系。你不聘用我,說明我和其他人比還不夠優(yōu)秀;你聘用我,我就會認真負責地工作。而我們培養(yǎng)的孩子走出校園懂得的一個道理就是要“尊敬”上級,對上級的指示嚴格執(zhí)行。此“尊敬”既包含了基本的人倫關系,也可能包含了超出責任之外的關系。對一個接受過教育的人來講,學習和生活占據了人生絕大部分,學習對生活的指導必不可少,關鍵在于學習學到了什么,我們學到的東西不同,生活方式和為人處世就會不同。杜威先生也認為“教育即生活”,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到底給孩子的未來帶來了什么?值得我們深思。
“那并不是一種占有的愛,也不是一種不講理智的愛,而是一種讓孩子感覺到你愛他,也贊同他一切行為的愛?!蹦釥栠@里的愛主要體現(xiàn)在家長對學生的認可上,之所以沒有提到教師,是因為夏山的所有教師都具備這一特質,他們也的確是這么踐行的,他們包容孩子的可能性,給孩子足夠的贊許和信任。這時,家長的愛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所有孩子來說,他們對知識的需要遠遠比不上對愛的渴求。尼爾批判一些把傳統(tǒng)觀念無條件灌輸給孩子的家長,認為家長要做的是摒棄落后的觀念,過時的道德觀不應強加給孩子,要給孩子足夠的信任,相信他們可以做好,及時和孩子溝通。
即使在21世紀,尼爾所唾棄的現(xiàn)象仍然屢見不鮮,“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早就……”“你看鄰居家的孩子……”“一點小事都做不好!”這些從父母或者老師嘴里隨口冒出的話伴隨著我們的成長,“說者無心但聽者有意”,這些對孩子的打擊一天一天累積,即使孩子后期發(fā)展得異常優(yōu)秀,但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自卑心理。認可的意義就在于孩子們得到了最看重的人的支持和鼓勵,做任何事都會有動力,面對困境也會變得有自信。在任何社會里,沒有人不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每個人都有“獲得認可的天生愿望”。
夏山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彌漫著愛的氣息,愛造就了這里的一切,這是我們所不能及的。用愛呵護學生是每個教育者必學的課程,也是必須踐行的理念,但愛的具體含義到底是什么?不顧一切地將自己燃燒,為學生照亮前路?從現(xiàn)實來看,這也許不那么實際,人性的弱點是我們無法避免的,只能盡力減弱它的影響,我們能做和要做的就是身披教育者外衣時做到愛之有度,愛之有道,愛之有理。
夏山學校的教育目標和我國當前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育任務——立德樹人非常吻合,夏山的存在不是為了培養(yǎng)出一個個可以考高分的高材生,相對于知識,夏山更注重學生品德的培養(yǎng)。尼爾曾說:“ 我情愿看到學校教出一個快樂的清潔工,也不愿它培養(yǎng)出一個神經不正常的學者。”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教育要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教育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huán)節(jié),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何為人才,既有“人”也有“才”方是人才,缺一不可。有句話很形象,“不怕流氓膽子大,就怕流氓有文化”。在當今社會,高智商犯罪往往是最令人頭疼的。文化水平再高,做人沒有道德底線,依舊是個被社會所厭棄的人。因此,我們的教育一定要將立德樹人作為出發(fā)點和根本任務,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我們距離理想的教育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是量變必然會引起質變,只是需要時間來支撐和驗證。我相信,只要我們真正用心去做教育,教育的“世外桃源”一定可以建成。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