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我幸運地應(yīng)聘到一家很有名氣的外企工作。比起其他同期進入公司的同事,我沒有任何外企工作的經(jīng)驗,成了適應(yīng)最慢的那個。領(lǐng)導布置的任務(wù),其他同事很快就能上手,我卻半天摸不著頭腦,做得很吃力。漸漸地,我越來越懼怕領(lǐng)導發(fā)布任務(wù),甚至看到領(lǐng)導就想跑,感覺壓力非常大。這幾天,我甚至已經(jīng)不想去上班了。
身邊很多朋友都勸我,讓我堅持,說挺過這段時間就好了。道理我都懂,每個新人都會經(jīng)歷適應(yīng)期,但我真的太壓抑了,我不想再這樣一直拖后腿,一直當最后一名了。與其這樣,我還不如換個小一點兒的公司,就算不能很出彩,至少也會比現(xiàn)在輕松許多。我覺得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可朋友卻說我是在逃避現(xiàn)實?;蛟S我真的是在逃避吧,不然我又能怎樣呢?
奧斯卡
曹序心理咨詢師
奧斯卡你好!從你的來信里,我能感受到你的焦慮和苦惱。在我看來,你不僅是在為工作的不如意苦惱,更是在為自己的逃避而苦惱。想要解開困惑,我們就要厘清一個觀念:逃避不可恥。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我們每個人在應(yīng)對內(nèi)心焦慮時,都會自發(fā)地建立各種逃避機制。有些人會否認現(xiàn)實,比如當危險來臨時,他們應(yīng)激地閉上眼睛,假裝看不見。有些人則會壓抑內(nèi)心體驗,比如那些失去至親卻哭不出來的人,他們無法咀嚼自己的悲傷與恐懼,只好用壓抑來逃避。這些逃避機制非但不可恥,還很寶貴,因為它能讓我們從精神上遠離可能存在的危險,從而緩解內(nèi)心的焦慮。
但是逃避真的有用嗎?我們不妨來做個實驗?,F(xiàn)在,請你盡可能地不要去想象一只戴著紅帽子的猴子,你的腦海里會出現(xiàn)什么呢?是不是就是一只戴著紅帽子的猴子?正如這個實驗,很多時候,我們越是努力想要逃避,反而越逃不掉。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將一只狗關(guān)在籠子里,同時放置了一個蜂鳴器。每當蜂鳴器響起,他就會給狗施加電擊。起初,狗遭遇電擊時,會在籠中瘋狂掙扎,想盡辦法掙脫。然而,隨著電擊的反復發(fā)生,它漸漸意識到,自己無法逃出這個籠子。于是當蜂鳴器再次響起,哪怕塞利將籠門打開,它也不再嘗試逃出籠子。塞利將這樣的現(xiàn)象,稱為“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同樣會發(fā)生在人的身上。當我們反復遭遇失敗與受挫,就會漸漸習慣,就好比溫水煮青蛙,即便我們可以應(yīng)對了,也還是會覺得自己無能為力。
那么這種情況下,我們該怎么辦呢?
總是逃避的人,會覺得自己像被困在了一口深井里,四處無路,他們認為:“沒辦法了,我只能這樣?!比欢⒎钦娴臎]有辦法,只不過是當他們想象即將面臨的困境時,感受到了難以忍受的情緒。
因此,我們可以試著讓自己在這種難以忍受的情緒里待一會兒。比如,想象自己要上臺演講,緊張得手心出汗,想逃跑。這時,給自己一些心理暗示:“能不能先忍10分鐘,再逃跑。”也許最終你還是逃跑了,但你依然可以表揚自己,因為你忍耐了10分鐘。如此往復,在一次次的練習中,嘗試將忍耐的時間不斷延長。你會慢慢發(fā)現(xiàn),逃跑不再是你的第一反應(yīng),你是可以做到不逃跑的。希望你在練習忍耐和驗證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你既有選擇用逃避保護自己的自由,也有留下戰(zhàn)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