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煜澤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天津300350)
“加油”一詞在當今日常生活尤其是體育運動中使用相當頻繁。根據《現(xiàn)代漢語詞典》[1]622,“加油”的現(xiàn)代含義主要有“添加燃料油、潤滑油等”及“比喻進一步努力;加勁”。在古代,“加油”的本義為“添加油類”,多指添加燈油等,近代開始逐漸延伸至添加燃油等。在民國時期,“加油”經歷詞義演變產生“進一步努力”的新義,這一新義自誕生之時便多用于體育運動之中。“加油”產生新義的原因眾說紛紜,但大多邏輯簡單、缺乏歷史證據。從物質資料的添加到精神層面的鼓勵,“加油”的詞義如何、為何會發(fā)生演變?本文梳理回憶錄、報刊等文獻資料,還原“加油”的詞義演變過程,并分析其產生新義的原因。
根據《說文解字》,“加”為“語相增加也”[2]707?!凹印弊直疽鉃椤罢_枉、夸大”,而后“引申為增加、外加、放置、施行等。又引申為超越、欺凌等。作副詞,指更加、愈加”[3]1211?!坝汀痹瓰楣糯恿髅Q,“水,出武陵孱陵西,東南入江”,后指動植物脂肪,“俗用為油膏字”[2]535,又引申為泛指礦物的碳氫化合物的混合液體,如汽油[3]966?!凹佑汀钡谋玖x為“添加油類”,古代已可見其使用記載,如唐代《弘贊法華傳》(大正新修大藏經本)中有“或不加油炷燈,數(shù)日自明”;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明司禮監(jiān)本)中有“與水滑面同,只加油,陪用油搓”;明代《遵生八箋》(明萬歷刻本)中有“切作碎段,少加油,略炒過”;清中期《篆刻針度》(清乾隆刻本)中有“加油少許,不可太多”。古代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油類僅有食用油、燈油等,故“加油”一般指添加食用油、燈油等,并非常用詞。
一方面,近代以降,“加油”的本義仍在使用,如1908年上海《新聞報》刊載名為“路燈加油”[4]的報道,涉及給路燈添加燈油的問題;1918年《錫報》的《滑稽專電》[5]有“并約各學生均食素餐,菜中并不加油”。另一方面,隨著作為工業(yè)社會重要物質資料的油的大量生產及使用,如機器、交通工具等均需添加潤滑油、燃料油等,“加油”所指添加的油類從燈油、食用油等日常生活用油擴展至潤滑油、燃料油等機械用油,使用頻率也大大增加。晚清《兵學新書》(清光緒刻本)有載“各車之軸,以加油為最要”;1897年《申報》報道“楊樹浦裕晉紡紗廠機器房內,因司機人貪懶加油,以致油干機足,熱氣橫沖”[6];1919年《申報》報道飛機“飛過鹽湖城場時,其時汽油罄盡,機器停頓,只得落下,幸而在鹽湖城場可以加油”[7]。
此外,“加油”亦可組成相關成語“火上加油”,“比喻使人更加憤怒或使事態(tài)更加嚴重”[1]594。明代小說《西洋記》(明萬歷步月樓刊本)中有“這一場罵,就是火上加油,激得只是氣沖牛斗”;1912年《亞細亞日報》有“雪上加霜,火上加油”[8]。另如,清光緒年間的《續(xù)濟公傳》[9]中有“剛好周選侍加油添醬的,便說皇上怎樣不孝”,此處“加油添醬”類似于“添油加醋”,“形容敘述事情或轉述別人的話時,為了夸張渲染,添上原來沒有的內容”[1]1295。
在民國時期,“加油”一詞從清華學校食堂俚語轉變?yōu)橘悎鲋谔?,用以鼓勵運動員“進一步努力”。這一新義從口語到書面語逐漸固化,并通過各類體育比賽傳播至社會各個領域,用以鼓勵大眾。
“加油”的引申義“進一步努力”在當下使用較為頻繁,尤其在與體育運動相關的語境中,常用于鼓勵運動員,為比賽助威等。據筆者考證,“加油”新義的產生及其用于體育運動相關語境始于清華學校(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本文根據史料實際時間使用對應的校名)。
20世紀10—20年代,清華學校有諸多流行俚語,1918年《清華周刊》刊文《校內習語溯源》指出:“習語即英文所謂slang,一國有一國習語,一鄉(xiāng)有一鄉(xiāng)習語,小而言之,即一校有一校習語?!保╯lang現(xiàn)譯為“俚語”)該文收錄清華學校的“甲必丹”等10個俚語,尚未有“加油”一詞[10]。1921年《清華周刊》刊文《借(加油政策)提倡公共作業(yè)底流毒》[11],指出“‘加油’這兩個字,是清華同學中的slang”。文中將“加油”解釋為“帶了一點上機器的意思”,結合上下文語境,可能意指虛有其表、無濟于事的形式主義。但該文作者亦言明,該含義并非俚語“加油”的主要含義。
1915—1923 年就讀于清華學校的顧毓琇、梁實秋等人于1923年作《清華學生生活之面面觀》[12],稱清華學校食堂“還有兩碟咸菜,如鹽白菜八寶菜醬蘿卜之類……咸菜加油,是常事。學生只消一舉手,就有穿著白布圍衫的廚役走過來應候”。根據1918—1920年就讀于清華學校的陳岱孫回憶,當時清華學校的伙食雖不錯,“但是,學生一旦對校內校外任何問題有所不滿,總要借題發(fā)揮,將怒火轉化為對于伙食的抱怨,這似乎是古今中外的通例”。清華學校食堂“配有淋上香油的各種醬菜”,“清華學生也不能免俗,雞蛋里挑骨頭,總在鬧說拌小咸菜的香油不夠,于是,大飯?zhí)美锝洺鞒稣鹛靹拥氐男[聲,滿堂學生以拳擊桌,高呼‘加油’。只見大廚臉色鐵青,小伙計們一頭臭汗,往來穿梭,疲于奔命,給各桌小爺們的菜碟里添油加醋”[13]。此外,1913—1922年就讀于清華學校的潘光旦在其所作《清華初期的學生生活》中也提及當時清華學校食堂確有“拌上香油的各種醬咸菜”[14]97。可見,清華俚語“加油”的意思仍是“添加油類”,特指在咸菜中添加香油。
根據陳岱孫的回憶,“正因為這一句‘加油’有如此廣泛的群眾基礎,結果在全校運動會上有人一不小心喊了出來,立刻大受歡迎,變成清華啦啦隊的標準口號,后來又通過校際運動會的場合推廣到全國。他一直堅持認為,中國觀眾在體育賽場上喊‘加油’的習慣,實源自清華學校大飯?zhí)谩保?3]。又根據1921—1924年就讀于清華學校的李方桂回憶,“三餐是八人一桌,八菜一湯,十分清淡。二十歲上下的小伙子,一吃飯就是四五碗,菜哪里夠吃?就叫廚房加菜。學生貧富不等,富家子弟可以加蛋肉之類,一般的就能加盤咸菜,澆點兒麻油。所以我們常聽說加油加油,后來在運動場上常呼加油,就是這個典故”[15]。由此可見,“加油”一詞的新義由原指在咸菜中添加香油的俚語引申而來,而陳岱孫所言這一新義的產生是直接由于運動會上有人偶然喊出“加油”,僅系孤證,可能確為事實,但陳岱孫直接見證如此隨機事件的概率較小,故亦有可能為其推測,或為當時清華學校流傳的說法。不可否認的是,清華食堂俚語“加油”逐漸在學校體育運動中用于鼓勵運動員,產生“進一步努力”的新義,成為賽場助威口號[16]。
如前所述,20世紀20年代初期,“加油”由清華學校食堂俚語轉變?yōu)橘悎鲋谔枺a生“進一步努力”的含義,而關于“加油”新義的明確文字記載約于20世紀20年代中期才出現(xiàn),從口語到書面語,“加油”新義得以傳播并逐漸固化。
1919—1923 年就讀于清華學校的孫瑜在其回憶錄中談到,1922年清華學校舉行秋季運動會,孫瑜的同學希望其參加賽跑,“他們說,跑一百米,只要一口氣加油沖刺就行了”。孫瑜賽跑之時亦感到:“觀眾喊聲雷動……我在觀眾高喊加油聲中,拼命‘加油’力追……卻感筋疲力盡,無‘油’可‘加’!”文中多次將“加油”添加引號,他在回憶該事件時還寫道,“我明白什么叫‘加油’!但我卻不是一個‘下帷’死啃書本的‘老夫子’”[17],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加油”在當時并非通用的正式用詞,故需特別說明其含義。
1924年《清華周刊》第323期刊載《練習操》[18]一文指出:“球隊產生后,即于是月十九日起開始吃練習棹,現(xiàn)在加足了油,將來可為學校立功也,吃者勉之?!薄熬毩曡敝府敃r在清華學校體育運動中取得成績并達到某種標準的學生有資格在特設的小食堂吃飯[14]83。此處“加足了油”既與清華學校食堂俚語相關,亦與運動員“進一步努力”相關,兼具“加油”一詞的本義與新義。1924年《清華周刊》第325期又刊載《天天加油》[19]一文,講述清華學校籃球隊刻苦練習,“今年新籃球隊成立后,雖自覺不弱于以前;但徐國祥先生——籃球隊導師——為慎重起見,仍囑球員天天練習”。同期《籃球解體》[20]一文載:“本年籃球隊,正在‘天天加油’之際?!睂ⅰ疤焯旒佑汀钡韧凇疤焯炀毩暋保@然也是使用了“進一步努力”的新義。此期《清華周刊》為筆者所見現(xiàn)存文獻中首次明確在體育運動中使用“加油”一詞及其“進一步努力”的新義。此外,從“加足了油”到“加油”,也反映出口語向書面語、俚語向正式語逐漸演變的過程。此后,《清華周刊》開始頻繁將“加油”一詞用于體育運動相關報道。例如,1925年刊載《籃球加油》[21]一文指出:“故近來該隊隊員,無日不加油練習,以期獲勝于將來。”《中四級新聞》[22]報道籃球比賽:“是役也,球隊球員之‘加油’,固不待言,即助威之聲,亦足以使人心振奮,‘風云變色’,中四級之精神,于此可見一斑也。”在民國后期出版的《國語辭典》[23]收錄了“加油(兒)”一詞,其含義僅有“猶言努力”,說明“加油”新義已趨于固化。
“加油”一詞較口語化,含義簡潔明了,易為人所接受,在體育運動中用于鼓勵運動員足以振奮人心。其新義于清華學校體育運動中產生后,迅速在校內流行,后通過校際體育交流活動傳播至其他學校,進而流行于全國。
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由于“加油”原本就是清華學校內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俚語,其在校內體育運動中被賦予“進一步努力”的新義后,得到廣泛認可并在各類體育活動中迅速流行。如在《清華周刊》的報道中反復出現(xiàn):1926年《棒球隊新聞》[24]稱“棒球隊自組織以來,隊員異常加油”;1927年有題為“大三體育加油”[25]、1928年有題為“經濟系加油練習籃球”[26]等刊文??梢姡凹佑汀毙铝x在清華學校的使用相對穩(wěn)定。
當時,清華大學經常參加“校外地區(qū)性或全國性的運動大會、校際的球賽”,其比賽成績亦較佳[14]82,因此,“加油”新義及其作為賽場助威口號的使用方式也通過各類體育比賽快速傳播。1928年《申報》刊載《華北球戰(zhàn)中之趣聞》[27]一文記載,在南開球隊與新學同門球隊的籃球比賽中,南開啦啦隊在場外助威,“男生吶喊隊,乃群起高呼‘南開加油’口號,聲振云霄,全場驚動”。新學同門啦啦隊的口號亦受南開啦啦隊的影響,“此時新學吶喊隊,更繼續(xù)高呼曰‘南開加油炒雞子兒’,北人謂雞子兒,曰‘雞蛋’,蓋雞蛋形圓,似零分之〇,而雙方結果,南開竟失敗于此不祥之口號中”。1928—1929年間,北平《新中華報》[28]與《益世報》[29]、天津《大公報》[30]、上海暨南大學的《暨南周刊》[31]、沈陽東北大學的《東北大學周刊》[32]等相繼在關于學校體育運動的報道中大量使用“加油”一詞,可見,作為賽場助威口號的“加油”已從清華大學傳播至北京其他高校乃至全國高校。
20世紀30年代開始,“加油”作為賽場助威口號被廣泛應用于全國各類體育比賽,甚至隨中國球迷漂洋過海,在國外賽事上成為為中國運動員鼓勁、助威的口號。1931年《大公報》報道大連的籃球賽,稱“為其困于沙場之健兒們大喊加油”[33];在1938年香港的體育比賽中有“啦啦隊高呼打氣加油,形勢緊張”[34];在1942年桂林的體育比賽中,“斯時掌聲雷動,‘加油’甚多”[35];在1948年上海足球賽中,“看臺上則有不少球迷為湖北隊助威,‘湖北加油’”[36];1948年《大公報》報道,在倫敦的體育場上,“中國球迷和外國觀眾仍沒有放棄,他們高呼‘中國加油’!聲震整個哈靈蓋運動場。這個呼喊,果然有效,中國五將控制著皮球,互作穩(wěn)健和快捷的傳遞”[37]。
與此同時,“加油”新義的使用逐漸不局限于體育運動的語境,其從體育賽場上用于鼓勵運動員轉而在更廣泛的領域用于鼓勵大眾。1929年《南開大學周刊》刊載《結婚加油》[38]一文,新娘打扮之時,“旁有同學,遂大喊‘加油’不置”。1931年北平《益世報》報道:“‘加油’二字,尚未失卻摩登性,有志‘加油’者,此其時矣……現(xiàn)在,中國的危亡,已在旦夕,就是國人努力‘加油’,未必便見功效……尤其在加油時代不可揩油?!保?9]1943年東京出版的《大陸畫刊》刊載題為“今天的快樂他沒有力氣呀!請你加油吧!”的漫畫[40]。1946年《人民日報》刊載題為“巨野縣委號召全縣干部,加油貫徹群運,在麥收時不中斷”[41]一文。
民國時期,“加油”在其本義“添加油類”的基礎上引申出“進一步努力”的新義,且多用于在體育運動中鼓勵運動員,其詞義從添加物質資料向精神層面的鼓勵轉移。這一方面由于“加油”一詞本身具備引申出“進一步努力”含義的條件;另一方面,中國近代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對語言發(fā)展提出了新要求,而清華學校為其提供了獨特的使用語境,在看似偶然事件的背后,“加油”詞義的演變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從“添加油類”到“進一步努力”,“加油”的詞義發(fā)生了轉移。新義產生的方式和途徑與人們對現(xiàn)實現(xiàn)象的認識有關,只有認識到兩類現(xiàn)象之間的聯(lián)系才能用稱呼甲類事物的詞去稱呼乙類事物。從現(xiàn)實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和人類的認知模式看,詞義的轉移是在原有意義的基礎上通過隱喻等方式引申出來的[42]270-271?!凹佑汀钡谋玖x與新義之間本就存在“相似”的關系,其詞義轉移在語言學上屬于隱喻式引申。
油是重要的物質資料,給飯菜添加食用油可使人補充能量,給油燈添加燈油可帶來光明;進入工業(yè)社會,添加潤滑油可利于機器運行,添加燃油即給交通工具、機器等添加動力。可見,“添加油類”的本義本身就帶有“進一步努力”的意味?!凹佑汀币辉~于清華學校產生新義之前,時人對于添加物質層面的“油”與精神鼓勵這兩類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已經有所洞見。1920年上?!缎率澜纭房d題為“加油”[43]的文章指出:“一盞燈油干了,發(fā)出來的光一定是暗淡無色,漸漸熄滅,一只鐘的機械,受了種種的濕氣,有時就要窒壓住,不能活動,加上一滴油,才能行走,我們中國的人心,也同燈和鐘一樣,分不出甚么……一盞燈滅了,可以加油,一只鐘停了,可以加點油,加油之后,就可以回復原狀,但是我們人心冷了,怎樣的可把油加上呢,我知道有心人把加油的事情,早經顧慮著,可是加油的機會還沒有到。”最后還呼吁,“國民呵,快點加些油上去,倘然再不加油,那是永遠沒有希望”。從燈油、機械油到人心,具象的物質被抽象化,“進一步努力”的含義已經逐漸顯現(xiàn)。除了《新世界》外,在1920年《申報》的應時戲廣告《大快人心的應時戲》[44]中有“求大家多約家人、親友,都來加加油”。此處的“加加油”雖不排除有其他特別含義的可能,但在一定程度上已有類似于“打氣”的含義。
此外,油具有易燃易爆的屬性,古代“加油”一詞已不局限于“添加油類”的本義,成語“火上加油”形容事態(tài)更加嚴重,這與此后“進一步努力”的新義也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民國時期,“加油”引申為“進一步努力”后,時人仍基于成語“火上加油”理解其新義。1929年《燕大月刊副鐫》刊載《要錦標,須加油》[45]一文指出:“但吾人尤望諸運動員皆抱定‘華北尚未比賽,練習有如火上加油’的精神來預備?!贝颂幍摹盎鹕霞佑汀辈⒎侵甘聭B(tài)更加嚴重,而是更接近于鼓勵運動員加緊練習、準備比賽。同時,也有基于“添加油類”的本義理解其新義。1933年《黑白體育周刊》載有題為“加油”[46]的漫畫,畫中一人手持油瓶,往運動員身上倒油(圖1)。1946年《快活林》刊載《球邊油腔錄》[47]一文指出:“競賽之際,雙方都有友好,組啦啦隊以為助威,于其受挫際,輒高呼??加·油,如行車,如燃燈,油不足,則欲行不前,光輝無由得見矣?!庇纱丝梢?,“加油”一詞本身已與鼓勵、“進一步努力”等含義密切關聯(lián),即具備引申出新義的條件,這種相似性被發(fā)現(xiàn)后,詞義逐漸發(fā)生轉移。
圖1 《加油》漫畫[46]Figure 1 Comic of Jiayou
語言從本質上說是社會性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語言系統(tǒng)的各個子系統(tǒng)與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有很大的不同,詞匯對社會發(fā)展和交際需求的反應最靈敏,變化比較快[42]194。隨著中國近代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部分學校設立了體育專業(yè),各類體育賽事亦逐漸增多。運動員在場上比賽時,場下觀眾需要為其吶喊助威的詞語,這是體育發(fā)展的需要,也是語言發(fā)展的需要。其他語言中大多都有與“加油”類似的助威詞語,如英語的“come on”、日語的“頑張って”、韓語的“”等。近代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為“加油”詞義演變提供了新語境。如果沒有“加油”一詞,亦可能出現(xiàn)另一個詞語來代替。
在中國近代體育事業(yè)發(fā)展中,學校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清華學校于1912年設立體育部,重視體育教育,擁有先進的體育設備,體育比賽活動頻繁[48]。如前所述,“加油”的詞義在清華學校體育運動中發(fā)生轉變,引申出鼓勵運動員“進一步努力”的新義。20世紀20年代初,“加油”作為清華學校食堂俚語,指在咸菜中添加香油,食堂即“加油”本義“添加油類”的使用語境。同時,清華學校食堂經常舉辦各種性質的集會活動,如在“五四”運動期間,清華學校學生于高等科食堂討論罷課問題[49]。甚至亦有直接在食堂舉辦體育活動,如1918年清華學校中等科一、二年級學生就在食堂進行乒乓球比賽[50]??梢?,“加油”本義的使用語境與其后新義的使用語境在清華學校產生了一定程度的重合,且語言的使用者均為清華學校師生,這就為“加油”的詞義轉變提供了可能,也有利于“加油”新義的進一步傳播。近代體育事業(yè)發(fā)展對語言發(fā)展提出了新需求,而清華學校為“加油”一詞提供了獨特的使用語境,在看似偶然事件的背后,“加油”詞義的演變在多重因素作用之下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加油”本義為“添加油類”。民國時期,“加油”一詞作為清華學校食堂俚語,原指在咸菜中添加香油,后被用于在體育運動中鼓勵運動員,產生“進一步努力”的含義。經歷從食堂俚語到賽場助威口號、從口語到書面語的轉變,“加油”新義逐漸趨于固化。這一新義首先在清華學校的體育運動中流行,隨后通過校際體育交流活動傳播至其他學校,進而流行于全國,且不僅被用于體育運動中鼓勵運動員,也被用于更廣泛的社會領域用于鼓勵大眾。
“加油”的詞義從添加物質資料向精神層面的鼓勵轉移,主要因為:“添加油類”與“進一步努力”之間存在“相似”的關系,其本身具備引申出新含義的條件,在語言學上屬于隱喻式引申;中國近代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對語言發(fā)展提出了新需求,即觀眾需要為運動員吶喊助威的詞語,而清華學校為“加油”一詞提供了獨特的使用語境,使其詞義演變成為了可能,也有利于“加油”新義的進一步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