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線,搖車,棉線在奶奶手中緩緩滑過;鉤針,牽拉,一旁的爺爺熟練地編織著圍巾。在河南省安陽市龍安區(qū)的西洪溝村,86歲的趙中福和老伴張娥梅多年來堅持向邊關哨所寄送圍巾。
抗日戰(zhàn)爭時期,趙中福的父母就為戰(zhàn)士們做炒面烙餅、做布鞋、織圍巾。受父母愛國擁軍的影響,趙中福8歲的時候就給部隊做通訊員傳遞信件,和父母一起默默支持著部隊官兵。當時年少的趙中福并不理解父母為何要做這些,直到父親離世?!耙o國家作貢獻,支持全國各地邊防?!备赣H的一句臨終遺言成為了趙中福一輩子堅守的信條。從那時起,他便和母親、妻子一起想方設法為駐守在邊防的官兵寄送物資。有時候,他們凌晨三點就開始織圍巾,即便趙中福和妻子的年紀越來越大,眼睛越來越花,也從未放下手中的針線。
“護邊的人,要多支持他們,我的目的就是不讓他們想家,好好照顧自己,更要守好邊防!”趙中福說,從開始織圍巾到現(xiàn)在,光紡花車家里已經(jīng)織壞了6輛,寄出的圍巾有幾萬條。在中國地圖上,趙中福將寄送過圍巾的地方都用五角星做了標注,幾乎覆蓋了我國所有的邊關。
“不怕不回信,就怕收不到。”正是這樣樸素的想法,讓趙中福把父親的遺言變成了幾十年的堅守,又將這份濃濃的擁軍情化作了春風化雨般的家風,沐浴著整個大家庭。如今,這個已經(jīng)四世同堂的家族每到逢年過節(jié),成員們就會圍坐在一起編織圍巾。
一條條圍巾,就這樣連接起了邊疆與他鄉(xiāng)……
(綜合央視新聞、《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