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思源
平頂山,位于河南省中部,是南北文化交融的地帶。3000多年前的這里,是西周宗室應侯的封地,又有“應城”“鷹城”之稱。數(shù)千年來,生活于平頂山大地上的先民,以其智慧和雙手,創(chuàng)造出燦爛的中原文明成果。1986年至2007年間,平頂山應國墓地的發(fā)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是我國青銅器的重大考古收獲。
西周應國卷云紋銅甬鐘(圖1)
中國上古音樂中,特別是以青銅樂鐘為主奏樂器的廟堂雅樂,構(gòu)成中國獨特的禮樂文化主體。
西周應國卷云紋銅甬鐘,通高41.7厘米,重9.58千克,1980年出土于湛河區(qū)北渡鄉(xiāng)沙王村,現(xiàn)藏于平頂山博物館。鐘體為扁圓筒形,中空與內(nèi)腔相通,條形半環(huán)旋,舞面飾陽線刻云雷紋,邊沿飾凹旋紋一周。36個柱形枚,下粗上細。枚篆交界處和鉅邊飾小乳釘,每行乳釘以細線框邊,篆間、隧部飾卷云紋。器物鑄造規(guī)范,是典型的西周禮樂器,為研究西周禮樂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鐘由商代銅鐃演變而來,根據(jù)器形及懸掛方式分為甬鐘、紐鐘、镈鐘,編排組合而成,稱為編鐘。甬鐘一般三至九件為一組,最多的也有十余件為一組。
廟堂的陣陣雄渾之聲恢宏綿長,繞過云端傳至耳邊,金聲玉振、鐘鼓齊鳴的煌煌穆穆是屬于中國古代雅樂的獨特聲響?!鞍艘糁校早姙槭??!睒风?,帶我們?nèi)ヌ剿鼹棾枪糯魳钒l(fā)展神秘而華麗的面貌。
應事銅觶(圖2)
觶(zhì),形似尊而小,或有蓋,是流行于晚商至西周早期的一種青銅酒器。
應事觶,西周,1982年出土于平頂山應國墓地,現(xiàn)藏于平頂山博物館。器物通高15.1厘米,重360克,敞口,尖圓唇,束頸較長,腹部下垂,淺圓底,高圈足,頸部飾兩周凸弦紋。底部鑄有雙行豎款六字銘文,自右至左為“應事乍(作)父乙寶”,“父乙”是應事父親的廟號,“寶”是金文中常見“寶尊彝”的簡稱,這里特指觶,銘文大意為:應國外交官應事,為其去世的廟號為乙的父親制作了這件銅觶。該器對應國歷史的研究具有很高價值,反映了西周青銅冶鑄的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造才能。
“尊者舉觶,卑者舉角?!膘o默的酒器,滿溢這風起云涌的時代,一杯一盞間,皆是歷史的味道。
鄧公銅簋(圖3)
簋,是古代用來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的器皿,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大碗。
鄧公簋,西周青銅器,高20.7厘米,重4.78千克,一級文物,1984年平頂山應國墓地出土,現(xiàn)藏于平頂山博物館。鄧公簋為應國貴族所用食器,上部為子母口,口上有蓋,蓋面隆起,喇叭形握手,圓腹外鼓,兩側(cè)鑄有獸首銜環(huán)狀雙耳,器蓋、器身均飾瓦溝紋和竊曲紋,圈足下置三個小扁足,上端飾獸面紋。器底內(nèi)部三行十二字銘文:“登(鄧)公(乍)作應嫚毗媵簋其永寶用”,意思是說:鄧國國君為女兒應嫚毗出嫁至應國而制銅簋,希望她能夠永遠珍愛地使用——這是一件陪嫁的青銅禮器。鄧國是西周王朝分封到鄂西北地區(qū)的一個姜姓諸侯國。鄧公簋的發(fā)現(xiàn),為應國的真實存在提供了實證。同時它的銘文確切地證明鄧國與應國聯(lián)姻的親善關(guān)系。
3000年前的日落,在應國的土地上映射出耀眼的光,時光消磨了歷史的棱角,卻無法阻擋后人對祖先的敬仰。
應侯銅盨(圖4)
盨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的禮器或食具。西周中晚期出現(xiàn),由圈足簋發(fā)展而來,流行時間短,器形較為少見。
西周應國應侯銅盨,高22.5厘米,重5.4千克,平頂山應國墓地出土,現(xiàn)藏于平頂山博物館。銅盨為橢方形,分器蓋、器身兩部分,器蓋頂四角設(shè)有四只扁紐,將其仰放,則為淺盤,設(shè)計巧妙。器身鼓腹,兩側(cè)各有立耳,圈足下置四個小扁足,器身通體飾瓦溝紋。器底和器蓋內(nèi)有兩行六字同款銘文“應侯乍寶寢簋”,大意為:應侯制作精美的銅簋。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1043年間,西周武王姬發(fā)封四子姬達為應侯,是為應國。銅簋銘文清晰,鑄工精良,為西周應國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shù)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價值。
封土掩埋不了它的光華,斑駁的痕跡鐫刻出字字銘文,應侯勤勉為政的身影依稀可見,轉(zhuǎn)身,又是一朝。
束腰垂鱗紋升鼎(圖5)
“民以食為天”,9000年前,作為炊煮食物的陶鼎出現(xiàn),使中國人的飲食有了一次大的飛躍。隨著青銅冶煉技術(shù)的發(fā)展,銅鼎演變?yōu)榧漓攵Y器,被賦予權(quán)力色彩。
束腰垂鱗紋升鼎,通高49厘米,重約42.5千克,平頂山市葉縣葉邑鎮(zhèn)許國國君許公寧墓出土,一級文物,現(xiàn)藏于平頂山博物館。升鼎敞口、束腰,雙耳外撇,鼓腹、平底,三蹄足較為粗壯。折沿表面及耳內(nèi)外側(cè)飾蟠螭紋,口沿下裝飾一周凸起紋帶,紋帶下箍一周凸起弦紋??谘夭颗矢搅恍沃葡嗤凝埿喂肢F,鼎身飾滿蟠螭紋與垂鱗紋。整體造型厚重大氣,紋飾精美,體現(xiàn)了當時楚文化獨具特色的審美觀和自由奔放的浪漫主義情懷。
據(jù)考證,此鼎是楚王饋贈給許國國君的禮物。葉邑這座春秋時期楚國北方的古城,往昔的氣勢并未遠去,直到今天,當?shù)氐娜藗冞€以為其后裔而深感驕傲。那個藏在歷史深處的許國,留下的是后人絡繹不絕的祭拜身影。
錯金鳥蟲書銅戈(圖6)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青銅時代,戰(zhàn)爭頻繁,當時的貴族毫不吝惜珍貴的青銅原料,將最先進的技術(shù)最先用于制作兵器,青銅戈就是其中的一種。
錯金鳥蟲書銅戈,通長25.6厘米,重257.8克,2003年平頂山應國墓地出土,現(xiàn)藏于平頂山博物館。銅戈,援長而狹,前鋒峻削,中脊呈條狀凸起,胡上有三個長條形穿,援脊右上部有一半圓形穿,內(nèi)(nà)上有長條形和圓形穿。援部和胡部錯金鳥蟲書銘文六字“應侯閉作甫戈”,大意是應侯“閉”制作一件自己喜愛的戈。
鳥蟲書屬于金文里一種特殊的美術(shù)字體,筆畫蜿蜒盤曲。最初起源于楚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廣泛應用到青銅器的銘文書寫中。錯金鳥蟲書銅戈的發(fā)現(xiàn)為楚文化北漸提供了實物證據(jù),同時也證實了在戰(zhàn)國時期,平頂山這片土地上也出現(xiàn)過鳥蟲書的使用,說明在這一時期應國已經(jīng)被楚國所控制,對研究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碰撞交流,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修文偃武君王意,鑄甲銷戈會有期”,我們透過錯金鳥蟲書銅戈,仿佛看見沙場上金戈鐵馬的威武與殘酷,警示著我們要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五鼎六簋(圖7)
列鼎制度是西周時期確立貴族嚴明等級的體現(xiàn),各級貴族不同的用鼎數(shù),實際上也是規(guī)定了不同等級貴族所能享用的肉食珍饈種類。
五鼎六簋,1986年出土于平頂山應國墓地,現(xiàn)藏于平頂山博物館。五件銅鼎形制紋飾相同,大小依次遞減,最大的一件通高34.2厘米,最小的一件也有24.5厘米;六件銅簋形制相同,紋飾相近。據(jù)《周禮》記載,天子在祭祀、宴饗、隨葬時享用九鼎八簋,大國諸侯使用七鼎六簋,小國諸侯或卿大夫使用五鼎四簋,依此類推,不能越級使用。
周朝建立之后,應國是周武王第四子的封國,與周天子有密切的宗親關(guān)系。應國的國君是小國的國君,他所享用的應該是五鼎四簋,但經(jīng)考古發(fā)掘在應國墓地多個應侯墓中都發(fā)現(xiàn)了五鼎六簋,這證明應侯的級別高于卿大夫和一般諸侯。五鼎六簋的出土,為應國在周王朝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提供了實物依據(jù)。
漢四乳銅鏡(圖8)
銅鏡,最早在商代是用來祭祀的禮器,春秋戰(zhàn)國至秦只能為王公貴族享用,到西漢末期走向民間,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西漢四乳銅鏡,直徑17.2厘米,厚0.6厘米,重760克,現(xiàn)藏于平頂山博物館。銅鏡為正圓形,正面光亮,背面紋飾繁縟:中心有一帶齒輪座圓形紐,橫向穿孔可用于系掛,十二連珠紋以
扇形凸出弦紋分為四組,內(nèi)圈高凸弧圈與鏡外沿中間為一周主紋,主紋是以四個帶座乳釘為基點的四分法紋飾,四區(qū)域內(nèi)各有“S”形螭紋,分別攀附早期四神形象(畫面顯示:青龍、白虎、朱雀、虬龍)和鶴、兔、禽、鹿等瑞獸圖案,另有射線紋、祥云和禽鳥點綴。銅鏡制作精良,圖紋華麗,是中國古代青銅藝術(shù)文化遺產(chǎn)中的瑰寶。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悠悠銅鏡,堂堂中華,這掌寸之間閃耀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之光。
平頂山博物館,是目前河南博物院的唯一分院,這里所出土的應國青銅器美不勝收,無一不體現(xiàn)出我國先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更是見證周代青銅禮制的有力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