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不可忽視的力量:當代海外華人譯者群體研究

        2021-12-16 21:00:57戴薇
        華文文學 2021年5期
        關鍵詞:海外華人走出去譯者

        戴薇

        摘?要:在中國文學外譯的歷史進程中,海外華人譯者曾做出了重要貢獻。而在中國文學“走出去”正如火如荼的當下,海外華人譯者亦發(fā)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至今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卻依然相當少見。此文將關注海外華人譯者這一群體,爬梳其翻譯成就,并分析該群體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外譯中的優(yōu)勢,以期引起更多學者重視。

        關鍵詞:海外華人;譯者;群體;“走出去”

        中圖分類號:I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77(2021)5-0100-05

        在開始討論之前,筆者覺得有必要對本文“海外華人”的概念進行厘清與界定。根據(jù)《世界華僑華人詞典》的定義,“華人”指的是:(1)對具有中國血統(tǒng)者的泛稱;(2)又稱外籍華人華族,英語為ethnic Chinese。①本文采取的是第一種義項。故而“海外華人”所指的是所有在海外居住并具有中國血統(tǒng)的人群。

        在中國文學外譯的歷史進程中,海外華人譯者曾經(jīng)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如張愛玲、林語堂、聶華苓、白先勇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國內(nèi)研究也多有探討。但是,隨著老一輩譯者的逐漸凋零,海外華人譯者群體似乎也日益邊緣,國內(nèi)研究者亦鮮有注意。在論及中國文學“走出去”的譯者模式時,國內(nèi)學者胡安江教授曾提出,“漢學家譯者無疑是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理想翻譯群體”②。2012年,他又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修正,指出由西方漢學家和中國本土譯者合作的中西合譯模式“不失為當前多元文化語境下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最佳譯者模式”③。應該說,胡教授的觀點在國內(nèi)相當具有代表性,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代海外華人譯者群體被忽視的現(xiàn)狀。

        不過,這一狀況隨著《三體》譯者劉宇昆(Ken Liu)的出現(xiàn)而得以改變。更多的研究者如陳楓&馬會娟④,汪世蓉⑤等開始將目光投向當代海外華人譯者。不過這些研究更多囿于對個案的關注,或是研究對象較為有限,未對海外華人譯者群體進行整體研究。

        以劉宇昆為契機,筆者對當今依然活躍的海外華人譯者做了大致梳理,發(fā)現(xiàn)這確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他們勤奮務實、筆耕不輟,為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海外華人譯者的翻譯成就

        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與文化資料中心(MCLC Resource Center)的官方網(wǎng)站上,讀者可以看到一份關于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英譯作品的詳細目錄。筆者通過搜索2010-2017年的英譯作品發(fā)現(xiàn),除了劉宇昆以外,還有諸多海外華人譯者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如美國的黃運特、林麗君、童明、葉春、鐘雨柔、陳陸鷹,澳大利亞的歐陽昱、陶乃侃,加拿大的孔書玉等。其中,劉宇昆、黃運特、林麗君、童明、歐陽昱等人持續(xù)高產(chǎn),貢獻了諸多優(yōu)秀譯作。以下將做簡要梳理。

        劉宇昆1976年出生于中國蘭州。11歲時隨父母移居美國,哈佛畢業(yè),是程序員、律師、科幻作家,也是譯者。2011年,出于為朋友幫忙的初衷,他開始了翻譯工作。⑥第一部英文譯作The Fish of Lijiang(《麗江的魚兒們》)便獲得2012年世界奇幻科幻翻譯獎。隨后,他便一發(fā)不可收拾,翻譯了更多中國科幻作品,如夏笳的《百鬼夜行街》(A Hundred Ghosts Parade Tonight),陳楸帆的《無盡的告別》(The Endless Farewell)等34篇中國短篇科幻小說。其中就包括劉慈欣的短篇小說,以及郝景芳后來奪得第74屆雨果獎的《北京折疊》(Folding Beijing)。當然,劉宇昆最為人稱道的是翻譯了劉慈欣《三體》三部曲的第一部(The Three-Body Problem)及第三部(Deaths End)。得益于他的翻譯,劉慈欣成功問鼎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成為轟動中國科幻界和翻譯界的一件大事。可以說,這一切都離不開劉宇昆的功勞。

        與劉宇昆相比,黃運特則資歷更深。他1969年出生于浙江溫州,1991年北大畢業(yè)并赴美留學,曾執(zhí)教哈佛大學,是詩人也是暢銷書作家,曾獲2010年美國國家圖書獎與普利策獎提名。作為譯者,他曾將美國詩歌譯入中文,翻譯出版了《龐德詩選:比薩詩章》,是第一個將龐德《詩章》譯入中文的譯者;與此同時,他也將中國古詩譯入英文,出版了Shi: A Radical Reading of Chinese Poetry(《閱讀中國古詩》)。近年來,他依然筆耕不輟。2016年,他翻譯了許地山的散文《落花生》及《我想》,收錄在他自己編撰的英文著作The Big Red Book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中國現(xiàn)代文學大紅書》)當中。2017年他又英譯出版了中國當代詩人俞心樵的雙語詩選The Last Lyric(《最后的抒情》),在詩歌翻譯事業(yè)上走得越來越遠。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海外華人譯者是林麗君女士(Sylvia Li-chun Lin)。林女士出生于臺灣,畢業(yè)于淡江大學,后移民美國,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博士學位。和其丈夫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相比,林女士可謂低調(diào)。眾所周知,葛浩文被公認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英譯的第一人。但鮮有人知,葛浩文的諸多譯作都是與林女士合作完成的。葛浩文在采訪中曾提到:“她幫我修訂錯誤或者提出建議。所以,就算是各自的翻譯任務,我們之間也是有合作的;如果是共同署名的翻譯任務,這種合作就是正式的了。兩人會有明確的分工,會坐在一起討論每一個問題?!雹邇H以二人共同署名的譯作而言,就有畢飛宇的《青衣》(The Moon Opera),《玉米》(Three sisters),《推拿》(Massage),劉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蓮》(I Did Not Kill My Husband),朱天文的《荒人手記》(Notes of a Desolate Man)等16部中國現(xiàn)當代小說。其中,《玉米》與《荒人手記》的英譯本分獲英仕曼亞洲文學獎與美國國家翻譯獎。除了與葛浩文合譯外,她還獨立翻譯了30多部短篇小說,如李昂的《牛肉面》(Beef Noodles)等作品,亦獲得好評。

        此外,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童明教授(Toming J. Liu)也是一名多產(chǎn)的譯者。童教授原名劉軍,1975年畢業(yè)于西安外國語大學,后負笈英國,曾任聯(lián)合國高級譯員,目前定居美國,是著名的海外華人學者、譯者。在英譯漢方面,他曾將福克納的長篇小說Light of August(《八月之光》)譯為中文。不過,他更為人知的成就是將木心的散文小說譯為英文,并于2011年結集成書。這部名為An Empty Room(《空房》)的作品集是英語世界第一部木心文集。甫一出版,便獲得了美國權威周刊Publishers Weekly(《出版人周刊》)等的肯定,認為其譯文“毫無瑕疵”(“flawless translation”)。⑧2013年,他所翻譯的木心短篇小說《SOS》又獲美國Pushcart文學獎提名。為木心作品走向世界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而遠在澳洲的歐陽昱也是一位譯著頗豐的海外華人譯者。歐陽昱1955年出生于湖北黃岡,曾任武漢大學英文系講師,后赴澳大利亞深造,從事中英雙語詩歌創(chuàng)作與翻譯,是澳洲著名的詩人、小說家、學者、譯者。在英譯中方面,歐陽昱共有24部譯著。而在中譯英方面,他亦多有貢獻,如與他人合譯的中篇小說合集Bitter Peaches and Plums(《苦桃李》)以及眾多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的英譯。迄今為止,他共出版了四部英譯詩歌合集,分別是In Your Face: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Translation(《砸你的臉:當代中國詩歌英譯集》),Selected Poems of Yi Sha(《伊沙短詩選》),Breaking New Sky: Contemporary Poetry From China(《打破新天:當代詩歌英譯集》)及Poems of Yi Sha, Shu Cai & Yang Xie(《伊沙、樹才、楊邪三人詩歌英譯集》)。除了第二本為合譯外,其他三本都為歐陽昱獨立完成。除了現(xiàn)當代詩歌英譯外,他還涉足古體詩的翻譯,出版了一部中國古詩英譯集Loving: the Best of Both Words(《愛:最好的兩種文字》),并譯介了魯迅的若干舊體詩。其實,在充當他人的“接生婆”之外,歐陽昱亦做了不少詩歌自譯的工作,將自己的中文詩作譯為英文,陸續(xù)發(fā)表在澳洲的詩歌刊物上,并收錄至自己的英文詩集中,可謂成果斐然。⑨

        當然,除了以上五位,其他海外華人譯者亦多有貢獻。例如來自河南洛陽,目前執(zhí)教于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葉春就于2015年英譯出版了海子詩歌英譯集Ripened Wheat《麥子熟了:海子詩選譯》。鐘雨柔,來自浙江杭州,清華大學畢業(yè),目前任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翻譯了阿城的散文《聽敵臺》(On Listening to Enemy Radio)。曾執(zhí)教南京大學現(xiàn)供職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的陳陸鷹女士翻譯了史鐵生散文集《病隙碎筆》(Fragments Written at the Hiatus of Illness)的部分章節(jié)。移居澳洲的陶乃侃曾在諸多期刊雜志上發(fā)表中國當代詩歌的譯介,選編合譯了《中國當代八詩人選》(Eight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s)。而由上海遷至加拿大的孔書玉亦與Colin Hawes合譯了4篇作家王芫的短篇小說。這些譯者雖不如前面五位譯作等身,但亦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走出去”添磚加瓦,不容忽視。

        二、當代海外華人譯者群體的譯介優(yōu)勢

        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外譯的進程中,海外華人譯者并非出版社的首選。以運作《三體》海外出版的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有限公司為例,其“首選是漢學家級別的譯者,其次是精通中文、以譯入語為母語的外籍人士,并盡量做到專業(yè)相關。成年后到歐美高校深造的‘海龜,或是國內(nèi)英語水平較高的人士,一般難以入選”⑩。由此可見,母語為漢語的海外華人譯者并不受出版社青睞。不過,即便如此,眾多海外華人譯者還是憑借自己的優(yōu)勢脫穎而出,交出了質量上乘的譯作。

        目前,在譯者能力研究方面,國內(nèi)通常采用的是西班牙巴塞羅那的PACTE模式。該模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即雙語能力,語言外能力(如雙文化知識,百科知識、專門領域知識等),翻譯知識次能力(主要指翻譯職業(yè)知識),工具次能力(主要是運用文獻、信息及技術的能力),及策略次能力(即規(guī)劃、執(zhí)行、評估翻譯項目的能力等)。11

        下面將結合該模式具體分析海外華人譯者的譯介優(yōu)勢。

        (一)扎實的雙語功底

        就英語水平而論,海外華人譯者大多在英語國家浸淫多年,英語表達早已如火純青。他們基本都有英美頂尖名校的教育背景,不少譯者甚至在名校擔任英文教授,英文水平無須質疑。此外,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如劉宇昆、黃運特、林麗君、童明、葉春、歐陽昱等人都曾出版過英文著作,既有文學作品也有學術專著,獲得了讀者的一致認可。在譯文語言方面,普通讀者與精英讀者都不吝贊美之詞。例如,在亞馬遜英文網(wǎng)站上,有約一半讀者提及劉宇昆的翻譯,稱其自然、流暢,看不出是翻譯作品。而《冰與火之歌》的作者喬治·馬丁也高度肯定了劉宇昆翻譯,認為“文字很干凈、緊湊,翻譯作品無往不是這樣,有的時候會比較滯澀。在這方面,劉宇昆做得很好,文筆很流暢”12。

        整體而言,這些海外華人譯者的英語水平或許稍遜英語為母語的外籍人士,但對于中文的理解和體悟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這一點在詩歌與古文翻譯上尤其如此。以童明翻譯木心的詩歌《魏瑪早春》為例。眾所周知,詩歌講究節(jié)奏,因此詩歌翻譯便涉及節(jié)奏的模仿,這就需要譯者對于英漢兩種語言的節(jié)奏十分敏感。整體而言,漢語以單音節(jié)為主,英語卻盛行多音節(jié),節(jié)奏模仿十分困難。不過,童先生卻成功化解,先以2,3,4字的意群劃分漢語的節(jié)奏,如:“春天/不是這樣/輕易來/很像個/雍容惆悵/威儀弗懈/的人”,然后以類似的節(jié)奏譯為英語,譯成“Spring/doesnt arrive/so easily./Spring/is like/a melancholy/yet dignified/man”,節(jié)奏基本類似。13如果語言造詣稍有欠缺,便很難譯得如此熨帖。

        (二)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

        這一點應屬語言外能力的范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外譯既然屬于文學翻譯,文學素養(yǎng)自然必不可少??v觀當前活躍的海外華人譯者,他們本身就是知名的詩人、小說家,或是文學研究者。例如,劉宇昆在成為《三體》的譯者之前,早已以短篇小說《折紙動物園》(The Paper Menagerie)斬獲了三項國際最頂尖的科幻文學大獎。而黃運特除了譯詩之外,更是一名詩人,出版了英文詩集Cribs。林麗君女士雖然并不專門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但也有小小說《性騷擾》(Sexual Harassment)收錄在新近出版的英文小小說集《喧吵的麻雀》(Loud Sparrows)當中。木心譯者童明教授除主攻文學研究外,也在《南方周末》上發(fā)表了頗為可觀的專欄文章和散文。除此之外,出版了Ripened Wheat(《麥子熟了:海子詩選譯》)的葉春自己也是一位詩人,有兩部英文詩集已經(jīng)發(fā)行。歐陽昱則更是一位精力旺盛的高產(chǎn)作家,迄今已出版10部英文詩集,4部英文長篇小說,以及若干短篇。其中長篇小說《東坡紀事》(The Eastern Slope Chronicle)尤為成功。

        得益于其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這些海外華人譯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文學作品,并以更具文學性的語言助原文“投胎轉世”,進入譯語的文學場域。

        (三)敏銳的文化感知

        翻譯從本質上而言就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一方面,譯者要盡力在“目的語譯文中保留源語的文化價值”14;另一方面,譯者又需要兼顧目的語讀者的文化傳統(tǒng),保證譯文能夠被目的語讀者所接受。這就需要譯者有敏銳的文化感知,以及豐富的雙語文化知識。相對而言,具有離散經(jīng)驗的海外華人譯者能更好地協(xié)調(diào)協(xié)調(diào)異化與可達性之間的關系,他們更能夠在協(xié)調(diào)文化關系和應對文化差異時,找到別出心裁的翻譯模式,以理智的文化調(diào)解確保文化價值的成功傳播。15

        以劉宇昆為例,在《三體》的翻譯中,他就敏銳地察覺到了一個非常細微的文化差異。原文在描寫紅衛(wèi)兵女孩中彈墜樓時,用了“艷麗的死亡之花、鮮紅燦爛的夢幻、小鳥眷戀著天空”16等唯美隱喻。然而,多年的美國文化洗禮以及西方寫作訓練使劉宇昆意識到這段敘述是西方讀者,尤其是女性主義者所難以接受的,因此果斷采取了省譯和改寫,以免造成“男權主義”的誤讀。17當然,除了歸化以外,對于“文化大革命”等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文化信息,劉宇昆也堅持己見,通過異化手段進行傳達。例如,《三體》原作中僅有5處注腳,而譯文則多達34處,以犧牲流暢性為代價盡力保留異質文化。

        (四)成熟的翻譯理念

        這些海外華人譯者大都有著成熟的翻譯理念。劉宇昆在解釋自己的翻譯策略時說道:“我自己的基本原則是:展示的信息正好滿足了讀者需要理解故事的含量,但同時,好奇的讀者可以自己上網(wǎng)探討更深的細節(jié)”18。相對而言,林麗君女士在翻譯時更偏向用地道的英文,使譯文流暢透明,降低譯文的“異國情調(diào)”,認為譚恩美將“堂姐”寫成“sugar sister”的做法像是“西方人領養(yǎng)了中國孤兒后給孩子穿上中式小棉襖”。19另一位譯者黃云特則深受龐德翻譯觀的影響,認為翻譯是詩歌的最高境界,是語言的詩性歸屬,是語言的死亡與再生,而詩歌則是翻譯的最佳實驗室?!拔曳g的詩歌,就是在這兩種語言之間來回穿梭,與其說是嚴格意義上的翻譯,還不如說是兩種語言放在一起,看看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像一個化學實驗。在翻譯實驗中尋找、再創(chuàng)詩意,這跟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名言‘詩是翻譯中丟失的東西剛好相反。”20而另一位海外華人譯者童明則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翻譯的四維空間,即“異、易、移、藝”,并以哪吒退還父母所給的血肉之軀,用荷花化身為形這一神話來比喻翻譯中的化境。他對木心的觀點深以為然,認為“翻譯是母性的”,這是“因為母性的特質是超常的耐心,是對孩子無私的奉獻”。21相較于以上幾位,歐陽昱的翻譯思想則更為全面系統(tǒng),通過《譯心雕蟲:一個澳華作家的翻譯筆記》22這部著作詳細闡明了自己的翻譯理念,就翻譯的本質、可譯性、對等、創(chuàng)譯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看法。

        按照PACTE模式,這一點應屬于翻譯知識次能力的范疇。長期翻譯實踐的積累促使其逐漸形成自己的翻譯觀,而成熟的翻譯觀又指導著其翻譯實踐,構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

        (五)便利的譯介渠道

        文學作品的譯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除了翻譯本身,還涉及到出版發(fā)行、海外營銷等流程,而海外華人譯者則占據(jù)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譯介提供了諸多便利。

        首先,不少譯者即是編輯甚或是出版者。例如,海子詩歌的譯者葉春是美國文學雜志The Missouri Review的編輯。歐陽昱所主持的《原鄉(xiāng)》雜志(Otherland Literary Journal)則是澳大利亞第一家由華人創(chuàng)辦的純文學雜志,其后創(chuàng)辦的原鄉(xiāng)出版社更是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英譯作品提供了平臺。歐陽昱的許多譯作都是由此面世。

        其次,海外華人譯者在英語國家有著更多的人脈,為英譯作品的推介做出了貢獻。如劉宇昆就利用自身在美國科幻圈的人脈,幫助《三體》英文版的發(fā)行商中國教圖得到了一些業(yè)內(nèi)專家的書評,對《三體》在美國的風靡功不可沒。23此外,得益于他的大力推薦,一些新生代中國科幻作家如陳楸帆、夏笳等得以進入美國科幻界的視野,經(jīng)由Clarkesworld等權威雜志陸續(xù)與美國讀者見面。

        三、結語

        由此可見,海外華人譯者的確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譯介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部分是其“雜糅”身份使然,部分則要歸功于其自身在文學與翻譯上的非凡造詣。

        得益于其不懈努力,當代海外華人譯者群體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海外譯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目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外譯依然任重而道遠,僅依靠有限的西方漢學家是不現(xiàn)實的,海外華人譯者群體亦應得到應有的重視。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海外華人譯者的群體在不斷壯大。據(jù)國內(nèi)學者引用的數(shù)據(jù),當前美國翻譯協(xié)會下屬的華語分會就有數(shù)百位從事漢譯英工作的海外華人。24如能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必當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走出去”大有裨益。限于篇幅問題,本文難以對所有海外華人譯者進行一一關注,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進一步探討。

        ① 周南京(編):《世界華僑華人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② 胡安江:《中國文學“走出去”之譯者模式及翻譯策略研究——以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為例》,《中國翻譯》2010年第6期。

        ③ 胡安江、胡晨飛:《再論中國文學“走出去”之譯者模式及翻譯策略——以寒山詩在英語世界的傳播為例》,《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年第4期。

        ④⑩23 陳楓、馬會娟:《〈三體〉風靡海外之路:譯介模式及原因》,《對外傳播》2016年第11期。

        ⑤ 汪世蓉:《身份博弈與文化協(xié)調(diào):論華人離散譯者的文化譯介》,《中國比較文學》2017年第2期。

        ⑥18 陳楸帆、王侃瑜:《劉宇昆:科幻界的“催心劉”》,載2018年1月2日《北京日報》。

        ⑦19 李文靜:《中國文學英譯的合作、協(xié)商與文化傳播——漢英翻譯家葛浩文與林麗君訪談錄》,《中國翻譯》2012年第1期。

        ⑧1321 童明:《“創(chuàng)作是父性的,翻譯是母性的”:木心〈魏瑪早春〉譯后》,《中國翻譯》2013年第1期。

        ⑨ 梁余晶:《歐陽昱英文創(chuàng)作述評》,《華文文學》2012年第2期。

        11 Pacte, G. First Results of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Experiment: Knowledge of Translation and Efficacy of theTranslation Process[A]. In J. Kearns(ed.),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Training: Issues, Methods and Debates[C]. London: Continuum, 2008. pp.106-107.

        12 Martin, G. Reading for Hugo. 2015-2-11. http://grrm.livejournal.com/426205.html.

        14 Rubel, P. G. & Rosman, A.(eds.)Translating Cultures. Perspectives on Translation and Anthropology[C]. Oxford & New York: Berg, 2003, p.6.

        15 孫藝風:《離散譯者的文化使命》,《中國翻譯》2006年第1期。

        16 劉慈欣:《三體:地球往事三部曲》,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版,第206頁。

        17 Liu, Cixin. The Three Body Problem. Trans. Ken Liu. New York: Tom Doherty Associates, 2014, p.350.

        20 張潔:《翻譯是詩歌的最高境界——黃云特訪談錄》,《外國文學研究》2014年第5期。

        22 歐陽昱:《譯心雕蟲:一個澳華作家的翻譯筆記》,臺灣秀威出版社2013年版。

        24 吳赟:《翻譯能力建構與中譯外人才培養(yǎng)》,《外語學刊》2015年第1期。

        (責任編輯:黃潔玲)

        猜你喜歡
        海外華人走出去譯者
        海外華人如何歡度“中國年”?
        華人時刊(2023年1期)2023-03-14 06:42:56
        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譯者的適應與選擇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當前廣府籍海外華人統(tǒng)戰(zhàn)工作研究
        海外華人尋偶眾生相
        華人時刊(2016年17期)2016-04-05 05:50:39
        元話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外語學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從翻譯的不確定性看譯者主體性
        外語學刊(2010年2期)2010-01-22 03:31:09
        海外華人掀起“保釣”怒潮
        軍事歷史(1997年2期)1997-08-21 02:29:00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二区麻豆| 亚洲av国产精品色午夜洪2| 97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专区| 国产女人成人精品视频|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系列| 婷婷开心五月综合基地| 精品人妻久久一日二个| 极品白嫩的小少妇| 真人男女做爰无遮挡免费视频| 99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18禁|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丰满人妻av| 亚洲精品国偷拍自产在线观看| 先锋影音av资源我色资源| 亚洲 美腿 欧美 偷拍| 日本a级黄片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直播| 精品人妻伦九区久久AAA片69|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香蕉| 亚洲天堂精品成人影院| 玩弄放荡人妻少妇系列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激情对白在线|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国产精品人在线视|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WWW拍拍拍| 青青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又黄又爽又色视频| 亚洲精品综合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视频入口| 国产一级一片内射视频在线| 天堂蜜桃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性色黄大片手机版|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 国产女主播在线免费看| 丰满熟妇乱又伦精品| 亚洲gv白嫩小受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av国产| 国语对白福利在线观看| 成 人 免费 黄 色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