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伊夫林·伯德的紀念雕像埃爾斯沃斯使用的北極星號飛機
人類第一次飛行在南極上空是在1902年2月4日,英國海軍軍官、探險家羅伯特·法爾肯·斯科特乘坐熱氣球從南極海岸上飛了起來,首次取得南極航拍照片。
此后,南極飛行沉寂了20余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人們將飛機、航空攝像機、無線電等為作戰(zhàn)開發(fā)的技術裝備,改裝應用于極地探索。這標志著南極航空時代的到來。
1921年,美國極地探險家理查德·伊夫林·伯德在南極羅斯海海岸建立了一個大型基地。經過8年準備,1929年11月28日,一架飛機載著伯德朝著南極點飛去。飛行了1200千米后,飛機抵達了世界最南端,完成了第一次南極洲際飛行。
?1902年4月2日,斯科特乘坐熱氣球飛行在南極上空
此時,還剩下一個南極航空“第一”——橫跨南極。1935年11月21日,美國探險家埃爾斯沃斯乘坐北極星號飛機,從南極鄧迪島基地出發(fā),飛行近3541千米穿越整個南極,最終在同年12月15日抵達了位于羅斯海海岸的基地,實現了飛越南極的夢想。
如今,航空調查已成為探索南極的重要手段。南極航空地球物理探測主要使用3種技術,即:航空磁力,航空重力以及航空冰雷達測量。
通過3種技術的聯(lián)合使用,人們在南極探索中獲得了諸多發(fā)現。
例如,研究人員通過觀測,發(fā)現南極洲西部別靈高森海域下存在一個冰下盆地,同時發(fā)現南極冰架下存在深入冰架內部數千米的深溝,這被認為可能會破壞冰層的穩(wěn)定。
航空地球物理調查飛機的內部結構很復雜,可以同時搭載多個測量設備。圖為雙水獺航空調查飛機搭載航空地球物理測量儀器平面示意圖(供圖/李筱)
航空地球物理探測技術還可以用來揭示南極洲的地質演化歷史。一個多國聯(lián)合科學家小組在衛(wèi)星和航磁數據的幫助下,恢復了南極與其他大洲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拼貼還原了2億年前岡瓦納超級大陸的形態(tài)。
現代航空調查已經成為南極科學考察的重要武器。在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期間,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順利完成對東南極冰蓋分冰嶺、埃默里冰架南緣等重要航線的探測。這標志著中國科研人員具備了獨立開展南極航空科考能力,書寫了世界南極科考新篇章。
雪鷹601首次投入南極調查,觀測區(qū)域選定在南極最大的數據空白區(qū)——伊麗莎白公主地。經過多年航空探測,中國已基本完成該區(qū)域的測量,同時發(fā)現了可能是南極第二大的冰下湖,并且可能是活動的冰下湖。
隨著中國極地事業(yè)的發(fā)展,未來還會組建一支專業(yè)的南極航空隊。雪鷹601在南極科考中的極限飛行,只是拉開了中國南極航空保障體系建設的序幕。雪鷹601交出的成績單,顯示著中國在極地飛行領域的發(fā)展速度也將不斷加快!
2015年12月7日,雪鷹601在中山站附近成功試飛。
2016年1月9日,雪鷹601成功飛越位于南極冰蓋最高區(qū)域、海拔超過4000米的南極昆侖站。
2017年1月8日,雪鷹601成功降落在位于南極冰蓋最高區(qū)域冰穹A、海拔超過4000米的昆侖站機場,并成功從昆侖站起飛返航,實現了該類飛機世界上首次在此降落,在國際南極航空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2017年11月,雪鷹601向南極中山站運送2.5噸蔬菜、水果等補給物資。
2018年2月,雪鷹601運送中國南極中山站22名度夏科考隊員成功撤離中山站。
2019年1月18日,雪鷹601成功降落在位于南極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qū)的昆侖站機場。這是雪鷹601第3次成功降落在海拔超過4000米的機場。
(責任編輯 / 高琳?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