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閩燭
綠色針織衫 Bottega Veneta黑色長褲 Z Zeng
褐色西裝上衣和橘色搖粒絨衛(wèi)衣 均為Z Zeng
灰色格紋西服套裝和灰色條紋襯衫均為Emporio Armani黑色皮鞋 Z Zeng
棕色西裝上衣、灰色圓領(lǐng)針織衫和黑色西褲 均為Z Zeng
2018年飛天獎的頒獎典禮上,張桐結(jié)識了張永新,說自己很喜歡他的作品,如果有機會很想合作。幾個月過去,北廣傳媒的人找到張桐,問他有一部戲?qū)а菔菑堄佬?,要不要試試看。張桐回說:“演誰?”對方答:“李大釗。”
聽到這個答案,張桐第一反應是有些畏懼。但是考慮到制作團隊的實力,以及作為一個演員的創(chuàng)作欲望,他還是決定試一試。
這是張桐表演生涯里“最難拿”、最“吃不準”的一個角色:他有歷史原型,沒有那么大創(chuàng)作空間,不能荒腔走板;而李大釗也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他曾在中國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開啟了新的歷史階段。
張桐一開始找不到確定的創(chuàng)作方向,但他意識到李大釗是中國傳統(tǒng)士文化的代表。張桐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做了大量準備,他發(fā)現(xiàn)李大釗身為北大教授,是絕對的精英,但他仗義疏財,一點也沒有架子。無論是從思德層面,還是立下了救國的大志向,張桐覺得他扮演的這個角色是“大智大德”的,但在影視作品中又很少出現(xiàn)。
張桐是天津人,一直在父母身邊長大,按部就班地上學、高考,讀了天津最好的大學。一次在大學偶然聽了場關(guān)于人生的講座,身體里某種早已存在的叛逆精神便被調(diào)動出來了,他清楚地意識到:“如果不做改變,我可能這輩子也出不了天津。從南開大學畢業(yè),在天津找個工作,朝九晚五,結(jié)婚生子,過完余生?!?/p>
張桐也沒覺得按部就班有什么不好,但19歲的他還是想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別的活法。但現(xiàn)在的張桐意識到其實這不過是一種青春的躁動,這是“因為無知造成的躁動”。張桐又寬慰自己,“人不輕狂枉少年”,這種躁動給了張桐勇氣,產(chǎn)生了需求空間。于是張桐從南開大學休學,選擇遠赴法國學習表演。
在法國學到的一些東西,張桐現(xiàn)在覺得是西方的,研究的還是西方人,“在表演這件事上需要一事一議”。因為和西方人相比,東方人是含蓄的,在東方人行為的背后,蘊含著東方美學和專屬于東方人的哲學,這點西方人是不一定明白的。
綠色大衣、灰色圓領(lǐng)針織衫、黑色長褲和皮鞋 均為Z Zeng
隨著演繹實踐的豐富,張桐越來越覺得自己不知道“表演為何物”了。現(xiàn)在的階段,張桐自己對于表演這件事,好像明白了一點點,又好像不大明白。張桐覺得這是好事,對于他來說,“某種層面正在打開”。
張桐從法國回來后,在北京趴活、跑組,有機會就去組里當群眾演員。他沒覺得有多苦,甚至很感謝那段日子?;仡^看,張桐覺得那些日子給了他幻想,而不是理想,他不確定當時認定的東西是不是真的能實現(xiàn)。那段日子,張桐為所欲為地幻想,甚至感覺不到生活的艱難。
在《覺醒年代》之前,張桐一直在悶頭創(chuàng)作,成績斐然,卻沒有獲得應有的關(guān)注。但是他也沒覺得自己被現(xiàn)實碾壓了,遭到碾壓的只有他的欲望和執(zhí)念。張桐感謝那些冰冷的現(xiàn)實,現(xiàn)實沒有滿足他對這個職業(yè)的想象,反倒讓他看清了自己身上“不好的東西”。而剛進圈子那會兒,張桐沒意識到演員這個職業(yè)的意義是什么,他單純覺得這份職業(yè)可以賺錢,可以帶來名氣,可以讓自己過上好日子。
張桐等到了《覺醒年代》,但他似乎一直在拒絕所有的褒揚,說自己就是個載體,是綁在螃蟹腿上的草繩:“我演的是大釗先生,所有的矚目也應該歸還于他,張桐永遠是張桐?!钡共皇钦f張桐刻意在故作姿態(tài),他反而顯得很清醒:大家關(guān)注的是螃蟹,而自己只是以大釗先生的名義出現(xiàn)在觀眾面前的。
張桐要把觀眾對自己的喜歡,和對李大釗的敬仰區(qū)分開,他不過是頂著李大釗先生的名號獲得了觀眾的喜歡。在《覺醒年代》拍攝徹底結(jié)束后,他想把所有的榮光在心里都還給李大釗,他不敢將其據(jù)為私有,“我還是我。但借由這個角色,觀眾認識了一個叫張桐的演員,我已經(jīng)非常感恩了。”張桐說。
張桐不太指望自己的作品能博得所有人的喜愛。作為演員,他更看重作品本身,一切都得從“心”出發(fā)。如果沒有“心”,一切內(nèi)容都無從談及。張桐用了更哲學的方式來解釋自己的觀點,他覺得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有一顆心,“心為載體,心為內(nèi)涵,心為內(nèi)容”。
張桐恪守著自己的道德律,做選擇的標準是自己的內(nèi)心?!白约旱牧夹牟荒軄G,我怕自己做噩夢?!?/p>
我很清楚自己只不過是個演員,我得到大家的喜歡是因為這個角色本身,所有的榮光應該歸于李大釗先生,而不是我。我不過是一個載體,恰好因為扮演了這個角色,而得到了大家的喜歡。當然我很感恩,因為這部劇讓更多的觀眾知道了我這個演員,我也很珍視,但是我必須保持清醒。
在過去的幾年里,常常決定一部戲角色歸屬的不是演員本身,而是他們背后攜帶的流量,片方看的就是粉絲數(shù)、超話活躍度。我所知道的一些前輩們,一輩子在劇團里,藝德和能力無可挑剔,但他們完全不懂流量和新媒體,慢慢就不出來拍戲了。這是一個巨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