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四川省成都高新區(qū)菁蓉小學副校長
筆者與學生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要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同時,提出六大育人途徑: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
依據《指南》要求,結合“雙減”和“五項管理”背景,新時代德育工作者不但要有專業(yè)性、育人性、敏感性、設計性、創(chuàng)生性,還要善于聯動“家校社企”協創(chuàng)力量,導入優(yōu)質資源,創(chuàng)意開發(fā)設計德育特色活動微課程,這是以人為本理念下“五育融合”育人的最佳路徑和載體。只有這樣的視野和思維,才能在班級管理過程中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從而提升班級師生的綜合素養(yǎng)。
那么,作為德育工作者如何才能創(chuàng)設、實施德育活動微課程呢?
育人方式是否優(yōu)質?育人質量是否高效?育人行為是否篤定?關鍵在于對德育活動微課程價值要有深刻認識。價值認識越深刻,執(zhí)行便越堅定 。
筆者在設計“彩色閱讀,人文行走”活動微課程時,以閱讀實踐活動課程為載體,通過課程把語文學習和生活密切鏈接,把課堂搬到生活中,把課堂搬到地鐵上,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學習與運用知識,在真實生活場景中培養(yǎng)和鍛煉綜合能力,在真實生活場景中見證彼此的生命成長。讓學無處不在,習無處不在,研無處不在,讓學習真實發(fā)生,從而讓閱讀真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滋養(yǎng)生命。
1.通過紅領巾志愿服務活動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合作能力、溝通交際能力、領導執(zhí)行能力、思維批判能力、責任擔當能力、應急處置能力、團隊管理能力等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2.從學科教師到學科育人,學科教師到班級治理,學科教師到學校治理,提升教師學術力、研究力;通過小小的實踐活動逐步實現五育并舉,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3.讓生生關系、師生關系、親子關系、家校關系、校企關系在這一活動課程中生長育人因子,迸發(fā)育人力量,實現協同育人。
筆者與學生
課程是學生生命成長的營養(yǎng)體系和素質結構,課程是學生成長的跑道,課程是班級建設的“芯片”。德育工作者要有課程意識,結合學校理念、班級育人目標,調動“家校社企”力量開發(fā)德育課程,班主任要重視開發(fā)班本課程,要有專業(yè)思維、專業(yè)能力、專業(yè)行動,要有教育設計力、學術力、研究力。
開發(fā)設計一個德育活動微課程的基本框架為課程緣起(背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時間、課程評價等,下面我將重點結合“彩色閱讀,人文行走”德育活動微課程的內容、評價來呈現,本微課程實施時間為一個月。
1.協創(chuàng)合作,開設課程
首先,與學生、班主任、家委會成員頭腦風暴,策劃此次活動具體設想及分工。家校分工合作,按時間節(jié)點完成相應項目:考察地鐵線路、基礎資料準備——標語、徽標、錦旗,方案擬制、安全協議、購買保險,等等。筆者負責與地鐵公司的對接工作、學生公益行課程系列培訓,并協調區(qū)、校、家長與學生的一切關系,確保活動順利、安全地開展。
2.自由分組,建設與運營
老師指定每組人數,全班同學自由組合形成地鐵閱讀行動小組,民主推薦兩名組長(一正一副),進行小組項目創(chuàng)意設計,培養(yǎng)小組合作能力、設計能力、表達力,如:創(chuàng)意取組名、創(chuàng)意設計公益宣傳廣告語、創(chuàng)意設計組牌(見圖1),按時間節(jié)點完成項目,進行班內展示評比。
圖1
3.親子協作,創(chuàng)意薦書
在家長的陪同下到書店或網上自行選擇中意的書籍;由老師指導學生選定好交際對象(心中有預設推薦對象:兒童、青年、老人等),有選擇地推薦書籍,并指導學生寫贈言、寫名言,鼓勵自主創(chuàng)意設計贈言,表達推薦真情實感,培養(yǎng)創(chuàng)寫能力(見圖2)。全班展示交流,借鑒學習。
圖2
4. 手繪書簽,爭做文創(chuàng)家
教師引導學生讀《一位詩人的誕生》《童詩三百首》等優(yōu)秀童詩書籍,教孩子仿寫、創(chuàng)寫童詩,根據詩歌內容配圖、設計制作出精美書簽(見圖3),形成相互學習、相互欣賞的成長氛圍。開展展評欣賞,評選文創(chuàng)達人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設計、創(chuàng)意寫作能力與審美能力。
圖3
5. 手寫信件,培養(yǎng)感恩
一切外出實踐體驗活動都需指導學生征得校長的同意。其次,指導學生給地鐵工作人員寫一封信,自行配圖(見圖4),以此培養(yǎng)孩子分析問題的能力、思辨的能力、表達的能力和感恩之心。
圖4
明確相關內容后,教師指導學生自選內容進行個性寫作。全班交流,互評互賞,完善書信內容。優(yōu)秀的書信作者可以現場親自給工作人員送上書信,并以與其合影作為獎勵。寫給校長的信則由教師轉交給校長,并有機會與校長合影留念,得到校長的面對面點評與鼓勵。
6. 朗讀經典,喚醒公眾
首先,教師精選出經典美文,由組長帶領組員自行排練朗誦美文,同時自行練習朗讀原創(chuàng)書簽、原創(chuàng)小詩。其次,開展小組展示、小組互評、同學互評、書簽大展覽活動,評選最美童聲小組。培養(yǎng)團隊合作力、藝術表現力、個性表達力。
7. 文明出行,為學校代言
教師指導學生分別從學生和家長角度梳理出行禮儀須知(語言、行為、著裝等細節(jié))。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yǎng)禮儀規(guī)范,做文雅學子。全班自由選擇自己的書寫須知對象,自由分組后集體商討形成學生與家長的文明禮儀安全出行公約。同時,接受電視臺采訪的同學需自行準備,培養(yǎng)學生即興TED演講能力。
8. 活動寫繪,為生命存檔
活動結束后,學生對自己的表現進行總結反思,把參與這一次實踐體驗活動的成長、收獲、感受寫進《寫繪》,培養(yǎng)孩子的反思力、概括力、感受力、寫作力;家長把自己參與的感言發(fā)給家委會分管外宣的家長,由家長統(tǒng)稿,以此培養(yǎng)家長的責任心、榜樣意識、記錄家長自己的成長。
以上是微課程的課堂內容,家長志愿者作為學生行為表現的觀察者、安全護航者、兒童成長陪伴者、見證者,需要全程陪同。行前還需要與家委會舉行微信群會議,核對所有行前的準備工作,提出特別要注意的細節(jié),確保安全順利開展此次活動;在班上還會預設情景,筆者通過扮演不同類型乘客,對各小組進行行前彩排,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流暢的表達力、組織力、協作力,培養(yǎng)團隊精神、突發(fā)情況的處理能力。
表1:個人評價量表
課程實施效果如何,需要一個科學而可行的評價。評價要以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課程標準與學校育人目標為評價依據,以“鼓勵激發(fā)、溫暖人心、增強能量、不斷進步”為要義;以“整體性、差異性、動態(tài)性、互動性”為評價原則;以“立意要高、操作要簡、負擔要輕、效果要實”為評價要求。
同時,評價主體要多維,學生、家長、教師參與;評價標準要多元,發(fā)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以個性的評價激勵學生成長,讓學生有存在感、生長感,從而增強生命成長的自信。“彩色閱讀,人文行走”微課程采取對個人和團隊的評價,具體評價見表1、表2。
團隊評價還將評出以下獎項:
(1)最佳創(chuàng)意小組(創(chuàng)意薦書、書簽制作、小組牌及廣告語設計獎)。
(2)最佳團結小組(團隊友好宣傳獎)。
(3)最佳溝通小組(溝通友善獎——現場溝通、書信溝通)。
(4)最佳選書小組(火眼挑書蟲)。
表2:團隊評價表
管理大師查爾斯·漢迪曾經在倫敦商學院培訓經理人時,講了這么一段話,“你們不會把這次培訓看成什么難忘的學習機會,除非它能幫助你們反思過去,理解從前的經驗。如果能達到這個目的,它才能幫助你們更好地解決將來出現的難題”。這段話體現了三個重要的公式:
第一:經驗+反思=知識。經驗本身不是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才能形成知識,沒有反思,經驗也等于0;第二:經驗+難題=難題。沒有形成知識的經驗,帶著這樣的經驗,如果再遇上難題,難題依然是難題。第三:知識+難題=解決方案。知識能夠幫助解決新出現的難題,特別是從經驗中提煉的制度、流程、程序、規(guī)則、方法,等等。
筆者將“彩色閱讀,人文行走”微課程創(chuàng)意設計與實施的經驗進行反思總結,形成這篇文章后則變成了知識。但知識有局限性,而智慧才是通用的。
德育活動微課程創(chuàng)意開發(fā)設計與實施最重要的智慧是什么呢?筆者以為是“思維”。通過“彩色閱讀,人文行走”微課程,筆者總結出德育工作者做課程或項目的八種關鍵思維:
1.系統(tǒng)思維。培養(yǎng)系統(tǒng)思維,需善于謀全局。不管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涉及的人、事、財務、安全等全都要通盤考慮。若沒有系統(tǒng)思維,則會陷于短視、被動、脫節(jié)狀態(tài)。系統(tǒng)思維,助力德育工作者推進項目時,建構規(guī)劃表,形成全局觀、系統(tǒng)觀。
2.設計思維。做一個課程項目,想要出彩,錦上添花,最重要的是牽頭者有較強的設計創(chuàng)意思維。如節(jié)日、節(jié)氣、節(jié)慶課程,是各校傳統(tǒng)常規(guī)內容,那么,如何把常規(guī)內容做得有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這就需要設計思維。設計思維助力德育工作者推進項目時,建構設計圖,形成創(chuàng)新觀、設計觀。
3.平臺思維。擁有平臺思維,需充分整合人力資源,根據任務進行扁平化管理,形成工作平臺,建立項目組,分項目推進,落實到人推進工作。平臺思維助力德育工作者推進項目時,建立矩陣感,形成平臺觀、項目觀。
4.用戶思維。寫文章時要有讀者意識、對象感。德育工作者做課程也一樣,要有對象感,要有用戶思維,要了解用戶喜歡什么?需要什么?不喜歡什么?會有什么困難……用戶思維助力德育工作者推進項目時,建立對象感,形成換位觀、角色觀。
5.產品思維。教育何需“產品思維”?對于產品,要想做好,就需要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德育工作者帶領團隊在創(chuàng)設、實施課程項目的過程便需要精益求精,精細化、科學化,才能做好。產品思維助力德育工作者推進項目時,建立匠人感,形成質量觀、精品觀。
6.批判思維。做完一個課程或項目時,要進行自我總結、自我反思、自我批評。只有靜下心來,復盤整個項目過程,發(fā)現亮點,總結問題,尋找策略,調整思路、心態(tài),即時總結,形成經驗,固化模式,才能形成工作閉環(huán),即要有劃好句號的能力。批判思維助力德育工作者推進項目時,建立閉環(huán)感,形成反思觀、總結觀。
7.成長思維。牽頭做課程項目時,要把每一次任務的執(zhí)行當成一次深度研究,把問題當課題,把現場當戰(zhàn)場,把成長當成果。要多看自己的收獲、長處和優(yōu)點。從多元的角度思考,善于從項目事件中,汲取營養(yǎng),形成技能,變成本領。只有用成長思維去回顧執(zhí)行的項目,才能促進你的成長。成長思維助力德育工作者推進項目時,建立存在感,形成成長觀、增值觀。
8.成果思維。牽頭做課程項目,要有強大的內心,告誡自己:凡事全力以赴,盡心盡責。但也要有心理準備,即使有周全考慮,或許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成果思維助力德育工作者推進項目時,建立成就感,形成自信觀、建構觀。
總之,做德育活動課程的創(chuàng)意開發(fā)設計與實施,需要德育工作者們靈活運用這八種專業(yè)關鍵思維,將“協創(chuàng)”進行到底,協同力量、融通資源、創(chuàng)生智慧,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