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旭
(國有凌源市四官營子林場,遼寧 凌源 122500)
側柏屬常綠喬木,耐干旱、耐貧瘠,是干旱區(qū)域陽坡、半陽坡造林的首選樹種。側柏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高,酸性以及輕堿性土壤均可生長,側根發(fā)達,萌芽力強,壽命長,在我國的分布范圍比較廣。因其耐寒、抗旱等特性,側柏不僅是園林綠化的主要樹種,也是北方干旱、寒冷地區(qū)的造林首選樹種。遼西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難以利用林地較多,推廣側柏容器育苗及造林技術,可以提高遼西地區(qū)的造林成活率進而提高森林覆被率,可有效的改善當?shù)氐纳鷳B(tài)環(huán)境。
采種母樹通常選擇25-35a生的干形通直、生長健壯的側柏樹木,在9月下旬采集種子。將采集的成熟球果放在通風處晾干,并反復翻動讓種子脫落,將種子中的雜質清理干凈后,用布袋裝好,放在通風處保存,這樣可延長保存期,保證發(fā)芽率高。
選擇的育苗地塊要盡量臨近造林地,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平坦地塊進行育苗。而且盡量交通便利,便于苗木的運輸。育苗前,先將地深翻,將碎石塊及雜物清除掉,用硫酸亞鐵進行消毒后制作苗床。通常情況下,育苗床的寬帶度在80~100cm,長度根據(jù)地塊的實際情況來確定,一般不宜超過10m,確保床面要平整,為便于人工管理,在相鄰的兩個苗床間要留出50cm左右的步道。
選非耕地或山坡黃土,混入河沙后進行過篩處理,將雜物清除。在混合后的沙土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農(nóng)家肥和腐殖土制成營養(yǎng)土,用硫酸亞鐵進行消毒處理后備用。將配置好的營養(yǎng)土裝入育苗器內,裝滿后要提起育苗器向下輕輕將基質墩實,之后在苗床上按照一定的順序將育苗器擺放整齊,確保育苗器高度一致,便于后期管理,如果育苗器間有縫隙的話,可以用沙土填滿,防止透風。
在播種前要先進行催芽處理,將飽滿、無病害的種子放到40℃左右的溫水中浸泡。為減少育苗期的病蟲害,可用0.5%高錳酸鉀溶液進行種子消毒,并不斷攪拌,2h后將種子撈出,用清水沖洗。將清洗后的種子放在催芽室進行催芽,5-7d左右種子裂嘴,即可進行播種。
播種前,先將育苗器內的營養(yǎng)土澆水,待水滲后開始播種。將催芽處理后的種子在每個育苗器內播種1~2粒,播種深度1.5~2.0cm,播種后覆土1.5cm,為防止水分蒸發(fā)過快,可以覆一層報紙,待幼苗基本出齊后,將報紙去掉。
澆水:苗齊后,要根據(jù)幼苗生長情況以及氣溫情況進行澆水。澆水的時間盡量選擇在早上或傍晚進行,因為幼苗比較弱,要選擇小水流或者是讓水從育苗器底部向上浸水的方式進行澆水,確?;|濕潤,隨著幼苗的生長,后期可以減少澆水次數(shù)。
施肥:可以進行根部施肥或葉面噴施化肥溶液。在側柏的幼苗生長期,為促進其根系發(fā)育,多生側根,可以施適量的磷肥,在側柏的快速生長期,為促進其木質化,可以施適量的氮肥。
除草:除草要做到除早、除盡,防止雜草和幼苗爭水肥,但要避免除草時將幼苗的根部帶出,可以用手輕輕按住幼苗根部周圍的土壤再清除旁邊的雜草,防止幼苗根系受到傷害。
定苗:每個育苗器中保留一株生長健壯的幼苗即可,將生長弱的幼苗拔除,如果育苗器內沒有生長較好的幼苗,可以將其它育苗器內多余的生長良好的幼苗移栽過來。
病蟲害防治:常見的病害是立枯病,幼苗生長過程中,由于空氣濕度大,病菌活動頻繁,易發(fā)生病蟲害,一旦發(fā)現(xiàn)患病幼苗,要及時的清除,并用10%多菌靈在幼苗周圍進行灌根,或用敵克松1500倍液進行噴施。蟲害主要是地老虎,可用氧化樂果1500倍液進行噴施。
結合造林時間進行起苗,隨起隨栽。選擇生長良好、無病蟲害、根系發(fā)達的Ⅰ級苗和Ⅱ級苗。起苗時,從苗床的一端按照順序進行,輕拿輕放,防止育苗器破裂,要確保苗木根系不散坨。運輸過程中,要做好防曬保濕措施,防止幼苗失水。
側柏比較耐干旱,但是在雨水充沛的季節(jié)造林成活率高。北方的雨季在每年的7-8月,雨量充沛,土壤含水量高,栽植后緩苗期短,成活率高,通常下過雨后,就可上山造林。
造林前進行科學的整地,可以改良土壤,提高造林成活率。側柏比較耐貧瘠,在土層薄的地塊也可以生長,但土質較好的地塊則生長會更好。造林地的土層厚度盡量在35cm以上,如果土層較薄,可以利用客土造林。整地的方式主要有水平溝整地、水平階整地以及魚鱗坑整地等。其中,水平溝整地適用于陡坡山地及水土流失嚴重的丘陵地,整地方式是沿著等高線挖橫斷面為梯形的溝。水平階整地適用于山地或丘陵地土層較厚的造林地,沿等高線挖深40~50cm、寬35~40cm、長度3~5m的坑,筑土埂30cm。魚鱗坑整地適用于坡度較大、土層薄的造林地,沿等高線挖半圓形的土坑,土坑呈品字形排列,筑土埂30cm,便于有效的攔截雨水。
側柏的生長慢,而且干旱地區(qū)側柏造林,多是以生態(tài)防護為主,栽植密度可以適當大點,在土層厚、水肥條件較好的地塊,保持株行距1.5m×2.0m,立地條件差的地塊,株行距1m×1.5m。目前,遼西地區(qū)剩下的造林地多為石質山地、丘陵等,造林難度較大,需采用抗旱技術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栽植坑內放入適量的保水劑,將容器苗放入栽植坑內,保持側柏苗直立,進行填土,填入部分土后踩實,之后再填土踩實,確保容器頂部深入坑內2-3cm左右,栽植過淺的話側柏苗不易成活。栽植后,可以用塑料地膜覆蓋到栽植坑周圍,用土壓實,也可用灌木或雜草進行覆蓋,起到蓄水保墑的作用。
側柏落葉少,對土壤的改良作用不大,因此,側柏造林要采用混交造林的方式,以便為側柏提供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采用針闊混交、喬灌混交造林方式,既可以為側柏生長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又可以提高林分的生態(tài)防護能力。造林實踐中,在干旱地區(qū)常選擇山杏、刺槐、沙棘等與側柏混交。利用山杏與側柏混交,山杏抗旱且生長快,可以為側柏提供側方蔭蔽條件。刺槐有固氮作用,可以促進側柏的生長,有利于側柏盡早郁閉。沙棘耐高溫、耐干旱,根生根瘤菌可以增加土壤氮素積累,提高土壤的肥力,促進側柏生長。營造側柏混交林,可以提高側柏林分的整體抗病能力,促進其幼林生長,增強防護功能。
補植:造林后要及時的查看有無缺苗現(xiàn)象,要及時的進行補植,確保造林一片,成活一片。
松土:在側柏栽植后的3a內,每年要進行1~2次松土,并根據(jù)側柏的生長情況進行擴穴。干旱地區(qū)在確保不損傷苗木根系的基礎上,可以進行深翻松土,改善造林地土壤。
修枝:側柏易生側枝,造林4-5a后要在春初進行修枝,剪口要平整不劈裂,修枝強度為樹高的1/3。
間伐:幼林郁閉后要進行撫育間伐,通過間伐可為側柏林木擴大生長空間,防止病蟲害,但間伐的強度要適宜,為更好的發(fā)揮側柏的防護作用,盡量選擇中度間伐。一般情況下,15a生的側柏,保留密度在4500株左右/hm2,20-25a生的側柏,保留密度在3300株左右/ hm2。
病蟲害防治:側柏主要病害是枯葉病、葉凋病等,蟲害主要是側柏毒蛾、松毛蟲等。病害防治:將修剪后的枝葉要及時進行清理,適當?shù)倪M行疏伐,提高林內的透光度,病害嚴重時,可以噴施百菌清或波爾多液。側柏毒蛾防治:可以釋放其天敵,蟲害嚴重時,可以噴施阿維菌素類藥物。松毛蟲防治:釋放天敵赤眼蜂,嚴重時,可以噴施阿維菌素類藥物。
利用側柏容器育苗造林技術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首先,容器育苗比較整齊,苗木的根系不散坨,側根發(fā)達,木質化程度高,造林后緩苗期短,幼苗木生長快。其次,成活率及保存率高。由于干旱地區(qū)立地條件差,利用常規(guī)造林方法,需要經(jīng)多次造林才能成功,而容器苗造林成活率高,保存率高,經(jīng)過多年實踐調查,遼西地區(qū)側柏容器苗造林的成活率在93%以上,保存率90%以上,適宜在遼西干旱地區(qū)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