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現(xiàn)代學術(shù)轉(zhuǎn)型視野下梁啟超的類書觀

        2021-12-19 11:48:00周生杰
        江淮論壇 2021年5期

        周生杰

        摘要:作為現(xiàn)代學術(shù)轉(zhuǎn)型時期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梁啟超先生對古代類書進行了多方位的審視。出于實用的理念,其飲冰室藏書樓中收藏大量類書,為讀書治學提供了巨大幫助。不同于以往學者從政治角度看待古代類書編纂,梁啟超先生回歸類書編纂的文化本位,從文獻保存的角度溯源類書編纂。關于類書的文獻價值,梁啟超先生以之為從事古書輯佚的主要資料來源,并認為類書越古,保存資料價值越高。在積極參加公共圖書館創(chuàng)辦過程中,梁啟超先生提出新式類書編纂的設想,其功用就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百科全書,并主張編纂工作交給以圖書館學會為主的學者團體。

        關鍵詞:學術(shù)轉(zhuǎn)型;梁啟超;類書觀

        中圖分類號:I206.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21)05-0026-008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現(xiàn)代學術(shù)發(fā)展面臨著科舉黯然退場、西學強勢進入的新形勢,傳統(tǒng)中國的知識體系內(nèi)部開始分化,學術(shù)研究相應地出現(xiàn)重大調(diào)整。梁啟超先生生當其時,積極應對新舊學術(shù)轉(zhuǎn)型帶來的各種挑戰(zhàn),終成一代學術(shù)大師,取得了影響久遠的多方面成就??婙P林在《悼梁卓如先生》一文中說:“士君子懷絕人之姿,生憂患之世,以言論覺天下,自負其材,得攝尺寸之柄,其云蒸龍變,欲有所會其度。事與愿違,退而論書策以自見。若近世之新會梁氏,庶幾其人?!盵1]簡短的幾句話,概括出梁啟超先生一生的抱負與才學。從治學來說,梁啟超先生是全才,他以新學眼光研究古代文化,以進化論觀點和西學的方法整理現(xiàn)代學術(shù),從而開啟了學術(shù)研究的新風。梁啟超先生開啟的學術(shù)新風是以古典學術(shù)作為研究基礎的,對古典學術(shù)進行較為全面的清理,在這一過程中,他給予類書以極大的關注,把類書放在現(xiàn)代學術(shù)轉(zhuǎn)型的視野下進行審視。

        一、殫事收集:飲冰室所藏類書

        梁啟超先生一生無時無刻不把讀書放在首位,他在《萬木草堂書藏征捐圖書啟》中說:“學也者,非可以向壁而造,捕風而譚也,則必讀書;又不能抱高頭講章,兔園冊子以自足也,則必多讀書。雖然,以數(shù)千年之中國,為書數(shù)十萬卷,其必讀者亦數(shù)萬卷。加以萬國大通,新學日出,橫行之籍,象鞮之筆,無一書可以棄,無一書可以緩。”[2]第1集,427正是基于對書籍讀之若渴的心理,他從青年開始就重視購藏典籍,經(jīng)過不斷積累最終成為近代史上著名的藏書家,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徐信符《廣東藏書紀事詩》等皆為之立傳?!拔煨缱兎ā笔『?,梁啟超先生逃往海外,藏書全部遺失。清廷滅亡后,他才得以回國,重新購藏,到了晚年,其飲冰室藏書達3470種,41819 冊。梁啟超先生與片面追求版本價值的傳統(tǒng)藏書家大異其趣,余紹宋記載說:“任公慨然謂,世之顓愛宋元版本者,直是骨董家數(shù)……其所藏但切于實用,不必求其精槧,上自典冊高文,下逮百家諸子,旁及東瀛海外之書,無不殫事收集。其意非徒廣己于不可畔岸之域,謂先哲庋藏之意,無所不賅,固如是也?!盵3]正是基于實用的藏書理念,飲冰室藏書中有大量的類書,今列表如下:

        全部類書共18種(其中兩種為重復收藏),2409卷,667冊。梁啟超先生出于治學需求,飲冰室藏書廣集中西有用之書,非常龐雜,從冊數(shù)來說,類書約占飲冰室全部藏書的千分之十六,這個占比算是非常高的了。此外,近人袁同禮經(jīng)過調(diào)查得知,《永樂大典》現(xiàn)存各卷分散于世界各地,國內(nèi)僅“京師圖書館藏有六十冊,教育部圖書室四冊,梁啟超五冊”[4],袁同禮還詳細記錄梁啟超先生所藏5冊所包含的卷次,惜這5冊不在《梁氏飲冰室藏書目錄》中,可為之補遺。

        梁啟超所藏類書具備以下幾方面特征:

        一是資料價值較高的幾種唐宋類書悉數(shù)在列。主要有《北堂書抄》《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玉海》和《皇朝類苑》。唐宋時期去古未遠,類書編纂征引了大量古籍,而這些被征引的古書不久大多亡佚,這樣,唐宋類書便成為古代文獻資料的淵藪,是后世整理古籍時所憑借的資料依靠。

        二是類書種類涵蓋廣。隨著類書編纂的繁復,學術(shù)界開始給類書分類,主要有鄧嗣禹的“十分法”、劉咸炘的“五分法”、夏南強的“三分法”和劉全波的“六分法”。(2)其中,劉咸炘的“五分法”被劉全波贊為“見解最高明”[5]?!拔宸址ā敝傅氖蔷潆`、總類、類考、專類和策括[6],而如果用“五分法”來衡量,則梁啟超先生所藏類書五類皆有。

        三是不重版本重實用。近代時期,一大批實業(yè)家和銀行家出于附庸風雅和轉(zhuǎn)移資產(chǎn)的需求,紛紛加入藏書家的隊伍中來,形成嗜宋崇元,尚古重精的藏書風氣,重版本,輕實用,把典籍當作古董收藏。梁啟超先生則不同,他不求善本,但重實用,如《藝文類聚》史上較好的版本是宋紹興間刻本,明代版本較多,而以正德十年(1515)錫山華堅的“蘭雪堂刻本”(活字)為突出;再如《玉?!份^為完善的版本是“元刊明正德嘉靖萬歷崇禎補刊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吉水李振裕補刊印本”,但梁啟超所藏兩書皆非最佳之本,可證其確非古董家數(shù),而是體現(xiàn)了近代圖書館事業(yè)公共藏書的追求。

        二、文化表征:古代類書的編纂體認

        現(xiàn)代學術(shù)轉(zhuǎn)型時期,眾多學者深知從事研究既要集成傳統(tǒng)學術(shù)的精華,又要借鑒西學中的有益成分,因而十分重視科學的方法和資料的積累。典藏類書,可以說不失為一種鑒古知今、洞曉學術(shù)的門徑。以魯迅先生為例,一生亦酷愛收藏類書,先后藏有12種之多[7],并從類書中汲取文學創(chuàng)作的素材及利用類書開展一系列古籍整理工作,成就了文學上和學術(shù)上的兩個“魯迅”。梁啟超先生也一樣,把類書典藏和類書研究有機結(jié)合,而以典藏為基礎的研究讓典藏變得更有價值和意義。需要說明的是,梁啟超先生一生撰著豐富,但遺憾的是沒有專門的類書研究之作,然在各種著述中對類書有獨到的體認。

        (一)回歸類書編纂的文化本位

        從編纂主體來說,古代類書分為官修和私修兩類。其中,官修類書出現(xiàn)早,卷帙大,影響巨,而關于纂修目的,學術(shù)界多從維護統(tǒng)治的政治目的解讀。這方面最為代表的是關于《太平御覽》纂修,宋人王明清引用朱希真的話說:“太平興國中,諸降王死,其舊臣或宣怨言,太宗盡收用之,置之館閣,使修群書,如《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太平廣記》之類,廣其卷帙,厚其廩祿贍給,以役其心,多卒老于文字之間。”[8]宋太宗之所以召集“降王”“舊臣”纂修類書,用意在于統(tǒng)治的需要。王明清的說法出來之后,得到南宋張端義、元人劉壎、明人談愷和胡應麟以及清朝乾隆皇帝等許多人的認同。(3)

        但是,梁啟超先生并不認同類書纂修的“政治目的”論,他在《中國歷史研究法》“說史料”一文中對類書有簡單的論述:“現(xiàn)存類書,自唐之《藝文類聚》、宋之《太平御覽》、明之《永樂大典》以迄清之《圖書集成》等,皆卷帙浩瀚,收容豐富。大抵其書愈古,則其在學問上之價值愈高,其價值非以體例之良窳而定,實以所收錄古書存佚之多寡而定也?!痹谶@段文字下面,梁啟超先生有一段注文:

        纂輯類書之業(yè),亦文化一種表征。歐洲體裁略備之百科全書(Encyclopedia),蓋起自十五世紀以后。我國則自梁武帝時(五〇二—五四九)盛弘斯業(yè)。今見于《隋書·經(jīng)籍志》者,有《皇覽》六百八十卷、《類苑》一百二十卷、《華林遍略》六百二十卷、《壽光書苑》二百卷、《圣壽堂御覽》三百六十卷、《長洲玉鏡》二百三十八卷、《書鈔》一百七十四卷,其余數(shù)十卷者尚多,惜皆已佚……[2]第11集,299

        梁啟超先生旗幟鮮明地提出“纂輯類書之業(yè),亦文化一種表征”的觀點,足以說明處在現(xiàn)代學術(shù)轉(zhuǎn)型時期的他,比其他人看得更高更遠。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上一直處于領跑階段,不過從百科全書這一能夠展示知識的相互關聯(lián)和內(nèi)在秩序的、具有啟蒙作用的典籍編纂來說,中國要落后西方幾百年。但是,梁啟超先生獨具只眼,認為中國古代類書與西方百科全書在編纂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鞍倏迫珪木幾肭闆r,往往反映一個國家、一定時代的文化科學水平,或者說,百科全書是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文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9],類書也一樣,是資料匯編系統(tǒng),不論是官修還是私纂,從一開始便是以歷史文獻典籍匯編的方式出現(xiàn),按類別把所要研究的有關資料,從古到今分門別類系統(tǒng)地收集在一起,給使用者和研究者提供完整的資料或資料線索。

        跳出傳統(tǒng)的類書編纂政治目的論,回歸類書編纂的文化本位,這是梁啟超先生研究類書的首要貢獻。誠然,類書編纂不可避免地服務于政治需要,但是作為文化工程,其首要承載的還是文化使命??疾旃糯悤男拮霑r機就會發(fā)現(xiàn),每逢社會穩(wěn)定、文化昌明時期,類書編纂大行其道,而在社會動亂、朝代更迭之際,類書編纂工作則處于停滯階段,這更加證明盛世修典是古代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只有盛世才能為大型書籍的編修提供堅實的基礎。“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封建文化綿延數(shù)千年而不衰,類書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0],以類書為主要構(gòu)成之一的大型典籍,反過來又為文化興盛和傳播以巨大的反哺。

        (二)從保存文獻的角度溯源類書編纂

        類書溯源問題,一直是學術(shù)界爭議的話題,說法不一。清人馬國翰《玉函山房文集》卷三《錙珠囊序》稱:“類書之源,開于秦,衍于漢。余觀《呂氏春秋》,《十二紀》取諸《月令》,《至味篇》取伊尹書,《當染篇》取墨子書,《上農(nóng)》《任地》《辨土》《審時》四篇述后稷之言,與《亢倉子》所載略同。而取黃帝、老子、文子、子華子之說,不一而足。意蓋以周《月令》為紀,雜采百家分屬之。此類書之最先者也?!盵11]把秦代的《呂氏春秋》作為類書的遠源。另一位清代學者鈕樹玉撰寫《論淮南子》一文說:“類書之端,造于《淮南子》。古者著書,各道其自得耳,無有裒集群言,納于部類者。秦之呂不韋,始聚能文之士,著為《呂覽》;而其言則自成家,且多他書所未載,非徒涉獵也。至《淮南》一書,乃博采群說,分諸部類,大旨宗老、莊而非儒、墨。雖泛濫龐雜,醇疵互見,而大氣浩汗,故能融會無跡,則探索之力亦深矣。”[12]則把漢人著述《淮南子》作為類書的遠源。

        1923年,梁啟超先生編寫《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把《呂氏春秋》列為國學入門書,理由是“此為中國最古之類書,先秦學說存其中頗多,宜瀏覽”[2]第16集,62。這是響應馬國翰的說法,認定《呂氏春秋》是類書。四年后,梁啟超先生在燕京大學作題為《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返闹v演,稱《管子》和《商君書》“大致是一種類書”[2]第16集,296。《管子》和《商君書》為戰(zhàn)國末年的著作,編纂年代早于《呂氏春秋》,梁啟超先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稱他們“大致是一種類書”。誠如是,則古代類書編纂提前到了先秦時期。當然,梁啟超先生關于類書溯源的觀點值得進一步商榷,宋人王應麟《玉?!肪砦迨恼f:“類事之書,始于《皇覽》?!盵13]后來的學術(shù)界大都認可這一說法。不過,梁啟超先生對于類書溯源的觀點也需要重視。

        一方面,秦漢時期,古書流傳一靠典籍記載,二靠大腦記憶,學者們在編纂典籍時需要征引古書,往往首先會依據(jù)“記憶”文本,而不是載體文本,這樣就會出現(xiàn)文字上的偏差,不足為奇,因此,從清人馬國翰到鈕樹玉,再到梁啟超,他們對于類書溯源的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

        另一方面,梁啟超先生是現(xiàn)代學術(shù)轉(zhuǎn)型期成長起來的重要學者,其學術(shù)研究重在以史料為依托,作為資料淵藪,《呂氏春秋》《管子》《商君書》等在保存資料方面與類書別無二致,史料價值同樣高。誠如張滌華《類書流別》所說:“雜家始于《呂覽》,其書大抵撢取往說,區(qū)分臚列而古今巨細之事,靡不綜貫。相其體制,益近類事家言;然猶漱潤增華,非徒以襞幘為事……及《淮南內(nèi)外篇》繼作,采諸子之精粹,納之部類,始純以聚博為工;后世之類書,實造端于此。”[14]也是把類書溯源到《呂氏春秋》。

        (三)從類書的角度探討偽書的編纂價值

        古籍辨?zhèn)斡蓙硪丫茫窃诂F(xiàn)代學術(shù)轉(zhuǎn)型期,這一問題得到了學術(shù)界異乎尋常的關注,尤其是古史辨的出現(xiàn),藉由辨別古史而從事辨?zhèn)纹渌偶ぷ鳎⑷〉昧素S碩的成果。在20世紀初期,不獨古史辨派,眾多學者出于治學需要,紛紛在古籍辨?zhèn)畏矫娑嗨娅C,取得的成績亦不可小覷。

        梁啟超先生古籍辨?zhèn)位顒涌梢苑譃閮蓚€階段:第一階段是在維新變法之前,他協(xié)助康有為撰述《新學偽經(jīng)考》和《孔子改制考》,在19世紀后期的中國社會掀起軒然大波。第二階段則在其主要精力放在學術(shù)研究的晚年,具體說則是顧頡剛、錢玄同領導的古史辨派興起之時,梁啟超先生積極參與,專為《古史辨》撰寫《墨子年代考》《讀墨經(jīng)余記》《論老子書作于戰(zhàn)國之末》《陰陽五行說的來歷》等,他還在清華大學給學生開《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穬砷T課,課程講義后經(jīng)整理成書,又應《清華周刊》之邀寫出《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一書。上述文章及著述對先秦和兩漢時期重要典籍的真?zhèn)吻闆r進行富有成效的考辨。

        梁啟超先生對于古書辨?zhèn)窝芯砍删褪嵌喾矫娴模档米⒁獾氖撬麖谋4媸妨系慕嵌?,充分認識偽書的價值,其《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吩疲骸皞螘潜鎰e不可,那是當然的,但辨別以后,并不一定要把偽書燒完。有些偽書可以燒的,如唐宋以后的人所偽造的古書,但自唐以前或自漢以前的偽書卻很可寶貴……偽書有許多分明是偽而仍是極端有價值的?!绷簡⒊壬鷮τ趥螘鴥r值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即唐宋以后的偽書沒有價值,而唐以前或漢以前的偽書很有價值,他繼續(xù)說:

        如《管子》和《商君書》,本為戰(zhàn)國末年的著作,其中不過多載管仲、商鞅的話及其行事而已,關于管仲、商鞅死后的事情,記載亦復不少。若認為戰(zhàn)國末年法家作品,其價值極高,有許多很好的參考資料。若認為管、商本人所作,則萬萬說不通。這種書,作者沒有標出姓名,大致是一種類書,雜記各項言語行事,起初并不是誠心作偽,乃后人看見書中多述某人言行,從而附會之,因此得名。[2]第16集,296

        偽書需要考辨,但考辨的目的是鑒別真?zhèn)?,合理利用。從保存資料的角度來看,偽書和類書一樣,在保存史料方面“仍是極端有價值的”,是梁啟超先生從事辨?zhèn)蔚淖罱K目的。這一研究成果“反映出梁氏在對待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上既不否定一切,也不作情緒化的盲目固守的帶有一定辯證因素的眼光。這對于糾正當時學界非理性化的盲目破舊的偏向,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15]。

        把偽書的史料價值等同于類書,這是梁啟超先生在明代胡應麟辨?zhèn)纬删偷幕A上,對偽書的價值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的高度,對學術(shù)界影響很大。1931年,陳寅恪先生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中說:“真?zhèn)握撸贿^相對問題,而最要在能審定偽材料之時代及作者,而利用之。蓋偽材料亦有時與真材料同一可貴。如某種偽材料,若徑認為其所依托之時代及作者之真產(chǎn)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偽時代及作者,即據(jù)以說明此時代及作者之思想,則變?yōu)橐徽娌牧弦??!盵16]陳寅恪先生“偽材料亦有時與真材料同一可貴”說,與梁啟超先生的觀點何其一致!

        三、檢查滋便:類書的文獻價值闡釋

        梁啟超先生學術(shù)研究具備多方面的成就,且在每一個研究領域都具備引領效應,是現(xiàn)代學術(shù)轉(zhuǎn)型時期不可多得的人物。他對類書在整理舊學中的價值十分推崇,曾把文獻史料劃分為七類,其中第四類為“類書及古逸書輯本”,列出的類書有《藝文類聚》《太平御覽》《永樂大典》等,古逸書輯本則有《世本》《竹書紀年》等。他關于類書文獻價值的觀點主要有兩方面。

        (一)類書為輯佚古書的主要資料來源

        歷時久遠、戰(zhàn)亂頻仍等各種不確定因素,導致史上典籍不斷散亡,這是歷史文化的重大損失,好在有書目記載和各種典籍的征引,后人總是能夠設法恢復書籍的原貌,這就是輯佚工作。在這一過程中,廣引群書而成的類書的價值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成為學者們從事輯佚時首選的資料寶庫。梁啟超先生在談到類書這方面的價值時指出:“其稍彌此缺憾者,惟恃類書?!苯又忉尩溃骸邦悤?,將當時所有之書分類抄撮而成,其本身原無甚價值,但閱世以后,彼時代之書多佚,而其一部分附類書以倖存,類書乃可貴矣。”[2]第11冊,298

        正是因為類書是“分類抄撮而成”的,對原文一般不做更改,故其文獻價值一向為學者所重視,誠如明人沈際飛在《類書纂要序》中所說:“凡今筆舌酬世,有一之不本夫古者乎?古日積日繁,其留者不及于徂者之半也,其述者又不及于留者之半也。以此古人持不論之惑,而承學懷難盡之憂;于是信綜覽未可以貫串焉。以類相從,如散錢之就索焉。此類書所由貴也?!保?)古代官私之所以花費巨大人力物力編纂類書,好比富貴之家貯藏各種木材,匠人來到后,隨手擇別,很快制造出型制各異的樓宇或家具。梁啟超先生曾經(jīng)以西方學者輯佚中國古人發(fā)明指南針史料為例說:

        指南針由中國人發(fā)明,此西史上所艷稱也,然中國人對于此物之來歷沿革罕能言者。美人夏德(F.Hirth)所著《中國古代史》,則考之甚詳。其所征引之書,則其一《韓非子》,其二《太平御覽》引《鬼谷子》,其三《古今注》,其四《后漢書·張衡傳》,其五《宋書·禮志》,其六《南齊書·祖沖之傳》,其七《宋史·輿服志》,其八《續(xù)高僧傳·一行傳》,其九《格致鏡原》引《本草衍義》,其十《夢溪筆談》,其十一《朝野僉載》,其十二《萍洲可談》,其十三《圖書集成·車輿部》。以上所考,是否已備,雖未敢斷,然吾儕讀之,已能將此物之淵源,得一較明確之觀念。夫此等資料,明明現(xiàn)存于古籍中,但非經(jīng)學者苦心搜輯,則一般人末由察見耳。[2]第11冊,313

        夏德所著《中國古代史》,對指南針的史料進行了認真的輯佚,先后征引了13種古籍,而其中的史料主要來自兩部類書——《太平御覽》和《古今圖書集成》。同樣的事例是英國學者李約瑟,他撰寫的《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所運用的古代科技史料主要是從《古今圖書集成》中輯出來的。

        (二)類書保存資料愈古愈貴

        三國魏《皇覽》成書后,歷代編纂不絕,數(shù)量極為龐大,眾多學者對此多有論及,其中趙含坤《中國類書》統(tǒng)計,歷代編纂的類書多達1600多種(包括存疑的125種)[17],這還不包括佛教和道教類書。數(shù)量龐大固然是好事,但是也給學者利用帶來了困惑。梁啟超先生有感于此,提出了類書編纂愈古保存資料價值愈高的觀點,他說:

        現(xiàn)存類書,自唐之《藝文類聚》、宋之《太平御覽》、明之《永樂大典》以迄清之《圖書集成》等,皆卷帙浩瀚,收容豐富,大抵其書愈古,則其在學問上之價值愈高,其價值非以體例之良窳而定,實以所收錄古書存佚之多寡而定也。類書既分類,于學者之檢查滋便,故向此中求史料,所得往往獨多也。[2]第11集,298-299

        魏晉南北朝時期,官修類書的編撰思想和方法基本確定,私修類書也在此時取得了一定的發(fā)展,類書分類思想初步完善、分類體系初步建構(gòu)起來。但是,這一時期編纂的類書基本上亡佚不存,古籍整理無法利用。唐宋是典籍從抄本向印本在過渡時期,類書編纂繼續(xù)推進,因而資料價值非常高。梁啟超先生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中曾專論輯佚憑借的重要資料,共列舉了五類史料:(1)以唐宋間類書為總資料;(2)以漢人子史書及漢人經(jīng)注為輯周秦古書之資料;(3)以唐人義疏等書為輯漢人經(jīng)說之資料;(4)以六朝唐人史注為輯逸文之資料;(5)以各史傳注及各古選本、各金石刻為輯遺文之資料。唐宋類書是排在第一的,且稱為“總資料”,具體的書目包括《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白氏六帖》《太平御覽》《冊府元龜》《山堂考索》《玉?!返龋旧习烟扑沃匾悤w在內(nèi)。

        當下,有學者把《北堂書抄》《藝文類聚》《初學記》《白氏六帖》稱為“隋唐四大類書”,并說這四部類書“代表了隋唐類書發(fā)展的最高成就,得以流傳至今,表明其在中國類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為此后類書的進一步繁榮奠定了基礎”[18],實在有些偏頗,還是梁啟超先生所列的8種比較全面。

        梁啟超先生雖然鐘情于唐宋類書,但對后世編纂的部帙浩大、保存史料豐富的類書也是十分看重的。如《永樂大典》,梁啟超先生雖對其分類十分不滿,稱之為拙劣,但是對清廷修《四庫全書》,從中輯出大量典籍之事,又大加贊同,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中說:

        乾隆三十八年(1773),朱笥河筠奏請開四庫館,即以輯《大典》佚書為言,故《四庫全書》之編纂,其動機實自輯佚始也。館即開,即首循此計畫以進行,先后從《大典》輯出之書,著錄及存目合計凡三百七十五種,四千九百二十六卷……《永樂大典》所收者,明初現(xiàn)存書而已。然古書多佚自宋元,非《大典》中所能搜得,且《大典》往往全書連載,迻抄較易。舍此以外,求如此便于撮纂者,更無第二部。[2]第12冊,538-539

        類書愈古愈貴,古往今來,眾多學者在利用類書時基本上形成共識,大都傾向于從唐宋類書中查閱資料。如清代考據(jù)學盛行時期,學者們利用唐宋類書輯出大量古書,成果卓著;魯迅先生輯佚《會稽故郡雜集》時,主要利用《北堂書抄》《初學記》《藝文類聚》和《太平御覽》等。今日,仍有大量學者孜孜矻矻從古代類書中尋找珍貴資料。

        四、新式類書:公共圖書館的工作設想

        梁啟超先生一生好學不倦,對于學術(shù)研究的各個方面都投入了極大的熱情,但凡其所涉獵的領域皆有一定的成就。以圖書館學為例,處于新舊交替時代,舊有的私家藏書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新式公共圖書館開始進入人們視野。這一轉(zhuǎn)化是藏書史上的大事件,梁啟超先生敏銳地覺察到這種變化,意識到西方列強能夠戰(zhàn)勝古老中國的根本原因在于國富民強,同時也認識到了公共圖書館在社會教育中的作用,于是積極參加多家圖書館的創(chuàng)辦,親自擔任館長,創(chuàng)制中國的圖書分類“十進分類法”,把次女梁思莊培養(yǎng)成專門的圖書館專家,并撰文和發(fā)表演說,倡導民眾向西方發(fā)達國家學習,將興辦公共圖書館作為傳播新知識和新思想的重要途徑。

        難能可貴的是,梁啟超先生把類書編纂與現(xiàn)代圖書館學結(jié)合起來,試圖讓古老的類書在現(xiàn)代學術(shù)轉(zhuǎn)型時期發(fā)揮新職能。1925年4月25日,上海召開了中華圖書館協(xié)會成立大會,6月2日,在北京舉行成立儀式,梁啟超先生出任協(xié)會董事部部長,并在成立儀式上發(fā)表了《中華圖書館協(xié)會成立會演說辭》,倡議“中國的圖書館學”從其他學科中獨立出來。在演說中,他還提出一個“編纂新式類書”的“重大提案”:

        編類書事業(yè),我們中國發(fā)達最早,當梁武帝時(五○二至五四九)已經(jīng)編成多種,其目見于《隋書經(jīng)籍志》。此后如《太平御覽》《永樂大典》《圖書集成》等,屢代皆有,大率靠政府力量編成。這些書或存或佚,其存者,供后人研究的利便實不少。但編纂方法,用今日眼光看來,當然缺點甚多,有改造的必要。這件事,若以歷史的先例而論,自應由政府擔任。但在今日的政治現(xiàn)狀之下,斷然談不到此,而且官局編書總有種種毛病,不能適合我們的理想。我以為應由社會上學術(shù)團體努力從事,而最適宜者莫如圖書館協(xié)會。因為圖書館最大任務,在使閱覽人對于任何問題著手研究,立刻可以在圖書館中得著資料,而且館中所設備可以當他的顧問。我們中國圖書館想達到這種目的嗎?以“浩如煙海”的古籍,真所謂“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所以除需要精良的分類和編目之外,還須有這樣一部博大而適用的類書,方能令圖書館的應用效率增高。[2]第16集,110

        梁啟超先生是基于前代類書編纂在方法上存在諸多缺點的前提而提出這個提案的。古代類書雖然對文化的流傳和普及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由于各種因素制約,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如四庫館臣認為“此體一興,而操觚者易于檢尋,注書者利于剽竊,轉(zhuǎn)輾稗販,實學頗荒”,并針對具體的類書指出問題所在,如《藝文類聚》“凡為類四十有八,其中門目,頗有繁簡失宜,分合未當”,《白孔六帖》“割裂饾饤”,《太平御覽》“向行抄本,十年來始有刻,而訛謬特甚。非老師宿儒,即一篇半簡莫能句讀。至姓名顛舛,世代魯魚,初學之士讀之或取為詩文用,誤人不鮮”,《冊府元龜》“卷帙繁富,難免抵牾”[19]……到了現(xiàn)代學術(shù)時期,古代類書編纂的種種弊端更加顯現(xiàn),梁啟超先生于此時提出編纂“新式類書”的提議,對類書在現(xiàn)代學術(shù)轉(zhuǎn)型期煥發(fā)新的學術(shù)生命具有重要意義。

        古代類書編纂大致分為官府和私家兩類,官府編纂“意在夸耀王朝的‘文治之盛’,以及某些帝王企圖借此以緩和統(tǒng)治集團的內(nèi)部矛盾”[20],以編纂類書而樹風聲、流顯號、美教化,在別擇史料時傾向性非常明顯。如宋代李昉等編纂《太平御覽》,對于唐代李世民弒兄登基一事絕口不提,反而多擇兄終弟及的史料,其意顯然是為迎合宋太宗。而私家所纂類書,大多備辭藻典故之用,且憑一人之力,史料遺漏太多。梁啟超先生提出“新式類書”應交由“社會上學術(shù)團體”編纂,從而避免了官府和私家編纂的各自不足,在當時的情況下,匯聚知識精英的圖書館協(xié)會,無疑是最有能力的學術(shù)團體。

        梁啟超先生對于編纂“新式類書”沒有提出具體要求,但是從其提出的“博大而適用”的標準來看,幾與百科全書類似。18世紀中期以來,近代百科全書陸續(xù)在西方大量出版,在啟蒙運動中發(fā)揮重要的助推作用。需要說明的是,“百科全書”中文一詞的最早出現(xiàn),是康有為提出來的,他的《日本書目志》列舉了89種書名含有“百科全書”的書目,并說:“得一書而百學備焉,得一書而專門之業(yè)備焉?!盵21]作為得意門生和變法的主要助手,梁啟超曾在《讀〈日本書目志〉后》一文中引用康有為《日本書目志·序》[22],可知他步乃師后塵對百科全書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因而,我們可以說,梁啟超先生心目中的“新式類書”就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百科全書。

        結(jié) 語

        著名學者黎東方晚年回憶梁啟超先生在南開大學講課的盛況時,不無感慨地說:“回想起來,像梁先生那樣淵博的人,才真正配講中國歷史研究法。上下五千年,南北東西一萬里,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二十四史,兩通鑒,十通,五記事本末,太平御覽,圖書集成,難以數(shù)計的詩集,文集,筆記,傳記,碑志被他順手拈來?!盵23]對梁啟超先生的博學多識發(fā)出了由衷的敬佩。梁啟超先生上課時經(jīng)常引用的資料中,有兩部卷帙浩大的類書:一千卷的《太平御覽》和一萬卷的《古今圖書集成》,對一般學者而言,一生中把這兩部書閱讀一遍都是難題,而他卻能夠“順手拈來”,實在不可思議。建立在對古代類書極為熟知的基礎上,梁啟超先生秉持一貫的對傳統(tǒng)學術(shù)在弘揚中批評的理念,所闡釋的關于類書的觀念具有重要的學術(shù)意義。

        一方面,類書編纂與古代學術(shù)發(fā)展密不可分。自魏晉以后,學術(shù)繁榮的時代往往類書編纂最突出,如梁啟超先生在《中國近三百年學史》中,高度贊揚了清代乾嘉考據(jù)學的學風,稱之為“科學的古典學派”,并從13個方面總結(jié)其學術(shù)成就,其中就包括“類書之編纂”,認為乾嘉時期“官私各方面,多努力于大類書之編纂,體裁多與前代不同,有價值的頗多”[2]第12集,332。

        另一方面,類書編纂在現(xiàn)代學術(shù)轉(zhuǎn)型時期要與時俱進。傳統(tǒng)學術(shù)向現(xiàn)代學術(shù)轉(zhuǎn)型肇始于晚清,完成和確立于“五四”。梁啟超先生生逢其時,積極參與學術(shù)轉(zhuǎn)型的各項工作,他撰寫的《論學術(shù)之勢力左右世界》和《新史學》等文章,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學術(shù)思想和學術(shù)規(guī)范,動搖了傳統(tǒng)學術(shù)與政治高度關聯(lián)的觀念,重構(gòu)文化信念,即樹立獨立自由的學術(shù)自主意識和追求創(chuàng)新的求知精神。他認為類書編纂應該摒棄傳統(tǒng)的觀念,符合“適用”,切實服務于學術(shù),服務于民智。

        注釋:

        (1)資料源于國立北平圖書館編《梁氏飲冰室藏書目錄》,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215頁。

        (2)參見劉全波《類書研究通論》第五章《類書的分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8年版,第79-95頁。

        (3)當代學者對于古代官修類書的政治目的仍多有論述,如聶崇岐說:“愚意以為太宗之敕修群書,不過為點綴生平欲獲右文令主之名,其用南唐遺臣,亦僅以其文學優(yōu)瞻,初不必有若何深意。”(《太平御覽引得序》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張滌華說:“類書之升降,恒依政治、學署及社會制度諸方面為之進退,而其間尤以政治之關系為切?!保ā额悤鲃e》,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34頁)唐光榮認為:“在歷代帝王的眼里,編纂類書與編纂正史幾乎是同等的潤色鴻業(yè)的盛事?!保ā短拼悤c文學》,巴蜀書社2008年版,第2頁)劉全波說:“編纂類書等典籍既可以大肆宣揚新統(tǒng)治者的文治,更可以利用類書傳承封建文化,宣揚封建文化重新確立儒家文化的正統(tǒng)地位,重新塑造民眾的信仰和精神世界,使民眾有所皈依,從而達到維護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目的?!保ā额悤芯客ㄕ摗罚拭C文化出版社2018年版,第179頁)

        (4)轉(zhuǎn)引自張滌華《類書流別》,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38頁。

        參考文獻:

        [1]李孝遷,任虎,編校.近代中國史家學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457.

        [2]梁啟超,著.湯志鈞,湯仁澤,編.梁啟超全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3]余紹宋.梁氏飲冰室藏書目錄序[M]//梁氏飲冰室藏書目錄.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5:5.

        [4]袁同禮.永樂大典考[M]//張升.《永樂大典》研究資料輯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272.

        [5]劉全波.類書研究通論[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8:91.

        [6]劉咸炘.續(xù)校讎通義·四庫子部第十二[M].臺北:廣文書局,1972:197-198.

        [7]趙英.摩挲披覽迄老不衰——魯迅收藏類書叢談[J].魯迅研究月刊,1995,(2):52.

        [8]王明清.揮麈錄[M].上海:上海書店,2001:42.

        [9]高俊寬.信息檢索[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7:331.

        [10]吳平,錢榮貴,主編.中國編輯思想發(fā)展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800.

        [11]馬國翰.玉函山房文集[M]//清代詩文集匯編(五八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35.

        [12]鈕樹玉.匪石先生文集[M]//羅振玉,校補.雪堂叢刻.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561.

        [13]王應麟.玉海[M].揚州:廣陵書社,2003:1025.

        [14]張滌華.類書流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9.

        [15]李廷勇.傳統(tǒng)與近代的交融——梁啟超古籍辨?zhèn)纬删褪稣揫J].史學理論研究,2002,(2):136.

        [16]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280.

        [17]趙含坤.中國類書[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18]王燕華.中國古代類書史視域下的隋唐類書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43.

        [19]永镕,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1141-1145.

        [20]胡道靜.中國古代的類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5:19.

        [21]康有為,著.姜義華,編.康有為全集(第3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739.

        [22]孫關龍.“百科全書”一詞何時在中國出現(xiàn)[J].出版發(fā)行研究,2000,(12):142.

        [23]黎東方.平凡的我——黎東方回憶錄(1907—1998)[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1:117.

        (責任編輯 黃勝江)

        少妇被粗大猛进进出出| 风韵多水的老熟妇| 88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夜夜操| 偷拍美女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18禁无码|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久久99热国产| 无码久久精品蜜桃| 麻豆91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一二三区高在线| 少妇被粗大的猛进69视频|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99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蜜臀AV|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免费| 色婷婷五月综合激情中文字幕| 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免费精品| 国产精品综合女同人妖| 成人免费无码视频在线网站| 任我爽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亚洲日本人妻中文字幕| 在线天堂av一区二区| 97在线观看播放| 爽妇网国产精品| 黄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激情小视频在线观看的| 小池里奈第一部av在线观看|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无人视频在线播放在线观看免费| 久草视频在线手机免费看| 国产免费av片在线播放 |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国产成人8x视频网站入口| 精品不卡视频在线网址| 成人免费无遮挡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