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
【摘要】2019年10月24日,兩高三部共同發(fā)布《關于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基本內容、基本原則等作出了具體規(guī)定。但在實踐中卻出現(xiàn)了被告人簽署具結書再次進行上訴的問題。
【關鍵詞】認罪認罰;上訴權;程序問題
一、認罪認罰制度的概述
(一)認罪認罰制度的定義
認罪認罰制度是指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行為,認可其被指控的犯罪事實,同意監(jiān)察機關的起訴罪名及量刑建議,并因自己的“合作”行為而獲得較其他人更為寬松的處理,包括處理方式及處理結果。
(二)認罪認罰制度的意義
1.減少司法資源浪費,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在我國司法資源不足的狀況下,如何提升司法資源利用效率,一直是司法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審理的案件,其“犯罪”與“刑罰”已由被告人事先“同意”,大多數(shù)被告人都會接受判決,符合我國司法制度改革節(jié)約司法資源的需要。
2.尊重人權
我國刑事司法制度中,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檢方占據(jù)強勢地位。雖然多次制度改革,逐步提升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但并未真正將其作為刑事訴訟的積極參與者。被告人作為一個個體,在面對強大的國家訴訟機器時,難免會產生畏懼感、無力感。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實際上是賦予了被告人更多的主動權,在這種情況下,被告人可以選擇更為寬松的刑罰。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刑事訴訟改革對于人權保障的重視。
3.實現(xiàn)輕重案件分流
在我國,輕重案件分流問題一直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即便是相對輕微的刑事案件依然要通過復雜的審判程序來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權利不受侵犯,這種情況下就導致了大量的司法資源與司法力量用于處理數(shù)量龐大但案情輕微的刑事案件,真正需要大量刑事司法力量的案件得不到有效處理。但通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讓司法資源充分分流,實現(xiàn)資源的最大利用效率。
認罪認罰案件中被告人上訴的內在原因
在認罪認罰從寬處理的案件中,被告人不服裁判結果進行上訴,看似與其認罪認罰的行為存在矛盾,但認真分析也可以發(fā)現(xiàn)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這種合理性的內在根源是程序正義的要求。
(一)被告人訴訟權利的重要表現(xiàn)
在當今時代,人權保障問題變得尤為重要,中國也一直致力于人權保障工作。刑事訴訟法的各項改革一直期望尋找對于犯罪的懲罰和對于人權的保障的平衡點。被告人作為一個個體,在面對強大的國家訴訟機器時,難免會產生畏懼感、無力感。因此,法律應當賦予被告人各種權利,保障他們在追訴中不至于太過“渺小”。上訴權就是其中重要的權利。上訴權可以保障被告人在訴訟過程中,有了更多選擇和對抗的權利。刑事訴訟應當堅持“公正優(yōu)先、兼顧效率”的原則,始終將對于公平正義的追求放在第一位,上訴制度的存在雖然不利于訴訟效率的提高,但是是保證公平正義的重要支持。無論何時,對于人權的保障、對于公平正義的保障,都應當是刑事司法一直不懈的追求。
(二)符合審級制度設置的目的
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除特殊情形外一律實行“兩審終審”,這一規(guī)定不僅是對審判機關履行職責的要求,同時也是對于被告人的保護,是對其訴訟權力的尊重。被告人可以通過上訴的方式來維護自己合法權利避免受到不公正審判的侵害,同時審判機關也可以通過二審程序來糾正自己在一審過程中產生的問題。由此可以看出,二審制度不論是對被告人還是審判機關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認罪認罰從寬處理的案件中,我們仍然需要發(fā)揮二審的重要作用,避免一審終審對被告人及審判機關帶來無法挽回的后果。這一審級的設置同樣也符合刑法謙抑性原則的要求。
同時,上訴權還具有公共屬性,不能僅僅作為被告人的個人權利來看待,審判機關可以通過二審糾正自己在一審過程中犯下的錯誤,考慮更多的因素來維護刑法的規(guī)范化和統(tǒng)一性。即便二審結果與一審結果相同,再次審理的過程也可以解決在一審過程中未能解決或者解決不到位的一些問題,讓人對與審判結果更加信服,增強審判機關的公信力,讓人民群眾更加認可審判機關的工作。
三、認罪認罰案件中被告人上訴的直接原因
(一)檢方工作不到位
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實際操作中,個別檢察機關為了提高認罪認罰的結案率,在未向被告人說明認罪認罰的真實性質時,便催促其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被告人談及認罪認罰只知道是對其有“好處”的從寬處理政策,但不能從本質上理解認罪認罰的意義。在一審結束后,才真正理解什么是認罪認罰,這種情況就是檢方工作不到位而導致的被告人在認罪認罰后再次上訴。這種情況的存在不僅降低了司法效率,對于司法公信力的同樣是一個嚴重的打擊。
(二)被告人技術性上訴
在我國,被告人的上訴權并不受到限制,刑事訴訟中的被告人均平等的享有上訴權。在認罪認罰從輕處理的案件中,也沒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對其上訴權加以限制,這就導致認罪認罰從輕處理的被告人與其他被告人在上訴權問題上處于相同的法律地位,同時我國刑訴法又有著“上訴不加刑”的刑事審判原則,在這種情況上訴因其“穩(wěn)賺不賠”的性質就變成被告人的當然選擇。同時還有部分被告人選擇在上訴期限屆滿前突擊上訴,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檢察機關放棄抗訴,從而達到減輕刑罰或洗脫罪名的目的。
(三)被告人不想下監(jiān)
《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判處有期徒刑的罪犯其刑罰應當在監(jiān)獄執(zhí)行,但是在被交付于監(jiān)獄之前,如果其剩余刑期已經不足三個月,那么其剩余刑期在看守所執(zhí)行。在司法實踐中,部分被判處較短刑期的被告人先起訴后又撤回,其目的是剩余刑期較短,希望通過操作刑事司法審判程序的方式避免關進監(jiān)獄,拖延時間,達到在看守所履行完畢刑期的目的。選擇這一技術性上訴的被告人本身對于判決罪名、刑罰內容等并不在意,只是想通過這一方式實現(xiàn)選擇刑罰場所的目的。對于這類被告人濫用上訴權的行為,應當加以規(guī)制。
四、對于認罪認罰案件上訴的處理
(一)處理問題的指導思想
應當依法保障被告人的上訴權。我國實行的是兩審終審制,《刑訴法賦予被告人的上述權并未加以限制,同時,法律也沒有明文規(guī)定對于認罪認罰從輕處理的被告人享有的上訴權不同于其他被告人。既然法律沒有明文規(guī)定限制認罪認罰從寬處理被告人的上訴權,其權利就應當受到尊重。上訴權是被告人的法定權利,同時上訴也具有糾錯、維權功能,保留上訴權體現(xiàn)了刑事訴訟追求的公正價值。既是上訴權被不當利用,但這不能成為禁止認罪認罰案件被告人行使上訴權的理由。同樣,保障被告人的上訴權并不意味著被告人可以濫用上訴權,這樣的行為違背了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初衷。因此,如何平衡公平正義與效率的關系,就成為了平衡的藝術。
(二)處理問題的具體方法
1.保障司法效率,認罪認罰案件可以一審終審
在認罪認罰的前提下,被告人已經承認了自己所犯罪行、認可了檢察機關對其提出的量刑建議,并據(jù)此得到依法從寬處理的結果。在這種前提下,被告人仍然進行上訴,就違背了刑事訴訟中的誠信原則。因此,除了審判機關未采納檢察機關量刑建議對其提高刑罰外,對于輕微的刑事案件,被告人認罪認罰的,可以采取一審終審的方式,提高司法效率。
2.檢察機關抗訴
根據(jù)《刑事訴訟法》對檢察機關提抗的案件,二審法院可以改判加重上訴人的刑罰。被告人認罪認罰從寬處理后又不服從審判結果再次上訴導致司法資源二次浪費,為維護刑事司法的權威權威性,正確貫穿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彰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合理性和前瞻性,檢察機關抗訴可以建議二審法院加重被告人的刑罰,讓其承擔刑事上的“違約”責任。
結語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以被告人自愿接受公安機關或司法機關認定的罪名并自愿接受其罪名所對應的刑罰為核心,以在實體處罰上享受從寬待遇和審判程序上享受從快或簡化處理為內容,體現(xiàn)了我國刑事司法在保證公平正義的前提下提高司法效率的改革方向。保障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處理下的被告人的上訴權,是保證刑事司法公平正義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刑事司法改革的內在要求,符合我國對于公民權利保障發(fā)展的一貫主張。同時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處理下被告人上訴權進行一定限制,也同樣符合刑事司法改革和發(fā)展對于效率的要求。因此我們要深刻理解,在快速發(fā)展的當今時代,法律也要緊跟時代的發(fā)展。我國的刑事司法改革就是在保障公平正義的前提下提高司法效率的過程,是兩種價值觀念平衡的藝術。
參考文獻:
[1]岳陽. 認罪認罰案件被告人上訴及其應對[N]. 檢察日報,2020-06-11(003).
[2]鮑瑋琦.淺析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執(zhí)行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改革建議[J].法制與社會,2020(14):17-18.
[3]閔豐錦.一般不應抗訴:認罪認罰后“毀約”上訴的檢察謙抑[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20,35(03):120-131.
[4]易文杰.認罪認罰案件中被告人上訴權研究[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20(02):98-106+112.
[5]張婉玉.認罪認罰案件中被告人上訴問題研究[J].山西警察學院學報,2020,28(02):10-15.
西北政法大學 法治學院 法律碩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