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 瑩,李云紅
(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農業(yè)農村局,山西 稷山 043200)
稷山縣位于山西省西南端,年均溫度與降雨量分別在13℃與483 mm 左右,屬大陸性季風氣候,較適宜玉米作物生長。近年來,稷山縣玉米種植面積顯著擴大,雙斑螢葉甲是典型害蟲,成蟲會對玉米果穗、花絲造成危害,導致授粉受到影響。同時,雙斑螢葉甲還會取食葉肉,僅留下表皮、葉脈,導致玉米光合作用受損。抽雄之后,玉米小穗、嫩葉會受到雙斑螢葉甲的取食危害,造成玉米產量嚴重降低。種植人員需了解雙斑螢葉甲的危害特點,采取針對性的防控技術。
雙斑螢葉甲成蟲長寬一般在3~4 mm 與2.0~2.5 mm,呈棕褐色長卵圓形。該害蟲觸角與頭部分別為灰褐色與紅褐色,觸角能達到2/3 體長,前胸背板微微隆起,密集存在較多細小刻點。一般為三角形小盾片,有線狀細刻點遍布在鞘翅部位,合并兩翅后呈圓形。胸部與腹部的腹面分別為黑色和黃褐色,一般被灰白色體毛。
幼蟲長度在5 mm 左右,一般白色、黃白色體征較多。胸足有3 對,體表存在成對不明顯的毛瘤。雙斑螢葉甲的蛹長寬分別在2.8~3.5 mm 與2 mm,主要呈白色。卵長在0.6 mm,呈棕黃色橢圓形[1]。
雙斑螢葉甲的卵集中存在于土壤表土下,第2 年5 月開始逐漸孵化,幼蟲期1 個月時主要啃食農作物的根部、雜草。1 個月后進入到化蛹期,通常需持續(xù)10 天左右。之后,成蟲逐漸出現(xiàn),最初集中在溝旁或地邊活動,半個月后向玉米田內轉移。
成蟲集中在7 月出現(xiàn),一般有3 個月左右的成蟲期。成蟲的群集性、趨嫩性等習性特點明顯,集中于某株玉米上取食,光照過強時向花穗、葉背隱蔽。該害蟲的跳躍、飛行能力較強,能夠達到5 m 以上的飛行距離。溫度低或出現(xiàn)大風、陰雨等惡劣天氣時,一般在植物根部或枯葉下面隱藏,溫度超過15℃后活動頻繁。羽化20 天后成蟲即可交尾,一般在上午10 時或下午5 時進行,持續(xù)0.5 h 左右。
研究表明,氣候條件、耕作制度等諸多因素會影響雙斑螢葉甲的發(fā)生。
(1)溫度
外界溫度在19~30℃之間時會加快雙斑螢葉甲的發(fā)育速率。同時,溫度還會影響成蟲期長短,如果5 月溫度較高,將提早進入雙斑螢葉甲的發(fā)生期。
(2)濕度
外界環(huán)境溫度保持在適宜狀態(tài),濕度會影響雙斑螢葉甲的孵化率與成蟲羽化,較干旱更容易出現(xiàn)嚴重蟲害。如果年份溫度較低且降水量較大,則不利于雙斑螢葉甲的發(fā)生。
(3)土壤
相較于壤土地與沙土地,黏土地更容易出現(xiàn)雙斑螢葉甲蟲害,且危害程度較嚴重。
(4)田間管理
部分玉米地塊存在較多雜草,種植人員采取粗放型管理模式,容易出現(xiàn)嚴重蟲害;田間密度大、郁閉性較強,容易加重蟲害;種植中沒及時開展深翻處理也會導致蟲害發(fā)生。此外,由于雙斑螢葉甲群聚活動,玉米田間的蟲害嚴重程度呈現(xiàn)較大差異,與玉米田中部相比,地邊往往蟲口數(shù)量更大。
調查稷山縣2019 年玉米田間雙斑螢葉甲的發(fā)生情況可知,部分田塊平均百株蟲量超過900頭,被害葉率達到28%,危害嚴重。
玉米雙斑螢葉甲成蟲一般群集活動,主要危害玉米葉片,葉肉遭成蟲取食后葉片上會殘留不規(guī)則孔洞與白色網(wǎng)狀斑,不利于葉片進行光合作用。抽穗之后,雌穗花絲容易遭到害蟲咬食,導致玉米難以正常授粉。灌漿期內,雙斑螢葉甲會取食籽粒,導致發(fā)生穗腐問題。田間出現(xiàn)嚴重蟲害可造成20%左右的減產,甚至出現(xiàn)絕收。玉米田內出現(xiàn)雙斑螢葉甲后,初期主要以點片危害存在,之后逐步向相鄰農田擴散和遷移[2]。
雙斑螢葉甲對溫度與光線較為敏感。中午害蟲的飛行能力顯著增強,活動頻繁,大量取食;夜間或早上飛行能力顯著減弱,一般棲息在葉片背面。
由于雙斑螢葉甲具有較強的轉移擴散能力,防治難度較大。需在做好農業(yè)防治的基礎上精準施用化學藥劑,保證防治效果。
(1)秋翻整地
雙斑螢葉甲的卵集中存在于表土下,科學開展秋翻整地可破壞雙斑螢葉甲的越冬環(huán)境,嚴重損傷蟲卵,降低第2 年孵化率。雙斑螢葉甲成蟲初期大量存在于田間禾本科雜草上,及時清除田邊雜草可有效降低雙斑螢葉甲的蟲源基數(shù)。
(2)改良土壤
粘重土壤更容易誘發(fā)蟲害,因此需科學開展秸稈還田工作,適當增施有機肥,改善土壤理化條件,提高有機質含量,控制雙斑螢葉甲害蟲的發(fā)生。做好田間施肥管理工作,結合玉米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yǎng)需求及時追肥,增強玉米植株長勢。
(3)控制田間密度
玉米田間種植密度大,缺乏良好通風透光條件,容易誘發(fā)雙斑螢葉甲蟲害。綜合考慮玉米品種類型與地塊土壤條件,嚴格控制玉米種植密度,提高田間通風透光度,可降低雙斑螢葉甲發(fā)生率。此外,為避免害蟲向其它地塊遷飛和轉移,可將捕蟲網(wǎng)設置在點片發(fā)生地塊的周圍,通過人工捕殺降低蟲口基數(shù)。
瓢蟲、蜘蛛等是雙斑螢葉甲的天敵昆蟲,可在害蟲高發(fā)期間引入玉米田間,減少害蟲數(shù)量。農藥噴施時合理選擇農藥類型,避免對天敵昆蟲造成危害。
雙斑螢葉甲越冬場所較為復雜,遷飛能力較強,需構建統(tǒng)防統(tǒng)治體系,保證防治效果。成蟲防治先從田外開始,之后再治理田內害蟲。蟲害發(fā)生期要詳細調查田間蟲害發(fā)生情況,合理確定取樣田塊,每塊玉米田隨機設置5 個取樣點,對蟲口數(shù)量、危害程度等進行調查和記錄。
玉米植株進入抽雄期后,百株蟲口達到300 頭左右即可開展防治工作??商镩g施用4.5%高效氯氰菊酯EC1000 倍液或20%速滅殺丁EC2000 倍液,每畝施用50 L 以內,進行2 次防治,間隔保持在1 周,即可有效防治雙斑螢葉甲害蟲[3]。上述藥物不會影響玉米品質,安全性較高。
雙斑螢葉甲夜間活動能力弱,經(jīng)常棲息在葉片背面,為保證防治效果,盡量在夜間噴藥,第2 天上午9 點前完成。交替使用不同類型藥劑,避免害蟲產生耐藥性。將雌穗周圍作為噴藥重點,全面噴施地邊雜草,消滅害蟲寄生源。積極推廣應用新型噴藥技術和設備,如無人機,可以顯著提高防治效率,又可確保作業(yè)人員的安全性。
雙斑螢葉甲對玉米的正常生長發(fā)育造成不良影響,會大大降低玉米的種植效益。相關部門需切實加大宣傳推廣力度,使種植人員了解害蟲的形態(tài)特征,掌握雙斑螢葉甲的發(fā)生特點與防治技術要點,規(guī)范開展蟲害防治工作。同時,構建統(tǒng)防統(tǒng)治模式,保證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