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立
盡管比特幣自2009年1月誕生以來就一直不斷引發(fā)種種爭議,各種風險提示也一直不斷,但市場對比特幣的狂熱炒作從來沒有停止過,比特幣單價甚至一度逼近七萬美元。更有甚者,薩爾瓦多政府直接將其列為法定貨幣,當然其國內經濟也因此而更加動蕩。對此,中國人民銀行等監(jiān)管部門多次發(fā)出風險提示。2021年5月,中國互聯(lián)網金融協(xié)會、中國銀行業(yè)協(xié)會和中國支付清算協(xié)會聯(lián)合發(fā)布公告,要求會員機構不得開展虛擬貨幣交易兌換及其他相關金融業(yè)務。當月,國務院金融穩(wěn)定發(fā)展委員會也明確要求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2021年7月,央行在下半年工作會議上明確強調要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交易炒作保持高壓態(tài)勢,并陸續(xù)約談相關金融機構要求及時切斷交易資金支付鏈。但由于西方國家對比特幣的態(tài)度并不明朗,相關市場炒作愈演愈烈,致使國內投機者紛紛將虛擬貨幣礦機和交易等向國外進行轉移。
比特幣是貨幣嗎?
一般認為,比特幣一種P2P形式,依據(jù)中本聰特定算法計算產生的一種虛擬加密數(shù)字貨幣,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tǒng),其具有去中心化、儲量有限、不可復制、便攜和可接受性較強的特點。比特幣的支持者們據(jù)此將之稱為“必將取代傳統(tǒng)主流法定貨幣的未來貨幣”。但與此同時,也有很多金融權威人士乃至主要大國政府則將比特幣視為“投機資產”,或將其認定為“既不是貨幣也不是有價值的非貨幣資產”,認為其一文不值,對社會有害無益,應該嚴格禁止并對其進行打擊。早在2013年12月5日,我國中央銀行等五部委就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指出“雖然比特幣被稱為‘貨幣,但由于其不是由貨幣當局發(fā)行,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認定其為“特定的虛擬商品”?!锻ㄖ返陌l(fā)布一度使國內關于比特幣的交易和炒作受到遏制。
《通知》是針對比特幣相關活動履行行政管理職能的表現(xiàn),是一種抽象行政行為?!锻ㄖ肥且粋€針對比特幣活動的規(guī)范性文件,屬于部門規(guī)章的范疇,其法律效力弱于有關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其規(guī)定必須與后者保持一致,一旦產生規(guī)則上的沖突,則必須以后者的規(guī)定為準?!吨袊嗣胥y行法》并沒有關于何謂貨幣以及如何界定相關客體是否貨幣的法律規(guī)定,而只是規(guī)定了中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印制、發(fā)售代幣票券以代替人民幣在市場上流通”。我們可以據(jù)此認定,比特幣不是法定貨幣。
比特幣是貨幣嗎?關于貨幣的概念和特征,我們通常會援引馬克思的權威論述:“貨幣是一般商品等價物”,其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儲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職能,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所具有的基本職能。僅就價值尺度而言,由于一直處在爆炒之中,比特幣單位價值迄今為止并不穩(wěn)定,因而無法作為一般商品的價值尺度。從薩爾瓦多的實踐來看,雖然其以比特幣為法定貨幣,但是由于國際商品普遍以美元計價,而比特幣兌美元的價格波動劇烈,從而使得該國商品市場價格每天都隨之動蕩不已,不僅沒有起到穩(wěn)定該國物價和市場秩序的作用,而且適得其反。這說明比特幣目前尚不具備商品價值尺度的職能。比特幣能否作為支付手段?只要比特幣具有財產屬性價值,或者交易者之間相互認可,比特幣就可以作為支付手段。這屬于私法上的共同認同和自我責任范疇,并不為法律所禁止。但是,由于比特幣屬于非法定貨幣,又不具備一般價值尺度的職能,因而只能作為個案意義上的支付手段而存在,并不能作為貨幣意義上的支付手段而存在。同時,比特幣并非物權意義上的存在,因而也很難將以比特幣作為支付手段的交易歸結為以物易物。
比特幣是非貨幣資產嗎?
非貨幣資產一般可以分為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有形資產為實體物,根據(jù)物權法的規(guī)定,物權可以分為動產和不動產。由于比特幣不是有形的物,因而其并非物權法意義上的財產,從而也就無法對其作動產或不動產的分類。央行等五部委在《通知》中明確指出“比特幣是特定的虛擬商品”。但是《通知》作為規(guī)范性文件可以歸入部門規(guī)章的范疇,卻并不能等同于部門規(guī)章。關于財產屬性的認定,屬于民法之物權法或債權法調整的范疇,五部委對“比特幣是特定虛擬商品”之認定,并不具備法律效力或者立法上的效力。
比特幣是否為法律意義上的無形資產。從我國法律實踐來看,無形資產是指具有財產價值的非實物資產,通常是指專利權、專有技術、土地使用權、生產許可證、特許經營權、租賃權、礦產資源勘探權和采礦權、商標權、版權、特定的客戶關系和商業(yè)信譽等。無形資產雖然沒有實物形態(tài),但是其商業(yè)價值是可以預期、辨別并予以確認的,而且,此種商業(yè)價值是基于其具有某種使用價值而轉換來的。而從比特幣的產生來看,要獲得比特幣,需要投入資本用以購置和維護具有相當計算能力的專用機器設備(即所謂“礦機”)、消耗不菲的電力并支付電力成本和相應的時間成本,該過程凝結了抽象勞動力。但是,有勞動力和資源的付出并不意味著一定具有價值。比特幣在耗費了相當人力、物力和財力以及時間之后,得到的是可以在特定條件下使用的一串加密數(shù)字。從目前的法律實踐來看,比特幣并不能歸于一般意義上的無形資產范疇。換言之,比特幣就是為了貨幣目的而設計并生產的,在不能成為貨幣的情況下,自然失去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比特幣雖然不能歸入一般意義上的無形資產范疇,但是否具有財產屬性并不取決于比特幣本身,而是取決于人。與電子郵件地址、微信號和網店名稱一樣,比特幣并不當然具有財產屬性。但是可能由于當事人的使用而具有一定的財產價值。無論是否貨幣或非貨幣資產,都不妨礙特定人群在具體交易中約定使用比特幣。如果基于共同的認知,特定社會群體內部共同認定比特幣具有一定的貨幣或商品屬性,并確定其具體價格,然后用于內部交易,這并不違法。這種情況屬于私法上的共同認知和自我責任范疇,即當事人之間在履行告知義務、無虛構事實、無隱瞞信息、無欺騙等行為的前提下,基于共同認知,經協(xié)商一致,而從事某種行為或進行特定交易,則可以確定此種行為合法有效。這種情況下,比特幣自然就具有了一定的財產屬性。但是,此種財產屬性因約定而產生,屬于合同債權范疇,并非因比特幣本身而產生。換句話說,比特幣是虛擬的數(shù)字,并不必然是商品,但在特定條件下可以成為虛擬商品。
比特幣會成為一般意義上的貨幣嗎?
比特幣不能成為價值尺度,是因為其數(shù)量太少。于是有人會認為,未來比特幣數(shù)量達到一定數(shù)值后,其價格應該就會穩(wěn)定下來,就可以具有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層面來分析。
關于比特幣能否成為世界通用貨幣。貨幣自產生發(fā)展到今天,一直是與市場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規(guī)模相適應的。雖然國際社會公認黃金是天然的貨幣,但是黃金并非最好的貨幣,其保有量十分有限,限制商品市場的發(fā)展。以目前世界經濟總量來看,比特幣的設計產能是遠遠無法與之相匹配的,如果硬要用比特幣取代其他貨幣,必然會引發(fā)嚴重的通縮。若想在一定時間內與現(xiàn)實龐大的信用需求相匹配,根本是不可能的。也正是由于目前比特幣存量很少,才有可能被市場爆炒到天價。無論是哪種貨幣形式,其發(fā)行者或者市場管理當局都有義務確保貨幣持有者能夠用該貨幣購買到一般商品,這要求貨幣發(fā)行者或者管理當局具有相應的資產信用。比特幣在設計上是存在數(shù)量限制的,也是由于這個原因,一些人認為比特幣可以避免傳統(tǒng)紙幣被濫發(fā)的弊端。市場上另一些群體則認為,比特幣并不能滿足未來實際需求,并開發(fā)出了類似于比特幣的其他各種虛擬貨幣。這些虛擬貨幣也是有總量限制的。
比特幣能否取代主權貨幣成為法定貨幣。有一個悖論是無法回避的:如果比特幣未來價格會大幅下降,那么其將不具有投資價值;如果其未來價格會進一步上漲,無論哪個國家的政府或金融機構,都不可能甚至無力向持有者去購買比特幣并進而作為法定貨幣來流通。同時,比特幣應用區(qū)塊鏈技術,其生產、持有和使用等很難被各國政府有效獲悉和監(jiān)控。一旦允許比特幣成為法定貨幣,必然會使得偷漏稅、洗錢和轉移資產等行為嚴重失控,從而威脅到相關國家的財政稅收、金融穩(wěn)定乃至整個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比特幣能否成為類似票據(jù)一樣的貨幣,或者說能否成為私法主體普遍自愿采用的貨幣。商業(yè)機構發(fā)行的票據(jù)也具有貨幣的功能,但發(fā)行機構都有一定的資產為其所發(fā)行的票據(jù)提供信用擔保。比特幣只是一串加密數(shù)字,其持有者未必有相應的資產為其提供信用擔保,其信用需要交易主體之間具體約定。即便有特定人群自愿采用比特幣作為支付工具,比特幣未來也無法作為一般商品等價物而存在,不能成為一般意義上的貨幣或票據(jù)。比特幣除了可以基于合同債權而具有某種財產屬性外,很可能什么都不是。或許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摩根大通首席執(zhí)行官戴蒙才會認為比特幣一文不值,政府將出于反洗錢目的、銀行保密法和稅收目的等對比特幣進行監(jiān)管甚至打擊。
責任編輯:楊生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