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慶保
窗外,一眼望去都是綠色,綠色中點綴著一些粉紅,那是正在盛開的木棉花。這不禁讓我想起了華南師范大學(以下簡稱華南師大)校園的木棉花,在教工住宅區(qū)有好幾棵高大的木棉樹,高過了周邊的樹木。木棉花花期很長,每當開花的時候,看到一朵朵粉紅色的花綻放,心里有種莫名的感動。這些花不畏寒風、不畏酷暑、不畏雨水,不管有無人欣賞,都在每年的固定時間綻放。仔細想想,人若能如木棉樹這樣不管外部世界如何依舊長期堅守自己的內(nèi)心,這是怎樣的一種精神,這是多么令人感動。
在華南師大讀大學的時候,我們最常去的是李育中老師家。李老師家在校內(nèi)北區(qū)教工住宅區(qū)中、位于一樓,每天來他家的人絡繹不絕,有在校讀書的學生,有已經(jīng)畢業(yè)多年特地返校探望他的校友,有學校的老師,還有校外慕名而來的人士。誰都可以輕易敲開他家的門。一個師姐在紀念李老師的文章中這么描述他的家:“世間有這么一個地方,我想起就能去,推門就能得到歡迎,踏進去就滿懷歡喜,走出門后滿面春風?!贝_實如此,去李老師家和逛公園一樣,誰來都受歡迎,來了都有收獲。一走進他家,就會發(fā)覺被書包圍,柜子里、墻角邊、茶幾上、茶幾下、椅子下、走道邊,到處堆滿了書,毫不夸張地說,書多到連走路都困難。李老師愛書出名、愛書如命,文史哲廣泛涉獵,經(jīng)常去學校市場的小書店逛,看到喜歡的書就買回家,有時學生帶他去廣州購書中心,他能站著看書看兩個多小時,看得入迷時拖都拖不走。他的收入大部分用于買書,以致日常生活非常節(jié)儉樸素。據(jù)說家人開車載著李老師出行,都不敢從購書中心門前經(jīng)過。因為只要從那兒過,他都要開車門下去買書,但家里的書多到實在堆不下了。
李老師知識淵博、性格平和、交游廣闊,似乎跟誰都能輕易找到話題。一坐下,就天南地北、古今中外地談論起來,不管是高深的學術(shù)知識,還是小道消息、八卦新聞,全都能談,學生也樂意與這位老朋友交心。他不但關(guān)心學生的學習問題,還關(guān)心學生的思想情感,常常問學生“有沒有好消息”(其實是在打探有沒有談戀愛)。多次從他那里了解到哪位同學和誰談戀愛了,哪位老師的婚姻家庭等狀況。因為每天都有學生、老師或其他來訪者前來傾訴、交流學習、生活和情感等問題,他家成為各種消息的接收地和傳播地。他常常自稱是“好事之徒”。記憶猶新的是,我從他那里第一次聽說我國臺灣地區(qū)的明星林志玲,想不到李老師雖然高齡,但是思想開放,各種前沿、新潮的事物都很清楚。他經(jīng)常比來訪者還熟悉其家鄉(xiāng)的人物和風土人情。有次他跟我講起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的人物,我基本上聞所未聞,他便說中學應當加強對當?shù)厝宋臍v史的教育。
我認識李老師時,他已經(jīng)九十歲了,雖然如此高齡,但是他精神一直很好,每次見到人,總喜歡用力與人握手,若是對方有些力氣,他會肯定地說:“你還可以。”若遇到文弱的小女生,他會故意加大力氣捏疼對方,并得意地“呵呵”笑幾聲。私下里,我們叫他李老頭。第一次到李老師家時,那時我過于內(nèi)斂,第一次見到生人還有些緊張,也不知該如何打開話匣。李老師像鄰家老爺爺那樣平和,還熱情地邀請我在他家吃飯,只是自己過于拘謹,覺得第一次來訪就吃飯不好意思,于是謝絕了。后來,與他關(guān)系漸熟,在他家吃了好幾次飯。在大學時代,我們是學生刊物編輯,幾次向李老師約稿,他都滿口答應。現(xiàn)在想想,九十多歲高齡的老人不但能獨立生活,還能寫出頭頭是道的文章,這是多么不簡單呀。
李老師經(jīng)常跟我們介紹每一屆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學生,講述已經(jīng)畢業(yè)參加工作的師兄、師姐的事跡。就這樣,好幾個師兄、師姐都是未見面先聞其事,后來在某個場合見到他們,經(jīng)過如此積累,日后漸漸感受到中文系所傳承的氣脈。這氣脈是由以李老師為代表的老師作為源頭,每一屆中文系學生作為涓涓細流不斷加入,慢慢匯合成源源不斷的一條大河。讀研究生的時候,我們離開了校本部,整體搬遷到番禺大學城。大學城幾乎沒有老師住,一上完課,老師也匆匆忙忙趕著坐車走了。我們回校本部也要輾轉(zhuǎn)多次地鐵或公交,去李老師家再也不像以往那么方便了,與李老師的交流也不再像以往與鄰家老爺爺講話那么方便了。現(xiàn)在回憶起來,那時缺乏與李老師的交流,是研究生階段的一個遺憾。單是搬張小板凳,坐在旁邊,聽李老師講往事都是受益無窮的。
李老師記憶力很好,他能說出很多來他家的學生的名字、籍貫和工作地點等信息。記得最后一次去他家時,他已經(jīng)一百零二歲了,剛剛大病一場,從醫(yī)院住院回來不久,那時,明顯看到他不像以往那樣精神了,戴著助聽器還聽不大清楚話。但他一見到我,仍然還記得我在東莞工作。后來,我在鄉(xiāng)下時接到同學的電話,說李老師已經(jīng)駕鶴西去,因路途遙遠,遺憾未能見到他最后一面。
李老師出生于辛亥革命那年,看慣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游戲,經(jīng)歷過“大躍進”、反右派運動、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飽受折磨,遭受了百年歲月的風刀霜劍,李老師卻沒有半句怨言,像會發(fā)光之人一般,每次見面都是向我們傳遞正能量。印象最深的是他向我們這些學生說過幾次的英語:“Don't cry over spilt milk.”然后翻譯成中文:“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還講了個“破甑不顧”的故事來闡發(fā)這句話。瓦罐摔碎了,那人看也不看,棄之不顧,繼續(xù)走路。路人問他,那人回答:“破都破了,再看還有什么用呢?”李老師推崇這個故事,可見,他的灑脫態(tài)度,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成敗利鈍、利害得失不止于心。
李老師一生主要在華南師大執(zhí)教,活到一百零三歲,一生認識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單單學生都不知多少,與巴金、茅盾、郭沫若、廖冰兄等名人都有過交往。他經(jīng)常向我們講起名人的軼事,說完他自己也笑得合不攏嘴。他能抓住名人的特點,專門為這些名人畫漫畫,一百歲時,整合了所畫的人物畫像出版了本《大家小畫》。到了一百歲還能出書,單憑這點,這樣的人就屈指可數(shù)吧。
李老師喜歡熱鬧,喜歡與人交談,交流人生、學術(shù)、藝術(shù)等話題,但也喜歡清靜。晚年時,他常年一個人在家,也從不覺得孤獨寂寞。大概是一個人時,他便借助放大鏡閱讀各種書籍、報刊,沉迷于豐富的精神世界,以致他家經(jīng)常晚上十二點多才關(guān)燈。對于身邊人物,他敢愛敢憎,不隱瞞自己的情感和觀點,敢于直言人的缺點。他曾經(jīng)當面婉轉(zhuǎn)批評某老師刻板僵化,遠離學生的世界,建議該老師改變作風、親近學生,也敢于發(fā)表不認同領導做法的觀點。離開校園后,發(fā)現(xiàn)人際關(guān)系紛繁復雜,見識了太多推脫、敷衍與虛假,像李老師這么率真的人再也沒有遇到了。
現(xiàn)在回想李老師生前的點點滴滴,覺得李老師身上體現(xiàn)了真正的文史哲精神:如同大海般博大,擁有開闊的視野、寬廣的心胸,不困于一時一事;無論順境或逆境都心態(tài)坦然,以平常心待人接物,積極樂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僵化、不刻板、不固執(zhí),樂觀通達、融會貫通、與時俱進;不掩惡、不虛美,率性而為,講真話、辦實事、做真人。李老師不但踐行這些精神,而且用這些精神來影響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在他身上體現(xiàn)了讀文史哲的價值:“無用之用是為大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