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史記》稱引《論語》新考

        2021-12-20 11:52:24
        關(guān)鍵詞:孔子

        張 彧

        (北京大學(xué) 中文系,北京 100871)

        關(guān)于《史記》稱引《論語》的傳本系統(tǒng)等問題,自清人就有關(guān)注,比如臧琳《經(jīng)義雜記》卷二《〈論語〉古文今文》條認(rèn)為“《史記》《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及許氏《說文》皆《古論》也”[1]52,并一一摘錄,然而并沒詳細(xì)論證;劉寶楠認(rèn)為《古論語》“今略見《史記》《說文》并鄭《注》中”[2]779,并在正義中時(shí)有舉證,用以區(qū)《論語》分今古文。近人的研究,比如陳桐生僅從司馬遷引證《論語》作為《史記》立論依據(jù)的角度來討論[3];金華僅從人物言談、作者點(diǎn)評(píng)、篇章構(gòu)思等文學(xué)角度來解讀《史記》[4],均不涉及《史記》稱引《論語》的傳本系統(tǒng)及方式這兩個(gè)問題。隨著敦煌、吐魯番《論語》寫本以及定州八角廊漢墓《論語》竹簡、南昌海昏侯墓《論語》簡的發(fā)現(xiàn),使我們進(jìn)一步厘清《史記》稱引《論語》的傳本系統(tǒng)及方式問題有了更大空間。

        一、《史記》稱引《論語》的傳本系統(tǒng)

        (一)從《論語》在漢代的流傳來看

        漢代的《論語》傳本有三種,分別是《古論語》21篇,《齊論語》22篇,《魯論語》20篇。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jīng)》凡數(shù)十篇,皆古字也?!比弧墩摵狻ふf篇》記載此事發(fā)生在景帝時(shí):“至孝武(景)帝時(shí),魯共王壞孔子教授堂以為殿,得百篇《尚書》于墻壁中。武帝使使者取視,莫能讀者,遂秘于中,外不得見。”[5]425實(shí)際上,“武”為“景”字之誤,王先謙于《漢書補(bǔ)注》卷三早已證之。此外,據(jù)《共王傳》記載,魯共王在孝景前三年徙王魯,在位28年,薨于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其時(shí)乃漢武帝在位的第13年。漢武帝在位共54年,也就是說魯共王在漢武帝初年就去世了,不可能在武帝末年壞孔子宅。因此,當(dāng)從《論衡》為是,發(fā)現(xiàn)孔壁書的時(shí)間當(dāng)在景武之際。

        《古論語》發(fā)現(xiàn)后,孔安國以今文讀之。載此事者如何晏《論語集解敘》“《古論》唯博士孔安國為之訓(xùn)解,而世不傳”,《經(jīng)典釋文·敘錄》“《古論語》……孔安國為傳”,《隋書·經(jīng)籍志》承其說。可見孔安國曾傳授《古論語》。司馬遷說自己“年十歲則誦古文”,按照司馬遷生年公元前145年,其時(shí)《古論語》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并在社會(huì)上流傳了,且《漢書·儒林傳》記載司馬遷曾從孔安國學(xué)古文,因此司馬遷有接觸、學(xué)習(xí)《古論語》的可能。然而《史記》絲毫未提及《齊論語》《魯論語》的傳授、流傳情況,《漢書·藝文志》云:“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qiáng)^、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盵6]1717傳《齊論語》的王吉、宋畸等皆齊地人,傳《魯論語》的龔?qiáng)^、夏侯勝、扶卿等皆魯?shù)厝耍宜麄兊幕顒?dòng)時(shí)間主要都在宣帝時(shí)期,如王吉是宣帝時(shí)的博士諫大夫,宋畸是宣帝時(shí)的詹事、少府,夏侯勝、蕭望之都是宣帝時(shí)的太子太傅。則漢初齊、魯兩地已有《論語》流傳,但其范圍可能并不廣,《齊論語》《魯論語》真正開始流行的時(shí)間大致是在漢宣帝時(shí),即在《古論語》發(fā)現(xiàn)之后。因此,司馬遷接觸《古論語》的可能性更大。

        (二)從《史記》所稱書名來看

        《史記》稱《論語》為《論語弟子問》,見《仲尼弟子列傳》論贊:“太史公曰:學(xué)者多稱七十子之徒,譽(yù)者或過其實(shí),毀者或損其真,鈞之未睹厥容貌,則論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論語弟子問》并次為篇,疑者闕焉?!盵7]2703《論語》的名稱,在《史記》成書時(shí)尚未定,故太史公稱其為《論語弟子問》,此名稱或?yàn)楫?dāng)時(shí)的《論語》別稱。有些學(xué)者認(rèn)為“論言弟子籍”亦是《論語》別稱,如金德建認(rèn)為:“《論言弟子籍》和《論語弟子問》的名目好像有些不同,我認(rèn)為實(shí)在就是同一種書的異稱吧了?!盵8]205有些學(xué)者認(rèn)為“籍”是籍貫,皆非。據(jù)“出孔氏古文”可知,“籍”當(dāng)訓(xùn)為書籍,“論言弟子籍”就是“論說孔子眾弟子的書籍”,實(shí)際上就是后面所說的《論語弟子問》,而非《論語》的別稱。司馬遷所稱“孔氏古文”即孔子壁中古文,也就是《古論語》,有21篇。據(jù)《史記》可知,《古論語》中原來是有弟子的名姓字及年齡的,而《魯論語》及今本《論語》沒有,或?yàn)闈h儒所刪。關(guān)于孔子弟子的言行,許多書籍有記載,或毀或譽(yù),然皆不足信,只有孔壁古文比較可信。根據(jù)司馬遷的評(píng)價(jià)可以推斷,司馬遷將孔壁《古論語》作為撰述《史記》的主要內(nèi)容依據(jù)就不言而喻了。

        (三)從《史記》稱引內(nèi)容來看

        要證明《史記》稱引《論語》為《古論語》,就必須對(duì)今本《論語》的傳本系統(tǒng)做出梳理。今本《論語》實(shí)際上是魏何晏集解本,集孔安國、包咸、周氏、馬融、鄭玄、陳群、王肅、周生烈八家之說,并下己意。在這八家中,鄭玄“就《魯論》張、包、周之篇章,考之齊、古,為之注焉”[9]61,鄭注《論語》,以張侯《魯論語》及包咸、周氏《章句》為基礎(chǔ),又校之以《齊論語》《古論語》并為之注,故鄭本《論語》是合三家之書定之,已非張、包、周之舊。《集解》本就三家本以意為之,自序稱“集諸家之善說,記其姓名,有不安者,頗為改易”,故采孔、馬之注則改包、周之本,用包、周之說又易孔、馬之經(jīng),自成一家,混同今古文,使我們無法判斷其經(jīng)文是否《古論語》。但是,隨著敦煌、吐魯番寫本以及竹簡本《論語》的出土,可以幫助我們進(jìn)一步考證這一問題。比如法國巴黎所藏伯希和發(fā)現(xiàn)于敦煌藏經(jīng)洞的二寫本殘卷《論語鄭氏注》,存《述而》《泰伯》《子罕》《鄉(xiāng)黨》四篇,篇下皆題“孔氏本、鄭氏注”。

        王國維先生在《書〈論語鄭氏注〉殘卷跋》一文中判斷:“鄭氏所據(jù)本固為自《魯論》出之《張侯論》,及以《古論》校之,則篇章雖然仍魯舊,而字句全從顧古文?!盵10]102筆者贊同王國維先生這一論斷??装矅⒈臼羌兒豕盼牡模都狻匪嵶⒈竟拧墩撜Z》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且需要結(jié)合敦煌、吐魯番唐寫本來判斷。漢石經(jīng)殘碑、《說文解字》所引《論語》也有助于說明《史記》稱引《論語》傳本系統(tǒng)問題。因此,下面我們根據(jù)不同的文獻(xiàn)載體來考證《史記》稱引《論語》的傳本系統(tǒng)。

        1.同傳世文獻(xiàn)所引孔安國注

        今本《史記》引述《論語》,有些文字多同孔安國注本《古論語》而與今本《論語》異。比如,《史記·孔子世家》述《微子》:“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與其從辟人之士,豈若從辟世之士哉!’”[7]2336《史記集解》引孔安國注曰:“悠悠者,周流之貌也?!薄段倪x·晉紀(jì)總論》“悠悠風(fēng)塵”李善注:“孔安國《論語注》曰:‘悠悠,周流之貌?!盵11]10下今本《論語》“悠悠”作“滔滔”,孔注亦作“滔滔”[12]5495,蓋何晏以經(jīng)改注。《經(jīng)典釋文》出“滔滔”曰:“鄭本作悠悠?!盵9]1388可知鄭本同孔本。鄭本作“悠悠”為《古論語》,《史記》所引為《古論語》,今本《論語》作“滔滔”,或?yàn)椤遏斦撜Z》。

        2.同傳世文獻(xiàn)所引鄭玄注

        今本《史記》引述《論語》,有些文字多同鄭玄注本《古論語》,從《史記集解》中可以窺見一些遺存。比如: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論語·學(xué)而》)

        子貢問曰:“富而無驕,貧而無諂,何如?”孔子曰:“可也;不如貧而樂道,富而好禮?!?/p>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論語》“貧而無諂,富而無驕”,諸本同。漢石經(jīng)存“而無諂富而無驕”[13]153七字,漢石經(jīng)《論語》為《魯論語》,則今本《論語》該句為《魯論語》,《史記》“富而無驕,貧而無諂”為《古論語》?!墩撜Z》“貧而樂”,由鄭注“志于道”可知鄭注本有“道”字,此章“子貢曰詩云云”下引孔注曰“能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可見孔注本亦有“道”字,鄭注本同孔注本,為《古論語》。定州本八角廊漢墓竹簡本《論語》無“道”字[14],而學(xué)術(shù)界通常以為定州本《論語》為《魯論語》,知《魯論語》無“道”字,則今本《論語》無“道”字者為《魯論語》,《史記》所引有“道”字,為《古論語》。

        3.同敦煌鄭玄注本《論語》

        唐寫本《論語》凡題“孔氏本、鄭氏注”者,其字句亦多同孔本。而《史記》所引述《論語》,多與敦煌題“孔氏本、鄭氏注”唐寫本同,茲舉數(shù)例: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p>

        (《論語·泰伯》)

        △孔子言“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史記·吳太伯世家》)

        《吳太伯世家》篇題“吳太伯”之“太”,北宋至南宋覆景祐本(1)臺(tái)灣傅斯年圖書館藏北宋末南宋初覆景祐監(jiān)本《史記集解》,簡稱“覆景祐本”。關(guān)于此本的刊刻時(shí)間,前人學(xué)者有不同論斷,如北宋淳化本、北宋景祐覆刊監(jiān)本、景祐重修淳化本、政和補(bǔ)刊景祐監(jiān)本、南宋補(bǔ)刊北宋本、兩宋之交福州刊本等,新修訂本《史記》遵從現(xiàn)收藏單位臺(tái)灣傅斯年圖書館的說法,仍稱作“景祐本”,據(jù)日本尾崎康先生的考證,當(dāng)是北宋末南宋初覆刊景祐本,我們采用這一論斷。、九行本(2)劉承幹嘉業(yè)堂影南宋紹興淮南西路轉(zhuǎn)運(yùn)司刻本《史記集解》,簡稱“九行本”。、十四行本(3)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覆刻南宋覆刻北宋十四行本《史記集解》,文學(xué)古籍刊行社影印,1955年,簡稱“十四行本”?!妒酚浖狻肪鳌按蟆?。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云:“宋本‘太’作‘大’,下并同?!盵15]369《史記》“孔子言太伯”之“太”,諸本并同。《論語》之“泰”,《漢書·地理志》引文、伯希和2510號(hào)敦煌本均作“太”[16]1482,則《古論語》作“太”。其,《漢書·地理志》引文無。得,《經(jīng)典釋文》曰:“本亦作德?!盵9]1365《后漢書·丁鴻傳》論曰:“孔子曰:‘泰伯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之焉?!崩钯t注云:“此上《論語》載孔子之言也。”又引鄭注:“三讓之美皆蔽隱不著,故人無德而稱焉?!盵17]1269然伯希和2510號(hào)敦煌本作“民無以得而稱焉”,鄭注作“故人無得而稱之”[16]1482。阮元《??庇洝芬詾椋骸啊夺屛摹匪谱鞯抡?,乃鄭君所據(jù)之本也?!背虡涞孪壬嘁詾椋骸班嵄咀鳌隆?,《釋文》所見,蓋即鄭本。”[18]507阮元、程樹德先生均未見敦煌本,李注引鄭注或誤,鄭本當(dāng)作“得”字,《釋文》或本、李注所據(jù)本作“德”涉上文“德”字而誤或無抄寫者用同音字代替。太、泰本一字,太本作“夳”或“冭”,是“泰”的古文,又省作一點(diǎn)“太”,為后起正字。太、泰皆讀“大”聲,可假借作“大”,故得同音通用。先秦著述中,多用“大”,罕用“太”,漢代亦混用不明。蓋《古論語》作假借字“大”,《魯論語》作后起本字“泰”?!妒酚洝匪撜孪怠豆耪撜Z》,省略“也已”二虛字,其余則移錄原文。

        又如《伯夷列傳》引《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凋,伯希和2510號(hào)敦煌本下無“也”字[16]1488,而今本下有“也”字。又如《孔子世家》引《顏淵》“吾豈得而食諸”,同日本書道博物館藏敦煌本《顏淵》篇?dú)埦韀16]1514,而今本無“豈”字。可見《史記》所引《論語》,其文字多同敦煌鄭玄注本。

        4.同吐魯番鄭玄注本《論語》

        今本《史記》引《論語》,亦有同吐魯番出土唐寫本者,比如: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p>

        (《論語·公冶長》)

        △孔子在陳,……孔子曰:“歸乎!歸乎!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p>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論語》“不知”,阿斯塔那363號(hào)墓吐魯番本上有“吾”字,下引鄭注曰:“我不知足所以裁制而止之?!盵19]331《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注曰:“孔子在陳,思?xì)w欲去,故曰吾黨之小子狂簡者,……不知所以裁制,我當(dāng)歸以裁之耳,遂歸?!贝罅x同鄭注,可見鄭注對(duì)孔注的承襲??芍豆耪撜Z》“不”上有“吾”字,“不知所以裁之”的主語是孔子本人,而非與孔子一同在陳的弟子們?!妒酚洝贰安弧鄙弦嘤小拔帷弊?,為《古論語》,而今本無“吾”字,或?yàn)椤遏斦撜Z》。又如阿斯塔那363號(hào)墓吐魯番本《八佾》“(上闋)作,翕如;從之,純?nèi)?,皦?下闋)”,其下有鄭玄注作“從,讀如縱”[19]324。《孔子世家》引《八佾》:“孔子語魯大師:‘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縱之,純?nèi)?,皦如,繹如也,以成?!背皬摹弊鳌翱v”,為用后起本字代假借字外,其余悉同吐魯番本,而今本“翕如”“純?nèi)纭薄鞍壢纭毕戮小耙病弊?,或?yàn)轸敗墩撜Z》。

        5.同《說文解字》所引《論語》

        《史記》引述《論語》,亦有同《說文》者,可證《史記》所述為《古論語》,比如: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diǎn)也!”

        (《論語·先進(jìn)》)

        △曾蒧字皙。侍孔子,孔子曰:“言爾志?!鄙_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笨鬃余盃枃@曰:“吾與蒧也!”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二、《史記》引《論語》例釋

        《史記》引《論語》的方式,也就是《史記》引諸經(jīng)傳的方式。《史記》引諸經(jīng)傳,每隨文改易,方式不一。江聲《尚書集注音疏》已有考辨,只是針對(duì)《尚書》一經(jīng),隨文舉述,比如“音同假借”“以訓(xùn)詁代經(jīng)文”“加某字”“無某字”“節(jié)錄此文”“隱括其文”等等。民國靳德峻編《史記釋例》針對(duì)《史記》全書的體例作有總結(jié),將其分為十五例,其中“引書多非原文例”對(duì)《史記》引書體例作出考辨,又分為五類:引書多有篡易;引書每改其語氣;引書多以訓(xùn)詁字代之;引書多以音同音近字代之;引書而有別裁者。[23]23具體到《論語》,可以將其方式概括為以下六類。

        (一)移錄原文

        可以說,《史記》引述《古論語》,絕大部分是移錄原文。但由于《史記》與《論語》的流傳都比較復(fù)雜,有經(jīng)文為后人所改,或《史》文為后人所易。因此,通過今本來看,大致為三種情況:

        第一,今本字句都相同。比如: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論語·八佾》)

        △仲尼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史記·禮書》)

        按此處《史記》文句與《史記集解》《論語集解》所引孔安國注本同,其文同為《古論語》,《史記》乃移錄《古論語》原文。

        第二,今本《史記》與《論語》看起來有細(xì)微的差別,然而《論語》文字有誤。比如: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duì)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論語·顏淵》)

        △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

        (《史記·孔子世家》)

        《論語》“吾得而食諸”,天香書院本(4)南宋劉氏天香書院刻《監(jiān)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論語》,《中華再造善本叢書》影印本,2005年,簡稱“天香書院本”。、蜀本(5)南宋蜀刻本《論語注疏》,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9年,簡稱“蜀本”。同,敦煌本、正平本(6)正平本《論語集解》,《四部叢刊》影印本,商務(wù)印書館,1922年,簡稱“正平本”。、皇本(7)根本遜志本《論語義疏》,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9年,簡稱“皇本”?!拔帷毕掠小柏M”字。《漢書·武五子傳》及顏師古注引并作有“豈”字。[6]2744-2745阮元《校勘記》云:“皇本、高麗本‘吾’下有‘豈’字,……疑今本‘吾’下有脫字?!薄短煳谋締谓?jīng)論語校勘記》出“吾豈得而食諸”云“古本、足利本、皇本、唐本、津藩本、正平本同?!盵24]10上則今本脫“豈”字,此處實(shí)際上是移錄原文。

        第三,今本《史記》與《論語》看起來有細(xì)微的差別,實(shí)際《史記》有誤。比如: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jiān)。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p>

        (《論語·子罕》)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jiān)。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蔑由也已?!?/p>

        (《史記·孔子世家》)

        《史記》“既竭我才”之“我”,張文虎《??酚浖馑麟[正義札記》:“游、王、柯、凌‘我’作‘吾’?!盵15]453按王本、柯本分別是明嘉靖王延喆、柯維熊刊《史記》,同出宋黃善夫刻本,故具有較高的??眱r(jià)值。伯希和2510號(hào)敦煌本《論語》作“既竭吾才”[16]1486,《史記集解》所引孔注作“已竭吾才”,則《古論語》作“吾”。《史記》引《古論語》罕有“吾”作“我”者,今本《史記》作“我”蓋承上文“我”字而訛。故《史記》本作“吾”,為移錄原文,而非以訓(xùn)詁代本字。

        (二)以訓(xùn)詁代本字

        《史記》引述諸經(jīng),常常訓(xùn)釋一些比較古奧的字句,用意義相同或相近的文字替代,即所謂的“以訓(xùn)詁代本字”,或者叫作“以故訓(xùn)代經(jīng)”。具體到引《論語》,亦是如此,比如:

        ○子曰:“禹,吾無閑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閑然矣。”

        (《論語·泰伯》)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宮室,致費(fèi)于溝淢。

        (《史記·夏本紀(jì)》)

        按:“菲”訓(xùn)“薄”,見馬融《論語注》?!睹献印贰巴趿魉?,合乎污世”,趙岐注曰:“志同于流俗之人,行合于污亂之世”,即訓(xùn)“乎”為“于”。《史記》作“薄”“于”,皆以訓(xùn)詁代本字?!墩撜Z》“人未有自致者也”,朱熹《論語集注》曰:“致,盡其極也?!薄氨M”“致”可互訓(xùn)?!妒酚洝纷鳌氨M”作“致”,以訓(xùn)詁代本字。“力”,《說文》曰:“治功曰力,能御大災(zāi)也。”[20]291實(shí)際上是引《周禮》《國語》說明“力”的本義。“費(fèi)”,《說文解字》曰:“散財(cái)用也?!盵20]130大禹治水,耗費(fèi)了大量的人力、財(cái)力?!妒酚洝贰傲Α弊鳌百M(fèi)”,是用意義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三)以音同音近字代之

        以音同音近字為訓(xùn),實(shí)際上也屬于以訓(xùn)詁代本字,但是這種情況比較多,因此單獨(dú)作為一種方式來討論。比如在上一個(gè)例子里,《說文》“洫”下引作“盡力乎溝洫”[20]232,則今本為《古論語》?!对姟贰爸且翜M”,《傳》:“淢,成溝也。”《釋文》:“淢,況域反。成間有淢,字又作洫。韓《詩》云:‘洫,深池?!薄墩f文》釋“淢”字:“疾流也?!盵20]229“洫”上古音在曉紐質(zhì)部,“淢”在匣紐職部,“質(zhì)”“職”可通轉(zhuǎn),故“洫”“淢”古通,“洫”為本字,“淢”為假借字。故《史記》用音近的假借字“淢”代替“洫”字。

        又如: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p>

        (《論語·子罕》)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史記·伯夷列傳》)

        “雕”,敦煌本、吐魯番本、正平本《論語》同,皇本作“凋”。《釋文》:“‘雕’,依字當(dāng)作‘凋’?!薄稘h書》:“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钡颍墩f文》曰:“半傷也。”[20]240則《古論語》作“雕”,“雕”,本義為琢,鄭注曰:“雕,傷也,病也。”[16]1529實(shí)際上用假借義。凋、雕上古音均在端紐幽部,音同可通。故《古論語》用假借字,《史記》用本字“凋”代之。

        又如:

        ○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jǐn)爾。

        (《論語·鄉(xiāng)黨》)

        △其于鄉(xiāng)黨,恂恂,似不能言者。其于宗廟朝廷,辯辯,言唯謹(jǐn)爾。

        (《史記·孔子世家》)

        按點(diǎn)校本《史記》以“恂恂似不能言者”為句,以“辯辯言”為句,蓋誤?!把晕ㄖ?jǐn)爾”,是說孔子凡有所言無不謹(jǐn)慎,與“似不能言者”相對(duì)應(yīng)。“恂恂”,王注曰:“溫恭之貌?!薄端麟[》《隸釋》陽太守祝睦后碑作“逡逡”,為《魯論語》,今本《論語》為《古論語》。辯,《史記集解》引鄭注曰:“唯辯而謹(jǐn)敬也?!鞭q、便上古音均在元部并母,音同可通?!豆耪撜Z》“便”為假借字,《史記》作“便”作“辯”,以同音本字代之。

        (四)改其語氣

        改其語氣指的是改變?cè)恼Z氣,比如改疑問語氣為陳述語氣,改陳述語氣為疑問語氣,改記言為記事,改記事如記言,等等。這種述經(jīng)方式在引述《論語》時(shí)用的并不多,故僅舉一例: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論語·八佾》)

        △或問禘之說,孔子曰:“不知。知禘之說,其于天下也視其掌?!?/p>

        (《史記·封禪書》)

        孔子在說“其如示諸斯乎”這句話的同時(shí),做“指其掌”這個(gè)動(dòng)作,表面上裝作對(duì)褅祭之禮不知,但又同時(shí)強(qiáng)調(diào)褅祭之禮的重要性,表示對(duì)魯君僭用褅祭的不滿。司馬遷變疑問語氣為陳述語氣,變記事為記言,將動(dòng)作變?yōu)榭鬃又笔阈匾艿脑挘荏w現(xiàn)出孔子的不滿。

        (五)摘要剪裁

        摘要剪裁,即把較長的句子概括成短句子或直接進(jìn)行刪減。為行文之便,皆取其精華,而不影響經(jīng)文本義,保留了原文的風(fēng)貌。比如: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jìn)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論語·先進(jìn)》)

        △求問曰:“聞斯行諸?”子曰:“行之?!弊勇穯枺骸奥勊剐兄T?”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子華怪之,“敢問問同而答異?”孔子曰:“求也退,故進(jìn)之;由也兼人,故退之?!?/p>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這是《論語》中孔子對(duì)子路、冉求因材施教的一章?!妒酚洝穭t將公西華所轉(zhuǎn)述的很長的一句話概括成一個(gè)短的疑問句“敢問問同而答異”,可以說非常精到、簡捷,將公西華用其字“子華”代之,更為簡練,而絲毫不影響《論語》原文的本義。但是,《史記》所述為《古論語》,冉求問在前、子路問在后,與孔子后面回答公西華的順序是一致的,今本或?yàn)椤遏斦撜Z》。

        又比如《孔子世家》述《鄉(xiāng)黨篇》曰:“魚餒,肉敗,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痹氖且淮蠖卧挘犊鬃邮兰摇分皇谴槠湟?,仍可以看出孔子對(duì)飲食之節(jié)的謹(jǐn)敬。

        (六)增插注釋

        增插注釋是將短的文句變成長的文句,或者增加新的句子,其目的在于使讀者更容易理解。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將短文句改寫擴(kuò)展成長句子。比如:

        ○公山弗擾以費(fèi)畔,召,子欲往。

        (《論語·陽貨》)

        △公山不狃以費(fèi)畔季氏,使人召孔子??鬃友缽浘茫瑴販?zé)o所試,莫能己用,曰:“蓋周文武起豐鎬而王,今費(fèi)雖小,儻庶幾乎!”欲往。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的時(shí)代,陪臣執(zhí)國命,公山不狃想利用孔子與季氏的矛盾來拉攏孔子,以壯大自己的勢力??鬃硬粌H反對(duì)大夫操諸侯之權(quán),更反對(duì)陪臣執(zhí)國命,故最終沒去。但他當(dāng)時(shí)的確做了一番思想斗爭,《論語》中只有短短幾字,而《史記》卻將其擴(kuò)展為一段話,如將“召”一個(gè)字?jǐn)U展為“使人召孔子”一句話,又增加了孔子的心理活動(dòng)與話語,把孔子的矛盾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這其實(shí)是司馬遷的個(gè)人理解,并非《古論語》原文,但司馬遷通過對(duì)原文的注釋,使讀者更能理解孔子當(dāng)時(shí)的心理。

        第二,增插新的句子,補(bǔ)足上下文文義。比如:

        ○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論語·子路》)

        △靈公老,怠于政,不用孔子??鬃余叭粐@曰:“茍有用我者,朞月而已,三年有成?!笨鬃有?。

        (《史記·孔子世家》)

        根據(jù)《史記》記述,這是孔子第三次到衛(wèi)國,此時(shí)衛(wèi)靈公已老,未采納孔子伐圃的建議??鬃游慈斡茫蛛x開了衛(wèi)國?!墩撜Z》原文中沒有這些史事,司馬遷根據(jù)傳聞或別的文獻(xiàn)補(bǔ)充說明,將《論語》文本置于這樣的史事中,有利于讀者理解孔子不受重用的背景,也更能渲染出孔子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涼感。孔子說這句話的具體時(shí)間,我們無法考證,但大致可以通過《論語》該章的上一章“子適衛(wèi)章”推知,孔子說這句話時(shí)很有可能在衛(wèi)國,所以《史記》將其置于衛(wèi)國是有依據(jù)的,大致上與《論語》吻合。

        三、結(jié)語

        我們從經(jīng)學(xué)史的角度論述了《史記》所述《論語》的傳本系統(tǒng)為《魯論語》。從《論語》在漢代的流傳來看,《古論語》發(fā)現(xiàn)的時(shí)間距離司馬遷撰述《史記》的時(shí)間更為接近,而《齊論語》《魯論語》流行的時(shí)間大致是在漢宣帝時(shí),上距發(fā)現(xiàn)《古論語》有幾十年。內(nèi)容上,《史記》所引《論語》多同孔安國注本《古論語》、鄭玄校注本《古論語》,而與漢石經(jīng)本、定州竹簡本《魯論語》異。厘清了《史記》引述《論語》文本來源問題,有利于研究《論語》古文、今文的區(qū)別。大體上來看,《古論語》多用假借字,《魯論語》多用正字,《史記》述《古論語》亦有用后起本字代之者。從各種引述方式中,不僅可以了解太史公撰述《史記》的過程與技巧,也可見其對(duì)《論語》之態(tài)度?!妒酚洝芬觥墩撜Z》,多為移錄原文,然而不為經(jīng)傳文字所囿,時(shí)為改易增損,實(shí)現(xiàn)了“考信于六藝”“厥協(xié)六經(jīng)異傳”的理想。

        猜你喜歡
        孔子
        孔子請(qǐng)你加入群聊
        你好,孔子
        中國漫畫(2022年3期)2022-04-19 12:59:10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家教世界(2021年16期)2021-06-21 08:45:56
        孔子愛書
        快樂語文(2021年9期)2021-05-06 02:19:38
        遇水逆,孔子是怎么破的
        “孔子曰”之孔子的悲慘童年
        孔子避雨處
        孔子在哪兒
        一区二区高清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成人欧美|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 东方aⅴ免费观看久久av| 亚洲制服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乱码琪琪一区| 人妻少妇69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久久|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黄射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瑟国产精品久久| 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初尝人妻少妇中文字幕在线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hb无码 |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麻豆69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欧美激情二区| 亚洲综合天堂一二三区| 精品人妖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欧美视频第一页| 精品午夜中文字幕熟女| 亚洲成在人线视av| 日韩人妻无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 欧美精品一区视频| 在线日韩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久久| 久久久久久好爽爽久久| av资源在线看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高清视频婷婷|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情侣| 五月婷婷激情六月开心| 日韩精品人妻久久久一二三| 久久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三级| 女同三级伦理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