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曉曙
“語文要素”就是語文訓練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習慣。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中包含的語文要素有:朗讀、想象、觀察、積累、理解、思維、復述、預測、提問、批注、速讀、查找資料、提取信息、評價、聯(lián)想、鑒賞……這些語文要素從易到難,從淺到深,梯級呈現(xiàn)在1-6年級的語文學習中。
教師在教學中要抓關(guān)鍵詞語
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如何去讀懂語文要素呢?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抓關(guān)鍵詞語理解法。例如: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語文要素是:抓住關(guān)鍵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這里面的“思想感情”“關(guān)鍵語句”“初步體會”是需要學生讀懂的。
“思想感情”由“思想”和“感情”兩個詞語構(gòu)成。“思想”,一般指人對事物的看法、理解和認識。“感情”一般指人或動物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所以“思想感情”由兩部分組成,是一個詞組。可是我們很多老師在教學中經(jīng)常是會把它當作一個詞語去體會的。
在本單元中,“關(guān)鍵語句”是指直接表明寫作目的,表達課文中心思想或作者情感、想法的句子。有的在文章中反復出現(xiàn),有的只出現(xiàn)一次,也有的沒有一目了然的關(guān)鍵語句,需要通過文章的段落、情節(jié)、事件進行體會或者歸納。
“初步體會”是開始階段的體驗領(lǐng)會,學生有初步體驗就可以了,不用拔高要求。所以,當我們讀懂了語文要素中包含著的關(guān)鍵詞語的意思,也就明白了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和學習的方向。要讀懂語文要素,除了抓關(guān)鍵詞語理解外,還要關(guān)注這個核心詞的前面或者后面對它的修飾或者補充,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把語文要素讀懂。
語文要素幫助老師抓住教學重點
很多一線教師在教學中存在最大的問題是看到什么教什么。而對于語文中包含的知識,語文學習應該形成的能力,心中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所以,不同教師教同一篇課文,在知識的取舍、能力的訓練等方面會有比較大的差異。而語文要素的明確,撥開了教師教學中的迷霧,有利于帶領(lǐng)教師從關(guān)注“人文主題”的思維定勢中走出來,教出“這一篇”的特色。
統(tǒng)編版的小學語文教材將語文要素分成若干個“點”,這凸顯了語文能力訓練的序列性。這些點成階梯狀分布,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分布在各冊教材各單元的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中。幫助教師知道同一個要素可以分為幾個梯級,具體到“這一冊”中“這一篇”對“這一個語文要素”的訓練重點在哪里,落實到怎樣的程度才“適時適度”。
無論是語文知識的學習,還是語文能力的訓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都不是一次學習和訓練就能夠完成的事情,需要不斷地認識和強化。特別是一個知識點,一項能力往往是由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組合而成,都不是單一的存在,而是多方位立體地構(gòu)成,這就更要求學習必須呈現(xiàn)梯級狀態(tài)。
除此之外,語文要素在每個單元具有系列推進性。例如,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基本說明方法”,用恰當?shù)恼f明方法,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本單元的兩篇課文、交流平臺、兩篇例文和寫作之間便可以梳理關(guān)系:首先,“導語”提示習作要素,通過《太陽》和《松鼠》兩篇文章,讓學生在閱讀中學習有哪些說明方法,怎樣的說明方法是恰當?shù)恼f明方法;然后,“交流平臺”中對這樣的方法做了“梳理和總結(jié)”;接著,“初試身手”讓學生“嘗試運用”,兩篇習作例文《鯨》《風向袋的制作》讓孩子們進一步“感悟這些說明方法”;最后“單元習作”,運用這些方法來介紹一種事物。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發(fā)現(xiàn)語文要素在單元內(nèi)容的系列的推進性。
在教學中落實語文要素的策略
第一,在讀懂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落實訓練。讀懂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是前提,在這個基礎(chǔ)上,聚焦語文要素強化訓練 。這種方法適合文言文和其他閱讀難度較大的文章,或者語文要素在教材中聚焦到某一處,需要扎根到文字深處才能理解的時候。
第二,用語文要素推進閱讀的步步深入。這時候,語文要素不是隱藏在文字中、故事的情節(jié)里,而是一種閱讀手段、閱讀策略,學生使用這種策略,促進閱讀的深入開展。
第三,抓住語文要素中“特別的要求”展開閱讀。語文要素在每單元往往用一句話的形式呈現(xiàn),所以單元要素前面會有一些說明性的文字,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特別關(guān)注這些文字, 因為這些文字要求的恰恰是語文要素在不同課文或者不同學段的梯級。
第四,用豐富的方法落實“語文要素”。同一個語文要素在教學落實中可供選擇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可供選擇的方法就有“查字典理解”“借助注釋理解”“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聯(lián)想意會理解”“近義詞理解”“反義詞理解”“拆字理解”“圖畫理解”等近十種方法,這就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可能,學習的趣味性就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第五,“閱讀手段”幫助學生深入領(lǐng)會“語文要素”。在這里,閱讀成為手段,我們的目的是通過閱讀這種方式,讓學生認識要學習和掌握的語文要素,并能夠很好地使用它,這一類方法更多適合寫作類的語文要素。比如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體會優(yōu)美生動的語句”“試著把觀察到的事物寫清楚”,作者是怎樣把觀察到的事物寫清楚的呢?其中在遣詞造句、語言語法、布局謀篇方面有哪些獨特所在?這些都是要在閱讀中去領(lǐng)會和感悟的。
第六,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并提煉出隱含的“語文要素”。由學習閱讀方法,到運用方法閱讀,再到總結(jié)提煉,納入網(wǎng)絡,最后到方法指引下創(chuàng)作,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提升,學習的層次性、推進性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譬如,在《狼牙山五壯士》一課的教學中,教師直接這樣點明課文描寫的是一次群體戰(zhàn)斗,像這樣描寫了在特定時間與地點內(nèi)許多人物活動的總體情況,就是場面描寫。并且在交流中點撥先描寫群體英勇無畏的表現(xiàn),這是“面”的描寫,再逐一寫五位戰(zhàn)士的個體表現(xiàn),這是“點”的描寫。
第七,站在文本的高處解讀和落實“語文要素”。以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本單元編排了《坐井觀天》《寒號鳥》《我要的是葫蘆》三篇課文,這是三篇寓言故事,雖然低年教材沒有明確指出單元語文要素是什么,但是我們可以從每一課課后作業(yè)中來發(fā)現(xiàn)并提煉。三篇課文都有一個共同的詞語“為什么”,這就說明編者不僅想讓孩子們了解這個故事,還希望他們能讀懂問題的實質(zhì)。
總之,要用好統(tǒng)編語文教材,我們教師要樹立整體意識,深入研究課標,解讀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語文要素,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展開教學,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拿到一本教材,我們究竟要教什么?這是很多一線教師尤其是新手教師的困惑,其中最普遍的問題就是“看到什么教什么”。作者選取了一個細致的角度,那就是抓住教材中的語文要素這把“鑰匙”,逐一打開一篇文章、一個單元、一本教材教學目標的每一把鎖,層層遞進,進而幫助學生分階段達成相應的能力。這是快速理解教材、掌握教材、并將教材融會貫通的一個有效方法,對一線老師來講,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