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恩鵬張敏華的散文詩文本完美地體現(xiàn)了“小中見大”創(chuàng)作理念。他的創(chuàng)作主題繁多:人與社會的關聯(lián)、隱喻性的現(xiàn)實批判、對話式的心靈劇場、生命"/>
>>>黃恩鵬
張敏華的散文詩文本完美地體現(xiàn)了“小中見大”創(chuàng)作理念。他的創(chuàng)作主題繁多:人與社會的關聯(lián)、隱喻性的現(xiàn)實批判、對話式的心靈劇場、生命精神之指向、大時間觀、人文精神與價值觀的認知、靈魂的審視與救贖等等?;恼Q、魔幻、意識流、戲劇性片斷、現(xiàn)代物活論等等,手法多種,思想立體。
張敏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有許多上乘佳作?!陡杏X》只有59個字,短小有力:“火車駛入隧道,我走進夢想的場景。車窗外,許多巖石一樣堅硬的情節(jié),暗淡地閃過。經(jīng)歷了從黑暗到黎明,誰還會輕易地遺忘漫長?”火車、隧道、巖石、黑暗、黎明,有如特朗斯特羅姆的密集意象,人生的急促感與歷史劇場的嬗變,諸多冷意象,頓悟時間的蒼遠,人世諸事的滄桑與茫然。在《無常》中:“晨鐘喚醒草木,蟋蟀替代耳鳴,風和葉談論離別與生死,鳥換取無常的天空。餐風飲露,一個倥傯的身影?;厥祝綆n浮脈——牛羊放歸南山。寥廓夜空,一場雨夾雪融化生與死的界限?!币浴白匀粓D景”求證人類的生命圖景,進而求證人類的世界圖景?!督K于》里:“鏡前,貼近鏡面,我終于看到自己日漸衰老的模樣:黑眼圈,白發(fā),魚尾紋,老人斑,曾經(jīng)眉清目秀的容顏無跡可尋。擰開水龍頭,裝滿一杯水,用力潑向鏡子,我終于把鏡子打碎,把自己淹沒?!贝蟮堕煾?,語言縱放,時光的酷烈感頓顯。預示生命不能脫離精神而存在,人的精神本體需要內(nèi)心的聯(lián)類。比如,“父親也像是一頭貧血的水牛,滿身的泥巴和憨厚”(《回憶》)中的“父親”與“水?!钡穆?lián)類,“關心春天的人,將得到愛情”(《那邊》)中的“春天”與“愛情”的聯(lián)類。以物觀物,消除主客體界限,進入物化審美與泛靈創(chuàng)造。再如《晚年》:
他坐在一把舊藤椅上,翻找著字典中孤僻的生詞。冬天的陽光格外溫暖,記憶松弛了。
“時間差點要了我的命?!彼驼Z:“這里——距離生死還有多遠?”他依然戀愛、寫作、旅游——回春之力來自自然。
他不停地喝著茶水,渴望在體內(nèi)有一座茶園,有一個湖泊。但現(xiàn)在他吞下一粒止痛片,咬緊牙疼的腮幫,轉(zhuǎn)過身來。
主體對物性的“敞亮”,廣遠精微,毫無滯礙。運用小說筆法于詩句之中,是一大特點。于是便有了散文詩文本重要的“敘事性”存在。有了敘事性,便有文本自由言說的喻指。《心境》是一組自省生命存在觀的作品。每句開首,是一個“名詞”的題目,有如詮釋的詞組,“彌散”“茫然”“逢生”“曾經(jīng)”“面影”“避難所”等?!靶律?。我起身離開,遠遠地離開,什么也不帶走。給自己取一個新的名字,開荒種地,開始新的生活。把將來變成現(xiàn)在,又把現(xiàn)在變成過去?!薄多従印匪茖憚e人,實寫自己。對自己的審視、閱讀、詰問,生命來處,世界的認知,理想的感悟。審視與被審視,靈魂的批判和對價值觀的置疑。還有《堆積》中的世相本態(tài),《匱乏》中的虛實之辨,都造化相通,托諸本體意義的指向而走向哲學辯證:為道出思想,需要怎樣的努力過程,喻示人生艱難的抵進。在“被時代”里,是怎樣的一種生命形態(tài)的存在?
《廢墟中的貓》是寓言體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以荒誕的言說、現(xiàn)代意識的植入,讓文本充盈力度。“廢墟中的貓,過著隱秘的生活。在白天,它屏住呼吸看著行人,它的毛色黑白相間,它在干涸的下水道里藏身,它對拆遷生活的關注,勝過我?!泵婢摺㈢姳?、錯亂了的時間?!叭兆酉駭?shù)字一樣,被搬走了梯子。”貓跟在“一群聾子”的后面,聽“一位患了絕癥的人的忠告”黑與白的辨證、文明的悖論、無處藏身的生活。寫貓,也是寫人。棄貓,也是“棄兒”。從被社會所不接納的動物身上看到社會性的殘酷?;恼Q是一種悖謬存在,既有個體性,也有社會性。人根據(jù)自己的利益,界定精神處境。歷史本位改變,將之推回“原罪”。貓,是荒誕現(xiàn)實中的孤獨的流放者,是詩人努力創(chuàng)造的精神圖像。西西弗斯式的徒勞,存在即悲劇。靈魂有所皈依,卻無處安放,因為到處是廢墟?!扒屐o之夢”受到冷落。自我拯救,是否真的就是拯救無望?文本的喻示符號是貓,卻無異于卡夫卡式的人與甲蟲的喻指。
《雪》喻示生命,墓地與雪,生命的聯(lián)類,人生雪泥的茫然?!案哔F或低賤,富有或貧窮,被同一場雪所愛,雪成為某種化身?!薄把笔鞘挛锵拧⑷怏w死亡、靈魂超生的喻象。雪變水,形骸消亡,靈魂卻在。靈魂不滅,澤潤萬物。由生到死,肉身的存在是一個短暫過程,但靈魂卻能恒久。這里所說的“雪”,是指過往了的或正在進行的時間形骸。喻為“雪”與“墓地”。曾經(jīng)的青澀、被歲月榨干的存在、漸失的蔥茂。嗟之嘆之,讓人跌入了悵惘。感傷情緒突兀,也帶著疑問,對自己,更是對別人;似默然心語,也是大聲說出。詩人為何這般?原來看見了自己的時光,猶如雪。反向喻指,轉(zhuǎn)瞬之間,離開大地。死亡之姿,都將呈現(xiàn),酷烈、促急。雪最終會被風吹走,被太陽曬干,回歸大地。暗喻了生命終將衰亡,靈魂卻是不朽。
《廢棄的鐵路》有著存在的疑問?!安粩喔淖兎较颉钡娘L、“失聲的森林”,有如博爾赫斯對時間的傷感和對鏡像人生虛空的懷疑?!稒n案館》留存物件,都有著時間的歷史性,它是存在的,也是不存在的。不存在的事物只有一件,那就是遺忘。這是博爾赫斯式的理念?!皺n案館”是對遺忘的拯救。當拯救即將消逝的時候,人類的整體,就失去了自己的心靈史。悖論是,所遺存的生命精神史到底是正確的還是謬誤的,詩人發(fā)出這樣的詰問:“付之一炬,難道只是時間而已?”《城市黑夜》的“黑夜來自一大堆破碎的燈泡。”不可預知性存在。黑螞蟻、姓氏、蝙蝠、隱形眼鏡,都預示了時間的快速消逝與精神指向的“黑夜”存在的喻指等等。
人類尋找靈魂家園的過程,也是人文精神回歸的過程。那種“沃爾科特式”的精神意蘊放在歷史的滄桑中來認識?;蛘哒f,從時光的流逝中,追繹與生命聯(lián)類的思考。
如《端午》:
一條大江的孤獨,屈原知道;一方水土的憂郁,伍子胥知道。人生不過百年,但他倆已活了千年。
兩只粽子,放在兩只瓷碗里,碗與碗之間的距離,就是伍子胥到屈原的距離。
昨夜兩次醒來:一次驚夢,為伍子胥;一次驚魂,為屈原。
不寫泗淚滂沱,不寫青銅悲鳴,不寫魂灑江海,更沒有直接闡述歷史的荒謬。而是不露聲色地,將不同歷史時空的人物,相互聯(lián)類,相互走近又相互剝離。靈魂之思與時間之維,綰結一處?!皠觥毙Ч黠@,而敘事性與詩性的巧妙結合,讓作品立體而有強勁的力量?!断肫鹩嗌芬浴吧衔纭焙汀跋挛纭薄吧仙健焙汀跋律健苯柚溉说纳^程。恍若電影之蒙太奇,瞬間與長久,時間限量與生命過程,言簡意賅?!盁o論上山還是下山,我都在趕路。鞋子快磨破了底,這是我與塵世摩擦的方式?!薄洞笸鯓洹酚腥绨驳吕碌摹昂⒆拥氖终樟亮宋业氖帧敝畤@:“我習慣在一棵樹前彎下腰,顯出原形。”主客體的互映,顯現(xiàn)了文本的力量。精神味象是無形無相的,卻又有無可限量的創(chuàng)造能量。超越于現(xiàn)實縲紲而使精神舒展、飄逸的高度自由狀態(tài)。嚴滄浪所認為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則到了無所不思的境界。只要物事入眼,即可入心。雖不能定其體狀,卻能夠窮其幽致,可以超越形質(zhì)、時間、空間的限制,從而達致“神機自運”。那么由思考所達致的語言,試必會進行一番挑剔,從而產(chǎn)生節(jié)制,產(chǎn)生對深刻隱喻的準確捕捉。
張敏華還有許多地理文本作品:《昆侖山口:風從身后抱住我》《德令哈:太多的傳說讓人懷想》《雅丹:風蝕的倒影沉入云端》《克魯克湖:魚與人性呼應》《茶卡鹽湖:一面返照的鏡子》《夜晚登望海樓,想起唐朝詩人張又新》等,而每一章都似宋詞的長句題注,既可當作“一句”詩,也可伸展、釋開一段詩意。
張敏華的散文詩文本寫作境界,大致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藝術手法或形式高妙,題中有題,渾化無跡,如天籟響徹,聞其聲而不見其蹤;二是以小見大與造化天然的生命精神之氤氳感;三是自然生成的審美之思,主體與客體可以相互置換、聯(lián)類,或者物我為一,臻于化境而漫然成篇。從文本策略來說,語言干凈,意蘊深刻。
附:張敏華的散文詩二首
廢墟中的貓
廢墟中的貓,過著隱秘的生活。在白天,它屏住呼吸看著行人,它的毛色黑白相間,它在干涸的下水道里藏身,它對拆遷生活的關注,勝過我。
究竟誰是主人?它看到形形色色的面具,在這里被化上濃妝。倒計時的鐘表,發(fā)出錯亂的聲音,它不知道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日子像數(shù)字一樣,被搬走了梯子。
它跟在一群聾子的身后,它永遠不會忘記一位絕癥患者睡眼惺忪的忠告──“你要在廢墟中捕捉不同的色調(diào),包括你自身的黑,或者白。”
廢墟中的貓,它這是在與誰對話?城市的砂眼,它虛妄的身影,它在廢墟上畫滿虛線,它想知道生活對它補考的分數(shù),它的毛色只剩下一種選擇:黑,還是白?
檔案館
一些事件和物品被珍藏或封存,忍受季節(jié)的變幻,寂寞閃爍不定。
一盞盞15瓦的燈泡被點亮,猶如一張張臉譜被閃現(xiàn):陌生,但真實;親切,但虛幻──回憶僅僅是疼痛或者無奈……
無數(shù)次地接納,它充滿欲望,在利用和被利用的較量中,它僅僅是──被利用!
如何讓我以辯證的名義走近它?在充滿陳舊空氣的庫房里,仿佛歷史已被鐵皮柜凝固,而去濕機正濾走它多余的水分。
“一切都得毀滅!”這是誰寫下的悼詞?
付之一炬,難道只是時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