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研
魯迅長孫周令飛的一段采訪意外火了,采訪中他一吐作為魯迅孫子的“苦水”:從小就常被同學說“又要背你爺爺的文章”;想當兵,軍代表卻認為魯迅的后代吃不了苦;好不容易當上兵,又被分配到衛(wèi)生所,“魯迅原本學醫(yī),后來棄醫(yī)從文,你要完成祖父未竟的事業(yè)”;后來又被安排當通訊員寫文章,但他不喜歡寫作,別人不信,說魯迅的孫子怎么可能不會寫作……
周令飛的前半生都活在魯迅的“陰影”之下。不過仔細想想,那種“被魯迅支配的恐懼”,豈止是周令飛,我們每個人不都有嗎?魯迅的那些文章,也曾讓我們背得很頭疼。周令飛的“苦惱”火遍輿論場,恰恰是因為我們對魯迅太熟悉了,周令飛說的那些“?!蔽覀兒芸炀湍芙幼?。從這個角度來說,魯迅確實是偉大的作家,他活在作品里,更活在我們的生活里。
今年恰逢魯迅誕辰140周年,孫子吐槽、全民接梗,無異于一次對魯迅先生的集體重溫。在網絡化的“魯迅熱”里,我們需要強調一點——對魯迅最好的紀念,是研讀他的原典,欣賞他的人格。
很多人可以大段背誦選入中小學教材的魯迅的文章,但這些只占他作品很小的一部分。事實上,他的大多數作品并不好讀,往往需要讀者對歷史背景非常了解才能知曉其中真意。
比如魯迅寫過一篇文論《摩羅詩力說》,這篇文論地位很高,是中國第一部倡導浪漫主義的綱領性文獻。但這篇文章通篇都是文言文,且多怪句和古字,非常拗口。再比如,魯迅還寫過一部專著《中國小說史略》,這是中國第一部小說專史,半文半白的語言使中文系的學生讀起來都比較吃力。
魯迅的翻譯功力也很了得,他和弟弟周作人著有《域外小說全集》,這是一部包括英國、俄國、法國、日本等各國精粹文學作品的翻譯合集。新文化運動時期,這部作品為中國青年了解世界文化開了一扇窗。
在我看來,這些作品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魯迅的雜文和散文。魯迅確實是位“天生的斗士”,他批判著舊社會的糟粕。他也是一位淵博的學者,是中國文化的“傳燈者”,有著傳統(tǒng)士大夫民胞物與的情懷。
拋開文學與學術層面的貢獻,魯迅還有很多才華。他的書法很出色,有種稚拙之感。相比講究姿態(tài)婀娜的傳統(tǒng)帖學,他的字帶有一種“后現代”的返璞歸真。他還懂設計,今天北大沿用校徽就出自魯迅之手。
抽離公共性的一面,魯迅還是一位善良的師長,是有著傳統(tǒng)趣味的知識分子,當然也有些性格上的小弱點。這些,共同構成了今天“說不完的魯迅”。
大眾熱度是走向深度閱讀的基礎。在碎片化、娛樂化的互聯(lián)網空間,魯迅很“火”,但形象也可能變得扁平化。希望人們不要忘記“另一個魯迅”,那個難懂、深邃、多元乃至平凡的魯迅。
魯迅先生是不朽的。擁有魯迅先生,是我們的幸運。魯迅被稱作“民族魂”,理解魯迅,也是理解歷史,理解我們這個民族。魯迅那一代知識分子,處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夾縫中,為民族探路是他們共同的時代課題。魯迅的厚重與多元,既內向又外向,既批判又溫情,這些不同的“面”,如三棱鏡一般,將歷史光譜的層次折射出來。
希望互聯(lián)網上的熱度能引導更多人去深入、全面地認識魯迅,了解那段跌宕起伏的歷史。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巨匠,他的意義是遠超文本的。魯迅身上的矛盾與多元,也是近代中國艱難轉型的象征。
魯迅留下的很多課題,至今仍未過時。中國的未來依然需要我們的思索與奮進。全面深入地了解魯迅,依然能給我們很多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