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700余年
收藏地:揚州博物館
宋朝時,皇帝會定期請一些學通經史的大學士講學,講完后再宴請眾人并賞賜美酒。盛放美酒的是一種小口、豐肩、長腹、圈足的瓶子,叫作梅瓶,因和經筵制度有關,又被稱為“經瓶”。
霽藍釉自元代景德鎮(zhèn)開始燒制,一反青花瓷白底藍花的做法,除了在剔刻火珠云龍的地方施白釉外,通體施藍釉。在進口鈷料非常珍貴、鈷藍發(fā)色尚不十分穩(wěn)定的元代,景德鎮(zhèn)的陶工們燒制出如此純正的大件霽藍釉瓷器,實屬不易。
霽藍釉的燒制對溫度要求極高,成品率極低。傳世的元代霽藍釉瓷器不足百件,霽藍釉白龍紋梅瓶更是稀少,目前存世只有三件,另兩件分別在北京頤和園管理處和法國吉美博物館,以揚州博物館的這件器形最大最完美。霽藍釉白龍紋梅瓶高43.5cm,口徑5.5cm,底部直徑14cm,肩、頸、口的比例近乎完美。純粹的鈷藍釉明亮而深邃,竹刀剔刻的驕龍鱗甲如鐵,趾爪有力,卷云戲珠,威猛矯健。
這件梅瓶的發(fā)現(xiàn)過程坎坷離奇,一度被誤認為是清朝瓷器。2013年,國家文物局將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的文物。
自溥儀離開故宮,單士元便進入故宮清點文物,經手文物無數(shù),一生都是故宮的“看門人”。在古玩升值空間看漲的時代,有拍賣公司重金請單士元出山當顧問,“只須他過過眼、動動嘴就成?!庇械倪€備下酒宴再三力邀,他就是不去,“七十余年間一直‘避嫌’,不為私人鑒定?!?/p>
西南聯(lián)大的教授們生活貧困,于是兼職五花八門,化學系教授曾昭掄與人合開了一家肥皂廠,算是教授中的“富翁”了。但他不修邊幅,常穿一件帶有污點的、褪色的藍布大褂,腳上的皮鞋還破了幾個洞。學生們戲稱,曾昭掄的鞋子是“空前絕后”,等到腳掌部分再磨穿,既通風透氣,又“腳踏實地”了。
梅葆玖在生活中是一個樂呵呵的小老頭,從來不會擺架子。平時徒弟們來家里,他會拿出小餅干、巧克力等零食給大家吃。有一次徒弟徐淳去梅葆玖家里吃飯,六七只貓圍著,突然有一只黑色的跳上飯桌,嚇了他一跳,梅葆玖輕輕摸了一下那只貓,笑著向他介紹:“這是小黑。”
1986年,趙士林請恩師李澤厚為《當代中國美學研究概述》作序,李澤厚寫道:“趙士林是我的學生,這本書是他完全瞞著我寫的。因為他知道,我將不會同意他在準備博士學位論文的時候弄這些東西。他寫完后告訴我,我當然沒辦法了,總不能叫他去燒掉。”話雖嚴厲,但在趙士林心里,李澤厚是自己感念一生的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