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麗
(遼源市自然資源龍山服務中心 吉林 遼源 136200)
為了提升農業(yè)綜合生產效率,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應將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工作落實到位。但是,目前我國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評價工作依舊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工作人員專業(yè)素質低、工作方法落后等,因此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相關工作,提高其工作效率,實現(xiàn)土地資源合理利用。
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評價的基本流程包括縣級更新評價調查及省級核查和匯總等。
縣級更新評價調查的任務是調查年度土地變更情況,調查年度減少耕地及年度新增的土地等,針對新增耕地和質量等別發(fā)生突變的耕地,根據《農用地分等規(guī)程》調查和評定質量等別,形成年度耕地質量變化數據。
省級核查和匯總的任務是檢查縣級年度耕地質量變化數據,仔細檢查等別幅度范圍有無改變以及變化是否合理等,并做好數據匯總工作。
事實上,之所以更新評價成果,主要目的是保證年度耕地質量變化數據及時準確上圖入庫。
一般來說,在開展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工作時必須要嚴格遵循以下原則。
其一,與土地變更調查有效銜接。各項數據必須與相應年度土地變更調查數據保持一致,比如新增耕地面積、耕地總面積以及耕地地類面積等。
其二,完成補充調查。根據新增耕地、耕地質量建設項目等情況進行深入調查,如果耕地投入水平及利用情況有明顯改變,必須再次對分等因素分值以及土地利用系數等進行測算,使評價結果可以將實際情況充分地反映出來。
其三,認真考慮耕地條件是否具有穩(wěn)定性。應根據不同項目的特征,比如農村土地整治以及農業(yè)綜合開發(fā)等。要想開展耕地質量等別評定工作,必須要具備兩個耕地條件,一是長期耕地,二是肥力保持在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
基于原有縣級耕地質量等別數據庫,縣級分等單元增加多個屬性字段,比如年度變更情況、變更原因等。年度變更情況填寫內容包括3 種類型,分別是新增、減少和質量突變,每種變更必須要運用合適的評價方式[1]。
針對由于生態(tài)退耕及建設占用等多種原因而減少的耕地,應結合年度土地變更調查結果,從變更數據增量包中將年度減少的耕地數據準確提取出來,采用圖形疊加的手段,在縣級耕地質量等別數據庫中明確減少的耕地等別和位置,實施直接核減。
針對由于開展農村土地整治項目而新增的年度新增耕地,必須結合年度土地變更調查結果,從變更數據增量包中將新增的耕地數據提取出來,形成對應的耕地質量評價單元,統(tǒng)一將與圖斑有關的屬性信息都提取出來。結合農村土地整治監(jiān)測監(jiān)管系統(tǒng),獲得上年度全部驗收補充耕地項目的有關信息,包括位置、范圍等,將其和年度新增耕地疊加,明確新增的類型。由于農業(yè)結構改變及農民自主開發(fā)等多種原因新增的年度新增耕地,在進行年度變更時必須結合《農用地分等規(guī)程》實施質量等別評價。
針對年度質量等別出現(xiàn)突變的耕地以及農村土地整治等原因造成的等別變化,在項目結束時要做好評定質量等級工作。針對由于農田水利建設及農業(yè)綜合開發(fā)等產生的等別變化,必須根據年度更新工作在年度變更中高效完成質量等別評價。
在年度新增的耕地和年度質量等別發(fā)生突變的耕地中涉及的明確質量等別,并非單純明確此評價單元是何等級,而是應該結合每個屬性信息的明確或者改變對質量等別進行評定。首先,需要結合評價單元所屬的指定作物及指標區(qū)等,明確必須要調查的每個分等因素,利用外業(yè)調查及資料收集等方法,結合從指定作物到分等因素再到質量分的關系表,準確描述和打分各項分等因素的分值。其次,結合分等因素的分值以及權重,認真計算每個指定作物的自然質量分。最后,結合各個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數以及產量比系數等,精確計算自然質量等別及利用等。
其一,土地變更調查數據庫。收集變更評價年度的土地利用數據,比如在開展本年度更新評價工作時,必須及時總結和分析上個年度土地利用數據。
其二,土地整治項目資料。主要包括年度驗收的各級各類土地整治項目等,通常各級各類土地整治項目是指普通土地整治項目及示范建設項目等。
其三,其他項目資料。主要包括農業(yè)綜合開發(fā)及農田水利建設等。水利部門、農業(yè)部門等負責收集和整理項目所有設計、驗收資料,比如中低產田改造及農業(yè)綜合開發(fā)等。
在制作年度更新評價工作底圖時,必須要選擇合適的制作方法,當前普遍采用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
其一,疊加法。適合在相鄰以及超過1 年的年度更新評價工作中應用。
其二,增量數據包提取法。適合在相鄰年度間的更新評價工作中應用。
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如耕地質量等別調查評定工作的前提條件及技術水平等,正確選用方法,制作出完整、全面的年度更新評價工作底圖。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制作方法有不同的優(yōu)缺點,如果選擇不適合的方法,會導致工作底圖無法在規(guī)定時間內按照有關標準完成。
其一,必須要充分掌握兩個方面的信息,一是掌握減少耕地圖斑等別信息,二是掌握質量建設耕地等別信息。利用圖形的形式來疊加不同類型信息,主要包括年度更新評價工作底圖等,爭取盡快準確規(guī)范讀取減少耕地圖斑及質量建設耕地以往的等別信息[2]。
其二,掌握新增耕地與質量建設耕地的等別信息。有些工作沒有進行評價,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來了解相關屬性信息,常見的有外業(yè)補充調查及項目資料,根據耕地質量等別補充完善工作明確的技術參數、方法及《農用地質量分等規(guī)程》,做好耕地質量等別鑒定工作。
建設數據庫后,結合有關技術標準以及評價方式,從不同的方面做好數據庫自查工作,比如數據完成性及準確性等[3]。對年度以內的耕地面積及質量等別進行科學分析和全方位總結,制定出內容詳細的縣級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評價分析報告。
其一,對于土壤質地以及土壤酸堿度等屬性,可以通過3 種途徑獲取,第一種是耕地分等因素分值圖,第二種是土壤部門的監(jiān)測點資料,第三種是補充外業(yè)調查。
其二,對于新增耕地以及質量建設耕地的土層厚度等屬性,可以利用多種途徑了解,最普遍的途徑是查閱竣工驗收圖。
因為耕地質量更新年度更新評價工作內容繁雜,系統(tǒng)中有許多有關業(yè)務的銜接,比如土地調查、農村土地整治以及耕地占補平衡等,系統(tǒng)外需要與很多部門協(xié)調,比如農業(yè)部門、水利部門以及財政部門等[4]。因此,政府應組建專業(yè)的工作領導小組,主要負責完成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評價工作;組建一支高素質的專家團隊,聘請相關方面的專家和學者參與,比如土地評價、土地調查及土地利用等[5]。
一般來說,需要對實施方案及技術標準等進行嚴格審查,倘若在實施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確存在一些技術難題,必須及時針對該問題作出深入分析和探究,科學制定解決方案。
其一,實施有關技術研究,全面發(fā)揮農用地質量和監(jiān)管平臺的重要作用,探究生產潛力指數及耕作制度等;加強技術團隊的專業(yè)培訓教育,加大對硬件設施的投入力度,比如技術裝備等[6]。
其二,應做好與有關工作之間的有效銜接,確保等別評價體系相對獨立[7-8],依托等別成果調整系數,將某地區(qū)的耕地健康以及耕地等別狀況準確地反映出來。
組建一支穩(wěn)定的技術團隊,必須要固定現(xiàn)有技術人員與團隊;重點加強對剛參與該項工作的技術人員的專業(yè)培訓與技術指導,組建優(yōu)秀的專業(yè)技術團隊,以確保將來各項工作正常進行[9]。
相關部門必須認真落實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評價工作,這直接關乎我國土地資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在各項工作中應合理運用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成果,進而提升耕地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