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 杰, 鄒 勇, 史欣瑩, 紀 睿
(江蘇省泰州市中醫(yī)院, 1. 康復科, 2. 針灸科, 江蘇 泰州, 225300)
腦卒中是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中國成人致死、致殘的首位病因,其中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發(fā)病率約占腦卒中總數的70%, 且呈不斷上升趨勢[1-2]。腦梗死恢復期是指患者腦梗死發(fā)病后2周及半年內,此時是患者康復的重要窗口期,也是發(fā)揮中醫(yī)藥優(yōu)勢的重要階段[3]。本研究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采用傳統(tǒng)中醫(yī)原絡配穴與電針治療,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江蘇省泰州市中醫(yī)院康復科的腦梗死患者94例為研究對象,按照住院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7例。2組患者性別、偏癱部位、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颊呔稀吨袊毙匀毖阅X卒中診治指南2018》的診斷標準[4]: 患者突發(fā)起病,局部病灶神經功能缺損,單側感覺運動障礙; 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5分者; CT、MRI、血管造影(CT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學資料顯示責任病灶或癥狀持續(xù)24 h以上者。排除腦出血或其他實質性腦疾病患者。納入標準: ①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 ② 年齡小于80歲者; ③病15 d~6個月者; ④ 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神志清楚,無意識障礙及認知障礙; ⑤ 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 ① 合并嚴重心、肺、肝、腎等其他系統(tǒng)原發(fā)疾病或惡性腫瘤者; ② 有既往可造成神經或運動功能損傷病史(寄生蟲病、腦外傷、代謝性疾病等)者; ③ NIHSS評分<5分者; ④ 智力缺陷或精神障礙不能完成調查者。剔除和脫落標準: ① 依從性差,抗拒治療方案者; ② 意外失聯、死亡或受傷影響評定結果者; ③ 其他特殊情況導致治療中斷者。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基礎治療: ① 穩(wěn)定生命體征。依據《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4]對不同病情患者予以藥物控制血壓和血糖,調脂穩(wěn)定動脈硬化斑塊,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規(guī)處理; ② 常規(guī)康復治療。依據《中國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指南》[5]予以良肢位擺放,并告知體位轉移和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方法,坐立位平衡及步態(tài)功能訓練,漸進性肌力抗阻訓練,生物反饋,電刺激,作業(yè)療法等。
1.2.2 對照組: 在常規(guī)基礎治療基礎上依據中國“十三五”規(guī)劃教材《針灸學》[6]的相應原則選取穴位(百會、四神聰、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風市、足三里、三陰交、太沖); 常規(guī)消毒后選擇0.25 mm×40.00 mm的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在百會、四神聰穴位平刺進針0.5寸,其余穴位直刺進針1寸,以患者出現酸、麻、重、脹等得氣感為宜。上下肢各接電針(G9805-C型電針儀)2組,采用頻率4 Hz的連續(xù)波,留針30 min, 治療5次/周,周末不針刺, 28 d為1個療程。
1.2.3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上肢增加5個穴位,分別為手陽明經原穴合谷(已選)配手太陰經絡穴列缺; 手少陽經原穴陽池配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內關; 手太陽小腸經原穴腕骨配手少陰心經絡穴通里。3組穴位針刺得氣后分別接3組電針,下肢接1組,采用頻率4 Hz的連續(xù)波針刺,留針30 min, 每周治療5次,周末不針刺, 28 d為1個療程。
NIHSS主要用于評估患者中風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共15個項目,每個項目評分為0~4分,總分42分,分數越高表明神經功能缺損狀況越嚴重。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A)用于評估患者中風后肢體功能狀況,共50個項目,每個項目評分為0~2分,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明肢體運動功能越好。改良Bathel指數(MBI)主要用于評估患者中風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共10個項目,每個項目評分0~15分,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高。Brunnstrom功能分級根據患者中風后肌張力的變化和運動功能情況分為6個等級: 1級為無任何隨意運動,手、上下肢無任何運動; 2級為有聯合反應、可共同運動,僅有極少的隨意運動; 3級為隨意出現的共同運動,如手可抓握、不能伸展; 4級為可以分離運動,如手能捏、小范圍伸展; 5級為肌張力逐漸恢復,可看見分離精細運動,手指可同時伸展、但單獨伸展差。6級為運動能力接近正常,速度和準確性較正常差。Brunnstrom功能分級越高表明恢復情況越好。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完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 2組NIHSS、FMA、MBI評分以及Brunnstrom分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2組NIHSS評分均降低,且治療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治療后, 2組FMA評分、MBI評分和Brunnstrom分級均升高,且治療組FMA評分、MBI評分和Brunnstrom分級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見表2。
表2 2組NIHSS、FMA、MBI評分和Brunnstrom分級比較
腦梗死是由于大腦血管或顱外血管阻塞、狹窄引起的腦部血流中斷,導致局部腦組織神經細胞缺血、缺氧壞死,表現為相應部位的神經功能缺損[7]。腦細胞缺血后,興奮毒性、氧化應激、炎癥和細胞凋亡等復雜病理生理過程相互作用介導了卒中后腦損傷[8]。皮質脊髓束作為影響運動功能預后的主要結構,其受到微小損害也可導致較嚴重神經功能損傷[9], 從而出現偏癱等一系列嚴重癥狀。
針刺能夠增強軀干部位刺激信號的輸入,增強損傷腦組織的可塑性,激發(fā)代償功能,并引導大腦生理功能重組,對于缺血中風后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有積極作用[10]。電針能夠對再生神經進行誘導性靶刺激,促進神經元定向伸展、突觸重建,提高神經再生后的運動支配能力[11]。研究[12]表明,電針刺激可促進大鼠腦梗死后28 d內皮質脊髓束的新突起和軸突再生,還能激活低位腦干副交感神經前神經節(jié)神經元的最大來源——迷走神經背側運動核,發(fā)揮神經保護作用,對于腦梗死患者皮質脊髓束特別是內囊后肢及近初級運動皮層區(qū)域刺激較大,能夠起到重塑作用[13-14], 同時能夠減輕水腫和疼痛,增強腦血流量,但臨床效果與穴位、刺激強度和刺激間隔有關[15]。原絡穴大多在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下,因該位置運動多、靈活性強、感覺敏銳,在大腦皮層投影區(qū)大,皮層區(qū)神經元數量多[16], 且導電量數值與本經絡穴位的導電量的總平均值最為相近,臨床常將原絡穴選為經絡的測試穴位[17]。絡穴能調整全身絡脈虛實,統(tǒng)治表里兩經病,通絡止痛,治療中風后遺癥優(yōu)勢明顯[18], 手三陰經的絡穴如列缺、通里、內關在中風的治療中應用十分廣泛。劉燕觀[19]利用列缺、百會、關元等穴位聯合西醫(yī)治療中風后尿失禁療效顯著。賈瑞莉[20]發(fā)現,運用大幅度提插瀉法針刺廉泉穴,結合針刺通里及陽明經穴位治療腦梗死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難療效顯著,能夠顯著提高患者吞咽功能。任琦[21]發(fā)現,針刺內關可以抑制迷走神經活性,提高交感神經活性,對心臟總自主神經功能產生作用,顯著降低腦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心率變異性。
中醫(yī)學認為,腦梗死屬于“中風”范疇,基本病機為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上犯于腦?!端貑枴り庩杽e論》云: “三陰三陽發(fā)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比絷枤馐t筋脈調和,陽氣虛則不能運化精微,筋脈失于濡養(yǎng),發(fā)而為偏枯。對于中風的治法,《靈樞·刺節(jié)真邪篇》有云: “瀉其有余,補其不足,陰陽平復,用針若此,疾子解惑。”故當補虛瀉實,調和陰陽。原穴是臟腑原氣輸注、經過、留止于十二經脈四肢部的腧穴,絡穴則是十五絡脈從經脈分出的腧穴,可治療表里兩經病證。傳統(tǒng)取穴專于疏通手三陽經經脈氣血,活血通絡止痛,原絡配穴法體現了穴位的特異性,在調整臟腑氣血陰陽、補元通絡止痛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可發(fā)揮針灸“調氣”“調神”“移神住痛”的作用[16]。對中風而言,針對三陽虛衰的病機,取手三陽經的原穴,在刺激相關臟腑的同時,配合手三陰經絡穴,加強了表里經的溝通聯系,進一步激發(fā)了手三陽經的陽氣,也體現了中醫(yī)學“從陰引陽”的理念,達到“陽得陰助則生化無窮”的效果。
本研究顯示, 2組治療后NIHSS評分均降低,且治療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FMA評分、MBI評分和Brunnstrom分級均升高,且治療組FMA評分、MBI評分和Brunnstrom分級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說明電針刺激手三陽經原絡配穴發(fā)揮了良好的近治作用,強化了手功能,且發(fā)揮了全身調節(jié)作用,能夠有效改善神經功能及下肢運動功能、生活能力,從而體現了中醫(yī)治療的整體觀。綜上所述,電針刺激手三陽經原絡配穴療法能夠有效修復神經缺損,促進肢體運動功能恢復,強化手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