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娥
摘 ? ?要:胡楊又稱之為胡桐、異葉楊,楊柳科楊屬,是一種耐干旱能力較強的古老樹種,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北沙漠與其他干旱地區(qū),尤其是在新疆塔里木盆地集中分布,同時在青海、寧夏、甘肅等地也有成片種植。胡楊樹的生長特性較為特殊,栽培造林技術相對復雜,這對其大面積種植推廣造成一定難度。為了進一步提高胡楊造林技術水平,結合實踐,對胡楊樹生長特點及其栽培造林技術進行深入探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胡楊;生長特性;栽培;造林
文章編號:1005-2690(2021)19-0105-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792.11 ? ? ? 文獻標志碼:B
胡楊是青海省格爾木市天然生長的特殊樹種類型,其抗逆性非常強,還具有較強的耐寒、耐旱、抗鹽堿特性,抵御風沙能力較強,管護成本投入較少。胡楊在青海省格爾木市生長歷史悠久。
1 ? 胡楊的生長特點
胡楊為楊柳科落葉喬木樹種,樹冠為球形,外形如灌木狀,多種植在西北沙漠、鹽堿地帶,綠化美化環(huán)境作用突出[1]。在長期的發(fā)展進程當中由于各種因素影響,致使胡楊樹種稀缺,種子資源下降,急需進行重視與保護。胡楊在世界范圍內(nèi)主要在歐、亞、非三大洲分布。我國作為世界上種植胡楊樹的20多個國家之一,擁有的胡楊天然林面積位居世界首位。胡楊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北地區(qū),并成為西北地區(qū)干旱沙漠生態(tài)系統(tǒng)重要的組成部分[2]。胡楊喜光,具有較好的抗熱性、抗風沙、抗鹽堿、抗干旱能力,在氣候條件過于濕熱、土壤質(zhì)地黏重地區(qū)不能較好生長。胡楊一般生長在沙質(zhì)土壤當中,通常情況下,胡楊隨著河流的流向生長,因此隨著沙漠河流的不斷變遷,在沙漠中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胡楊原來駐足的痕跡。
胡楊生長過程當中依靠根系保證自身水分需求,當?shù)叵滤徊坏陀诘叵? m,胡楊便能較好地生長;當?shù)叵滤幌陆档?~9 m,胡楊出現(xiàn)生長不良萎靡不振;倘若地下水位再度下跌,就極易引發(fā)胡楊樹死亡。胡楊對于溫度出現(xiàn)的大幅度改變也有極強的適應性,適宜在10 ℃以上積溫達到2 000~4 500 ℃的荒漠氣候條件下生長,特別是在達到4 000 ℃以上積溫的暖溫帶荒漠河流周圍沙質(zhì)土壤中生長良好。胡楊能夠抵御45 ℃以上的極端高溫,還能應對-40 ℃的極端低溫。胡楊有著很強的耐鹽堿性,當土壤1 m內(nèi)1%總鹽量能夠良好生長,而土壤達到2%~3%總鹽量時會抑制胡楊樹的生長,土壤中超過3%總鹽量時會引發(fā)胡楊樹大片死亡。
2 ? 胡楊栽培技術
2.1 ? 采種
胡楊種子不是在同一時期完全成熟,導致采種工作難度加大,通常在7月底至8月初開始成熟,過早進行采種,會引發(fā)種子不成熟,種子播種之后不能發(fā)芽,存活率不高;過晚采種,成熟的胡楊種子極易被風吹走,導致大量的種子資源損失。成熟的胡楊種子顏色呈金黃色,而且果實尖端部位會裂開,果絮會從里面散出,在風力作用下隨風飄落,剝開果實之后,里面有成熟的呈棕黃色的種子。
采種工作開展過程當中,應用的工具主要為高枝剪,把結滿果實的胡楊樹枝條剪下采摘果實,但不可取種,應當將蒴果陰干,在具有較好通風條件下的室內(nèi)攤平放置。為使蒴果能夠更加均勻地陰干,厚度應控制在3 cm以下,并每日實施3~4次翻動,以免種子沒有及時風干出現(xiàn)發(fā)霉變質(zhì)。通常在5 d左右種子便可陰干,陰干之后的蒴果會散發(fā)出其中的果絮,蒴果在風的作用下也會不斷干燥,這時便可開展打籽工作。打籽過程中可用鐵質(zhì)紗窗進行打籽,鐵質(zhì)紗窗具有很好的韌性,不容易出現(xiàn)破損。利用板凳架起鐵質(zhì)紗窗,和地面保持相應距離,將蒴果在鐵質(zhì)紗窗紗面上進行平鋪,通過棍子輕輕敲打,保證種子自然脫落。種子脫落之后會夾雜著很多雜質(zhì),這時便可運用細籮篩除其中的雜質(zhì),提高種子純凈度。種子篩選好之后,根據(jù)1∶1的比例拌滑石粉,在陰涼的環(huán)境條件下攤平,種子厚度應當在3 mm以下,定期翻動保證種子干燥度,以免由于受潮導致種子變質(zhì),從而對其出芽率帶來不良影響。
2.2 ? 種植地選擇
胡楊通常都在鹽堿地進行種植,但返漿地不適宜種植胡楊。鹽堿地當中硫酸鎂成分含量較高,可以對水分起到一定的吸收作用,有利于胡楊樹的生長,還能促進胡楊樹根部水分保存。對于胡楊幼苗生長發(fā)育而言,保證其成活率是非常關鍵的。
2.3 ? 整地做床
對土壤進行翻新整平,通常于5月初進行整地,運用相應的工具深翻土壤,同時確保鹽堿含量在土壤當中和水含量保持在相同水平,為胡楊健康生長創(chuàng)造更加有利的環(huán)境。大床地塊應當保持在667 m2面積大小,為胡楊樹健康生長提供充足的空間。
將兩條小溝設置于大床地塊中央,這樣利于灌水與排水。溝的深度按照65 cm進行設置,上頂為100 cm,底部按照32 cm設置其寬度,并與小溝兩側進行打埂,埂與小溝保持為垂直狀態(tài),控制埂間間距2~3 m。埂打好之后,應當在埂間打出溝,并耙平大床床面,這種既能灌又能排的做床方式稱之為低床合并法。完成做床,應當及時灌水,使土壤水分含量一致。胡楊播種前4 d左右,將床面上的雜草全部清除,避免雜草對胡楊養(yǎng)分與水分造成搶奪,用釘耙把床面設置成麻面,為胡楊生長創(chuàng)造更好的土壤環(huán)境。
2.4 ? 播種
胡楊種子播種之前,應當對其發(fā)芽率進行測試,提取一定數(shù)量樣本,通過試驗把胡楊種子發(fā)芽率計算出來,這一工作一般于24 h內(nèi)完成。種子發(fā)芽率很大程度上對胡楊成活率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可以依照發(fā)芽率科學合理地控制播種量,種子發(fā)芽率達到85%時,大床的播種量為0.25 kg/667 m2。播種之前還應當確保土壤水分充足,先澆水,當水分下滲到土壤3 cm以下時實施播種工作,此類播種方式稱之為落水播。在播種之前,胡楊種子可運用溫水浸泡3 h,并嚴格控制水溫。水溫過高會將種子殺死,過低又會對種子發(fā)芽帶來不良影響,水溫應當控制在30 ℃左右,確保種子快速發(fā)芽,之后利用6~7倍細沙和種子均勻攪拌,并在床面上均勻鋪撒,促進種子發(fā)芽。
2.5 ? 灌水
胡楊生長過程當中必須要保證水分適宜性,所以要加強灌水工作,這是確保胡楊健康生長的關鍵因素。胡楊播種之前,如果底水灌溉充足,一般播種5 d后進行澆水,同時水質(zhì)應當純凈,不可運用污濁的水進行澆灌,避免對胡楊生長的養(yǎng)分環(huán)境質(zhì)量帶來不良影響。胡楊完成播種之后前20 d,必須要確保床面良好的濕潤度,以免其根部缺水而引發(fā)死亡。
2.6 ? 田間管理
第一年胡楊幼苗一般可以生長4~6片葉子,如果周圍存在雜草必須要清除干凈,同時發(fā)現(xiàn)銹孢子時,運用200倍液粉銹寧進行殺滅。第二年做好松土除草工作,通常于5月份進行,合理間苗,確保苗距達到100株/m2。胡楊生長過程當中時常遭受銹病為害,進入6月之后可運用200倍液粉銹寧聯(lián)合代森錳鋅規(guī)律地進行噴灑,控制和減少銹病的發(fā)生。有銹孢子出現(xiàn)時,可以運用100倍液粉銹寧噴施防治,到8月下旬銹病高發(fā)階段之后停止噴藥,控制與減少銹病帶來的為害,為胡楊健康生長創(chuàng)造有利環(huán)境。另外,床內(nèi)的水分不能長時間堆積,應當及時排出積水,控制與減少濕度,對于銹病防治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能夠有效確保胡楊健康生長。
2.7 ? 移植育苗和苗木出圃
3年生的胡楊,一般能夠達到80 cm的生長高度,這時便可移栽幼苗。移栽過程當中進行斷根,促進胡楊側根發(fā)育,確保其存活率。移栽過程中挖出深度為20 cm的小溝擺放幼苗,按照15 cm控制其間距,并按照50 cm控制行距,保證胡楊健康生長。
3 ? 胡楊造林技術
3.1 ? 栽植方法
胡楊幼苗栽植過程當中,在移栽的鹽堿地上設置行距為6 m寬的溝,間隔5 m種植一顆胡楊苗木,最佳種植密度為20棵/667 m2 [3]。胡楊栽種好之后, 必須要及時澆水,確保胡楊快速適應種植地的環(huán)境。倘若在荒漠地區(qū)進行種植,應當控制其行間距為4 m,并控制栽植密度20棵/667 m2,并將巡查工作充分落到實處,以免牲畜對胡楊造成啃食帶來破壞,確保胡楊健康生長。
3.2 ? 嫁接新疆胡楊
4月削取胡楊芽,胡楊芽必須飽滿。在新疆楊距離地面5 cm位置上進行嫁接,之后利用塑料薄膜綁縛好,露出胡楊芽。完成嫁接后,將新疆楊接口以上的主干剪掉。完成嫁接后第2年3月份進行減砧,這時胡楊一般能夠達到2.5 m生長高度,胡楊經(jīng)嫁接之后生長速度不斷加快,利于胡楊快速成林[4]。
4 ? 結語
栽培胡楊涉及很多環(huán)節(jié),過程也十分復雜,如果某個環(huán)節(jié)發(fā)生錯誤,會對整個胡楊栽培過程帶來嚴重影響,更甚者導致栽培失敗。在栽培胡楊樹過程當中,應當保持細心和耐心,對栽植技術加強研究,并重視胡楊新品種的研發(fā),控制與降低栽培難度,保證胡楊存活率,為胡楊大面積栽植提供有效助力。
參考文獻:
[ 1 ] 宋云禎.胡楊引種栽培技術[J].吉林農(nóng)業(yè),2014(22):68.
[ 2 ] 丁穎慧.胡楊不同發(fā)育階段葉片光合作用及其光響應特征[J].生態(tài)科學,2019,38(6):22-29.
[ 3 ] 楊德峰.胡楊樹栽培技術要點[J].新農(nóng)村,2014(8):303.
[ 4 ] 紀麗萍.小胡楊硬枝扦插育苗及造林關鍵技術[J].寧夏農(nóng)林科技,2018,59(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