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麥克走進教室時,老師正在跟一位家長說話,麥克眼睛發(fā)光,他有東西急于跟老師分享。老師太忙了,沒有注意到這些。麥克走進去,忙著脫掉自己的外套。其他孩子同麥克一樣,要么徑直從老師身邊走過,要么在老師身邊停下,但沒有得到回應,于是不再嘗試得到注意。
這是《教育的情調(diào)》一書中記錄的一個案例。這種情況,在我們的身邊時有發(fā)生,因為某種原因,在某一刻,我們可能忽視了某個孩子,但在當時我們卻沒感覺出來。今天讀到這樣的描述,心中產(chǎn)生一種這樣的感覺:孩子和老師沒有交流,雖說是有家長在場的原因,但一個孩子滿懷希望地在老師身邊停下,想跟老師分享他的快樂與幸福,卻沒得到回應,這對他來說,確實是一種不好的體驗。
我們每天都跟孩子們在一起,看著他們在學校里游戲、學習,他們的種種表現(xiàn),都在我們的眼里。然而,“看見”孩子就是“看到”孩子了嗎?看見孩子,是表面上的“看”,是浮光掠影地看,這是用眼睛余光就可以做到的;而“看到”,不僅要“看見”,還要能夠抵達孩子內(nèi)心深處。
我們可能看見孩子在課堂上的沉默不語,看見孩子在老師身邊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我們接下來的行為會告訴孩子,我們是僅僅“看見”了孩子還是“看到”了孩子。
我們看見孩子的欲言又止,就給他鼓勵,請他嘗試;我們看見孩子在我們身邊,與他聊聊天,陪伴他幾分鐘……這些,是我們看見孩子后應該有的反應,與孩子互動,便是“看見”之后的“看到”。
馬克斯·范梅南說:“被‘看到’不僅僅是被認出來,對于一個孩子而言,那意味著被老師‘看到’的感覺,意味著被承認是一個存在著的人、一個獨立的人和一個成長的人。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看到’都有這樣的意義。常常被老師用教育學的眼光‘看到’的孩子是幸福的。”這段話一直吸引著我。
什么是教育學的眼光?教育學的眼光應該是看得見孩子成長的眼光。真正看到孩子,要看到孩子的成長,哪怕是一點點進步;看到孩子的錯誤,哪怕一次又一次,也要理解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然后,給予回應,或鼓勵,或點醒,或擁抱,或僅僅是一兩句話、一個眼神,傳遞給孩子這樣的信息——我知道你在成長。這樣,我們給孩子在學校的每個日子都賦予了一種色彩、一些意義。
文章開頭中的麥克在另一所幼兒園遇到的情形截然不同——老師站在門口,跟每一個孩子握手,點頭致意。當注意到麥克想要拿一本書看時,老師立刻表示出很大的興趣。麥克眼里充滿了快樂和希望。放學時,老師跟每一個孩子握手,并給每個孩子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
這樣的問候和道別的意義遠遠超出了禮節(jié)本身,它的價值在于定下了人與人之間關系與位置的基調(diào)。關系,對于孩子而言非常重要,它甚至成為孩子喜歡或者討厭學校、老師的重要理由??吹胶⒆樱c孩子建立關系,應該成為每位老師的必修課。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qū)濱蘭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