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富
在交易中,哪些因素是由交易者自己決定的?下面這些都是:
★選擇什么個股作為交易標的;
★什么價位和時間介入;
★買入倉位比例配置;
★持股中途的加減倉;
★賣出時機(包含止盈和止損);
★單次交易最大虧損幅度。
以上這些都是在交易中投資者可以自己決定的。能不能盈利?能賺多少?這兩個是不由交易者自己決定的。
那么,單次交易最大虧損幅度,這個投資者能自己給自己的確定性因素,對交易有什么影響?筆者認為,有以下四個影響:
第一,它影響當次風險控制或者說止損價設置;
第二,它影響“單次平均虧損幅度”的高低;
第三,它影響到整體交易的結果以及盈虧的幅度大小;
第四,它間接影響到“單次平均盈利幅度”的高低。
上面所說的前三點不難理解,它對第四點的影響則邏輯上的關系復雜一些。下面來詳細講講這一點。
沒有止損計劃的交易是非常危險的,成功的交易第一步一定是控制風險。從100萬到200萬,需要翻倍,用時可能要1年或者2年,但是200萬回撤50%到100萬,時間可以僅一個月。努力了兩年的時間成果僅一個月時間就全部化為烏有,沒有止損計劃或有止損計劃但沒有嚴格執(zhí)行,就會出現(xiàn)這樣的悲劇。
止損操作中,幅度的設置多數(shù)時候是同樣或者相差不大的。如果你的交易方法已經系統(tǒng)化,交易的標的一般是同一類型的個股。如果你的交易方法沒有形成體系,而是打游擊一樣東放一槍西放一炮,那么每次交易的止損幅度設置往往要根據(jù)操作標的股性去進行設置,因為止損幅度的設置是要根據(jù)不同的操作風格(短線波段、中長線價值投資)和個股的活躍度(一般波動、非?;钴S、大幅波動)不同情況去設置。
交易出現(xiàn)虧損并非都是由選股失敗或者是操作失誤造成的。在實踐中,造成虧損的原因有多種。
譬如買了某只股票,買入后股價先上升了5%就掉頭下行了,結果,投資者在股價下跌到成本價以下2%就先止損了。這次止損并沒有跌破原來設置成本價以下-5%位置的止損線,這是正常的。目標沖高回落,投資者確定上漲動能不行了就可以止損,不必非等跌破止損價才去止損。這次交易出現(xiàn)了2%的虧損,但操作上并不算失誤。
另外一種情況是在原止損價之下止損。原因是低開或者盤中股價瞬間跌破止損價,無法再及時止損,不得不在止損價之下賣出,這種止損價之下止損行為導致這次虧損的幅度超過設置的最大虧損幅度,這種現(xiàn)象是難以避免的。不過,沒第一時間執(zhí)行止損操作,在跌破止損位很久后才去止損,這就是人為錯誤,是可以避免的。要分清非人為因素和人為因素。
雖然止損價之上止損(少虧)和在止損價之下的止損(多虧)同時客觀存在。由于前者少虧,后者多虧,多次交易綜合起來看,均值最終會回到原來設置的止損幅度左右。
總的來說,要進行一筆交易,投資者首先就是要確定自己能承擔的最大風險(即要設置止損幅度),而后則嚴格執(zhí)行。如果因為一兩次非人為因素造成了多虧或者少虧,不代表止損幅度的設置就不重要了,嚴格執(zhí)行多次后,會回歸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