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28 日,農業(yè)農村部舉辦袁隆平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時任中央農辦副主任,農業(yè)農村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劉煥鑫在會見報告團成員時強調,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向袁隆平同志學習的重要指示精神,農業(yè)農村系統(tǒng)廣大黨員干部、農業(yè)科技工作者要進一步深入學習袁隆平同志的高貴品質和崇高風范,不斷傳承和弘揚三農領域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立足本職、恪盡職守,銳意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為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加快農業(yè)農村現(xiàn)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當日下午,報告廳里座無虛席,來自農業(yè)農村部在京單位主要負責人齊聚一堂,聆聽袁隆平生前的親友、同事、學生們,講述他們眼中的袁隆平,感受一個追夢長者的為農情懷。
“這幾個月來,我經(jīng)常處在恍惚之中,父親的音容笑貌,時常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懷念父親的日子里,我時常想到父親的兩封信?!被貞浧鸶赣H袁隆平,家中排行老三的袁定陽悲慟地說。
袁定陽兄弟三個,老大是五月一日出生,袁隆平給他取的乳名叫“五一”,后來,老二和老三就依次被稱為“五二”“五三”。對此,母親解釋:“簡單唄,好記,你父親不喜歡復雜,他是一個簡單的人?!笨缮贂r的記憶中,袁定陽總覺得父親是一個“并不簡單的人”。往往一年里,兄弟三人很長時間都很難見上父親一面。有時候袁隆平很晚才到家,第二天一大早又出發(fā)了,有時候三五個月也不回家一趟。
“爸爸在外面干什么,怎么老是不回家?”孩子們單純地問。母親笑著說:“你爸爸在外面種稻子呢,不種稻子,我們吃什么呀?”對此,孩子們總是單純而天真地以為,父親可能是個種糧大戶,在海南承包了很多田。
高中入學時,袁定陽收到了父親的第一封親筆信。說是一封信,其實只有半張紙,但字跡很工整。那一年,袁定陽從湖南懷化安江縣轉到長沙縣讀書,那是他記憶中與父親相聚最多的一年。在入學的前幾天,他意外地收到了袁隆平留在書桌上的信。
“五三,我因為工作忙,沒法照顧你,你要照顧好自己。要多帶些能填飽肚子的食物到學校。要抽時間鍛煉身體,將來不管干什么工作,沒有好身體都是不行的……”簡短的語言,卻飽含著一個父親對兒子沉甸甸的關愛?!翱吹礁赣H的信,心中暖暖的。遺憾的是,當時年輕,沒有把這封信保存好,今天已經(jīng)無法找到了。”袁定陽說。
袁定陽曾經(jīng)問父親:“是什么原因讓您如此癡迷雜交水稻研究?”對此,袁隆平回答:“58 年糧食緊缺,你們沒法想象啊,而我是見證者,我知道餓肚子的滋味不好受?。 备赣H的話讓袁定陽沉思良久。耳濡目染下,他暗下決心,要沿著父親的足跡,為老百姓都能吃飽飯、吃好飯出一份力!填報高考志愿時,他毅然選擇了農業(yè)大學的遺傳育種專業(yè)。
“從事育種這一行,就意味著吃苦,就不要想著升官發(fā)財,你做得到嗎?”袁隆平告誡兒子:“最聰明的人是農民,我年輕時就特別喜歡跟農民交朋友,一有時間,就往農民那里跑,請教他們怎樣才能提高稻谷的產量,把農民當成自己的老師。今后你也要多跟農民兄弟請教?!睂τ谶@一點,無論是學生時代還是步入社會參加工作后,袁定陽一直謹記在心。
“我說的第二封信,是父親寫給他母親,也就是給我奶奶的一封信。”據(jù)袁定陽回憶,因為奶奶去世,父親袁隆平因為工作原因沒有能趕回去見上一面,曾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自責痛苦,“有時一整天都不說一句話”。
“稻子熟了,媽媽,我來看您了。我總以為會有時間,會有時間的,等我閑一點,一定好好地陪陪您……”也許是因為母子連心、母子情深,一個寒冬的深夜,袁隆平給天堂里的母親寫下了這封信。
“今天,父親走了,帶著他的‘禾下乘涼夢’走了?!痹枅远ǖ卣f,“我們將繼承父親的遺志,學習父親的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家國情懷,畢生為中國水稻高產、更高產,貢獻力量!”
“5 月22 日,我們最害怕的事情,還是發(fā)生了,袁老師永遠離開了我們?!碧崞疬@一天,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趙炳然至今不能忘懷。
據(jù)趙炳然回憶,20 世紀60 年代初,袁隆平在雜交水稻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不育材料,但在近緣品種間,怎么也找不到匹配的“保持系”。于是他想去海南、云南、廣西等傳統(tǒng)稻作區(qū),尋找野生稻,創(chuàng)制新的不育材料。在第二個孩子出生的第三天,他就踏上了奔赴海南的路程,這一待就是大半年時間。臨行前,他把孩子緊緊地抱在懷里,親了又親。他深情地對妻子說:“我要去找我科研上的孩子了,你就支持我吧,諒解我吧?!?/p>
南繁初期,搞育種的住的都是黎族農民家的茅草房,床鋪自己搭、菜自己種、還要砍柴燒飯。作為助手的黎垣慶和袁隆平曾一起煮飯做菜,袁隆平負責炒菜,黎垣慶負責生火。有一次因為放進灶內的油棕桿沒有曬干,導致生火不旺冒出大量黑煙,把袁隆平嗆得直咳嗽。這事成為日后袁隆平常講的一個笑話:“黎老總不會生火,被黑煙熏得灰頭土臉?!?/p>
幾年后,工作條件逐年有所改善,三亞試驗基地建起了專家樓,袁隆平住二樓東頭兩間,里面一間一個床鋪、一張桌子;外間配有一個沙發(fā)、一張茶幾,就算是辦公室兼接待室。“本來市里賓館有較好的住宿條件,但離科研稻田比較遠,為了方便下田,他一直堅持住在基地,吃住都和我們在一起,直到今年3 月摔倒在田頭,我們給他送到海南301 醫(yī)院搶救,這是他最后一次到我們南繁基地?!壁w炳然說。
南繁有夢,撒向天涯都是愛。南繁期間,袁隆平生活簡樸,每天都是粗茶淡飯,穿的就是幾十塊錢的海南“島服”。最近這兩年,由于他年事已高,加之身體生病,上下樓不方便,基地本打算為他裝個電梯,但他堅決反對,不愿多花國家一分錢。全國各地的水稻專家們,來拜訪袁隆平的絡繹不絕,他也就是在基地的房間里熱情地接待大家:“我這里條件差一點,你們別介意,但我的田里有‘核武器’,你們去多看看?!?/p>
袁隆平常說:“電腦里長不出水稻?!痹谒簧目茖W實踐中,始終要求自己親自掌握詳實準確的第一手資料。他也要求其他科研人員必須下田。南繁季節(jié),搞育種的都要去海南,而搞栽培的就不一定都有積極性。“不懂品種特性,怎么能夠搞好栽培?”為了調動栽培專家們的積極性,他親自確定攻關田塊、試驗品種、攻關目標,進行高產攻關比武。每一季結束時,他都會自己拿出錢來,對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專家進行獎勵。
“袁老師一輩子懷揣夢想,總是想著如何讓人們遠離饑餓?!壁w炳然回憶說。
袁隆平常說:“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倍嗄陙?,袁隆平用他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把一個個剛剛走出校門的學生,當成一棵小苗用心培育。他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像他那樣熱愛種子。
“我第一次見到袁老師,是在湖南省農科院雜優(yōu)中心的辦公樓里?!睆氖碌谌s交水稻技術研究的李莉,是袁隆平的學生,也是其科研助手。
2006 年5 月2 日,馬上就要碩士畢業(yè)的李莉,正在到處投簡歷找工作,她到雜優(yōu)中心人事處詢問情況。在這里,她碰上了迎面走來的袁隆平。這是李莉第一次見到在書本上、在電視上才能看到袁院士。還沒等她回過神來,袁隆平親切地問:“你找誰?”“我找工作?!蓖蝗婚g站在大科學家的面前,李莉還是不免緊張?!澳堑轿肄k公室來吧。”袁隆平邊說邊把李莉帶到辦公室,招呼其坐下并讓秘書倒了杯水。
“Can you speak English ?”“A little!”袁隆平用嫻熟的英語提問,李莉一一作答。“誰知,這樣沒有任何準備的英語對話,竟讓我完成了神圣的入職面試!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幸運的人!”李莉說。
袁隆平英語水平非常高,他終生沒有停止過對英語的學習和運用。一本中英文詞典,他隨身帶了幾十年。國際會議上,袁隆平全程用英語交流。無論是學術交流,還是會議研討,他從來不依靠翻譯。因為他思維節(jié)奏比較跳躍,很多時候交替?zhèn)髯g,必須變成同聲傳譯,最后變成了他給自己當翻譯。
作為知名育種專家的袁隆平,留給學生的印象中除了嚴謹治學的一面,還有幽默風趣的一面。對此,作為學生的吳俊深有體會。
袁隆平73 歲那年,親友們無論如何再也不同意他騎摩托車下田了。于是,袁隆平得到了一本由交管部門特別頒發(fā)的小汽車“榮譽駕照”,這個“特別”,就是只能從院內開到試驗田。一次采訪中,袁隆平得意地對記者說自己“喜歡飆車”。一旁的吳俊忍不住想笑,心想“您那算什么飆車!”吳俊說:“但袁老師就是這樣,永遠的‘自信爆棚’,永遠的不服老!”
“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是袁隆平的兩個夢想之一。他對雜交水稻的國際培訓非常重視,每屆培訓班都會親自出席開班式或者結業(yè)式,親自給學員授課,即便是身體狀況不好的時候,他也要盡最大努力參加。他說:“外國學員不遠萬里來到我們這里,學習雜交水稻技術,我親自為他們授課,向他們頒發(fā)結業(yè)證書,是一種鼓勵,希望他們回國后,為宣傳和推廣雜交水稻作出努力?!?/p>
袁隆平常說:“100 次實驗,不可能100 次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夠了!”歷經(jīng)無數(shù)挑戰(zhàn),面對巨大壓力,一粒好種子一定是堅定自信,決不放棄?,F(xiàn)在,中國雜交水稻已在亞洲、非洲、美洲的數(shù)十個國家和地區(qū)推廣種植,年種植面積達800 萬公頃,為80 多個發(fā)展中國家,培訓超過1.4萬名雜交水稻專業(yè)技術人才,為解決世界饑餓和貧困,作出了中國貢獻。
“初次見面,你總會覺得他就是一個農民。平時的衣著也很簡單,沒有名牌,不是特別重要的場合,很少西裝革履,百十塊錢的卡西歐手表,他戴了幾十年?!焙蠌V播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王堯說。從20 世紀70 年代,湖南廣播電視臺建臺之初,袁隆平就是電視臺的重要采訪對象?!霸蠋煹男蜗蟪蔀闀r代的記憶,我們也在幾代記者的接力中,被這位大科學家無數(shù)次深深地感動?!?/p>
在王堯眼中,這個“農民科學家”不僅樸實,而且真實可愛。第一次采訪袁隆平,王堯曾程序化地提問:“您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袁隆平卻用大學時老師給他的評語回答:“我啊,就是愛好自由,特長是散漫!”一句話逗笑了記者們。袁隆平對此的解釋是,20 世紀50 年代,他在西南農學院讀書,課余時間愛好游泳,還喜歡拉小提琴,算是個十足的文藝青年??姑涝陂g,他還報名想當空軍飛行員……他的這些愛好和想法,給老師留下了散漫的印象。
在記者們眼中,袁隆平既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大科學家,也是一個熱情可愛的采訪對象。他喜歡打氣排球,而且水平相當高,即使80 歲以后也不參加老年組,他覺得和年輕人打球才有意思。別人問他“為什么身手這樣敏捷?”他笑著說:“只有跑得快,煩惱才跟不上你……”面對鏡頭,袁隆平時常冒出各種金句,總能很好地活躍氣氛,也給大家?guī)砗芏嗫鞓贰?/p>
2020 年11 月2 號,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晚稻的測產直播在湖南衡南縣舉行。此時,九十歲高齡的袁老師,已經(jīng)不能到測產現(xiàn)場了,但他執(zhí)意要在電視鏡頭前和記者們一起等待測產結果。記者問他:“您緊張嗎?”他說:“在嚴峻的形勢面前,要放輕松一點,不能太緊張,我舉個例子,百米賽跑,你要太緊張了,不是走表就是搶跑?!痹∑接锰赜械挠哪?,給團隊打氣,也給記者打氣。
最終,被測產的“叁優(yōu)一號”不負所望,平均畝產911.7 公斤,加上早稻產量,雙季畝產達到1530.5 公斤,一個新的世界紀錄誕生了!袁老師激動地鼓起掌來,邊鼓掌邊說:“這下好了!”
然而,就在這次測產的一個月后,袁隆平在海南出席雜交水稻的全國推廣會時,記者們含淚拍下了過去沒有出現(xiàn)過的畫面:工作人員用輪椅推著袁隆平進入會場。已經(jīng)行走不便的他,“希望第三代雜交水稻推廣的步伐快一些、再快一些”。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袁隆平也沒有忘記他的稻田。有一天,他突然給同事打電話,激動地說:“90%!”同事們一頭霧水,后來才反應過來:原來是袁老師已經(jīng)下田看過了,海水稻的結穗率達到了90%。幾天之后,袁老師摔倒在了去試驗田的路上。彌留之際,他還在念叨著水稻。守在他身邊的工作人員告訴他,那個新品種耐鹽濃度達到0.9%,提前兩年達標,袁老師聽后,用盡生命最后的一絲力氣點了點頭,閉上眼睛安詳離去……
袁隆平去世的那幾天,長沙城里一直下著小雨,肅穆又略顯悲戚。30 多萬群眾從全國各地來到長沙明陽山,有的父母帶著孩子,有的丈夫帶著妻子,還有的同學好友結伴,出租車司機免費接送乘客前往吊唁,外賣小哥冒雨代人前去獻花。大家把懷念變成鮮花,寫成卡片:“袁老師,一路走好”“袁爺爺,以后我們不浪費一粒糧食”……細雨中,記者們用鏡頭記錄著這一幕幕。
不同的講者,共同的追憶,報告會上那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撞擊著在場每個人的心靈,一次次掌聲為發(fā)自肺腑的講述而響起。袁隆平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把一個糧食安全、豐衣足食的祖國留給了我們,讓我們能夠安享盛世。
讓我們永遠銘記這樣一位在田野間逐夢,在求真中為農的長者——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