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大師
芒格曾經(jīng)說過,人類所有的情緒都是有用的,唯獨“自憐”沒用,而且有害。
人在不順時,特別容易自憐,抒發(fā)命運不濟,感慨時運不公,倘若是一位天才詩人,也許能激發(fā)一句“奈何青云士,棄我如塵?!钡脑娋?。但是,對于普通人,自憐只會把自己變得脆弱,讓潛意識也認可自己是個倒霉蛋。
你要相信,所有的標簽都是你貼給自己的。
所以,不要給歲月某種特殊定義,陰晴圓缺都是一種正常波動,別稍有不順就當成是“至暗時刻”,不要主動培養(yǎng)自己對挫折的嗅覺。
當然,我不否認,人生有些階段確實會特別痛苦。
2000年我剛剛來深圳時,拿著個二本文憑,3個月都沒找到工作,錢也花得差不多了,迷茫得不得了。女朋友也和我分了手,就在這個時候,家里攤上了官司,要賠十幾萬塊錢,這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shù)目。
那時每天晚上快要睡著時,我就感覺心里堵了塊石頭,呼吸困難,四肢僵硬。醫(yī)生說這叫“瀕死感”,是抑郁癥的前兆,讓我一定要注意。
后來我并沒有患上抑郁癥,甚至可以說,我是一個心理極其健康的人。
當時我就明白一個訣竅,要想不迷茫,一定要“事兒上見”—你一定要做很多具體的事兒來填充自己。
人的思維就像是一攤隨意流動的水,很難人為控制,負面情緒就像一個個小小的旋渦,會把你的思維卷進去,變得悲觀和狹隘。而當你在做具體的事兒時,就能避免這種情況。但凡你要動手做一件事前,總要有個目標吧,總要思考用什么手段去達成這個目標。這么一來,你的思維就會附著在具體的事上,通過一條條管道,你的思維就收斂了,那攤水也就不會四處亂溢了。
我在那個時候,選擇去讀夜校,還去做義工,每件事都有目標,有反饋,也就消解了壓力和煩惱。
只是,在選擇時,一定選擇你覺得有價值的事兒,而不只是為讓自己擺脫當下的糟糕情緒,通過購物、打游戲來得到一種轉(zhuǎn)瞬即逝的即時滿足。
很多人一直在等著被別人拯救,總覺得有個白胡子老頭兒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等著他們,點撥他們從此走上人生巔峰。
我曾和一些準備創(chuàng)業(yè)的人聊過,很多人說自己有很好的構(gòu)想,就是缺兩個合伙人:一個懂技術(shù)的,一個懂市場的。
我問:“創(chuàng)業(yè)初期就是靠技術(shù)和市場打拼,都有了,那你干啥?”
對方說:“我統(tǒng)領(lǐng)大方向?!?/p>
這種創(chuàng)業(yè)者肯定沒戲,因為他把希望都押在別人身上,人家懂技術(shù)和懂市場的為啥要找你呢?
以我這些年的經(jīng)驗來看,凡事都必須自己躬身入局才行。很多人陷入窘境,就是因為總是想等來一個貴人或得到一本秘籍,到最后啥都沒來,只能越混越慘。
寫過《霸王別姬》的香港作家李碧華曾說過一句話:“求人如吞三尺劍,靠人如上九重天?!?/p>
當我們遇到一些很難逾越的坎兒時,只能自己爬過去,沒人能幫你,不會有白胡子老頭兒也不會有貴人,所謂“貴人”,就是當你夠“貴”時才會出現(xiàn)的人。
明白這一點,你就會少一些妄念,多一些心力,你邁出的每一步才能扎實。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紀后就覺得沒啥盼頭了。說到底,就是失去了“渴望”。
你肯定很詫異,這怎么可能?哪個中年人不渴望賺更多的錢、住更大的房子?這其實不是“渴望”,而是“欲望”。
欲望是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渴望是擺脫確定性,追求不確定的東西。
你看那些處在青春期的少年,他們沒有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一會兒想當歌星,一會兒又想當作家,他們一直在探索。
所以,啥叫青春?青春就是充滿渴望的那個狀態(tài)。而當我們不再渴望,就是青春死去的標志。
只追求自己確定的東西,對于那些不確定的、不在自己認知邊界內(nèi)的東西,要么鄙視,要么抗拒,最后便沒有了渴望,只有欲望。
順著這個角度,我們也能重新理解什么叫“更好的自己”,這不是說去年你賺了50萬,今年你就要賺100萬,而是說,你挖掘出了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一個工程師想變成攝影家,一個普通白領(lǐng)想變成演講家……這些渴望都在讓你變成更好的自己。
我不是讓你放棄所有,從零開始,而是想建議你,一定要在忙碌的生活中再抽出一點兒精力,去做點兒你認為不太可能的事兒。
就像曾經(jīng)年少無知的我們,倔強、叛逆、反傳統(tǒng),卻對這個未知的世界充滿渴望。
沒人能一輩子都順順當當,不過大家只會秀出光鮮的一面。和歲月交手多次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還是把茍且不堪藏起來好些,說出來沒人關(guān)心,自己老揣著也堵得慌,還不如“裝”得很篤定、很灑脫。
只不過這種“裝”是有益的—“裝”著“裝”著,別人信了,自己也信了,世界變得和顏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