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多
因為《東京愛情故事2020》,女主角赤名莉香的“單身式戀愛”火了。
相比起舊版“東愛”,莉香不再毫無保留地付出,愛變得謹慎克制,而且隨時迎接生活里的其他可能?!耙娒鏁r可以膩歪,分開后不相往來。喜歡時能全心投入,分手后瀟灑說拜拜?!睈矍榈挠嗖?、震動只有甜蜜,沒有痛苦。
你還相信“為愛癡狂”嗎?祝英臺為愛殉情、羅密歐為愛自殺……這些關于苦戀、癡戀、狂戀的故事,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更像是一種非理性的病態(tài)表現(xiàn)。
一個半世紀以前,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自由與愛情》中寫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p>
一個半世紀以后,自由與愛情,這組曾經(jīng)互相沖突的概念,在單身式戀愛中合二為一。
法國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思在《愛,為什么痛》一書中提出了“承諾恐懼癥”,相比于捆綁式的戀愛關系,現(xiàn)代人常常害怕承諾,逃避規(guī)劃,這是因為現(xiàn)代人強調(diào)個體自由和主體意識。
如今我們對自我價值、快樂體驗的強調(diào),意味著“自我”不必再向另一半妥協(xié),以往令我們感動落淚的犧牲像是個“傻憨憨”。于是在抹除了約定、承諾、犧牲之后,戀愛關系變得松散流動。
單身式戀愛中,“個人自由”的另一面,是自我利益最大化和享樂主義至上。
“好的愛情是符合自我利益的愛情?!币镣蕖ひ茁逅挤治霈F(xiàn)代社會中,愛情何以趨于理性和計算。我們學會用經(jīng)濟模型去指導我們的戀愛關系,大腦中的評估機制時刻計算著“關系平衡”?!安粍澦恪钡年P系不值得繼續(xù),功利主義在戀愛關系里大張旗鼓,戀愛經(jīng)濟學備受追捧。
單身式戀愛,就是這種功利效用最大化的表現(xiàn)——在一起時,彼此依戀,向?qū)Ψ健拜斔宛B(yǎng)分”;分開時,互不打擾,各自安好。
另一方面, 大眾心理學也為這種戀愛觀念推波助瀾。心理學強調(diào)對自主性、自我人格的保護——好的愛情是兩個獨立人格之間的協(xié)商、溝通、配合。以至于每當負面情緒出現(xiàn),我們會下意識地認為,關系是不是病了?
對方是不是有什么人格缺陷?要不要結(jié)束這段關系?
說到底,單身式戀愛不過是年輕人戀愛降級的一個縮影。
生活重壓下,愛情茍延殘喘。
生活選擇增多、空間流動性變大、工作不穩(wěn)定性升高,生活全方位的不安定感都對“耗時耗力”的戀愛產(chǎn)生威脅。單身式戀愛即為這種不安全感的副產(chǎn)品。
單身式戀愛強調(diào)把戀愛和個人生活分得“門兒清”??墒牵斘覀兿胍趹賽壑斜苊馔纯?、最大化一段關系的效用,愛情還能保持完滿的體驗嗎?
在愛情中,只有全情投入、抹除絕對的“自我”,我們才有可能從另一半的視角體驗世界,從差異中感受生命。愛情所產(chǎn)生的“自愿的忘我和自我犧牲”,正是幫助我們認識、回歸自我的必經(jīng)之路。若我們深陷于“自我”,只追求關系中的“舒適”,拒絕共同承擔,也拒絕接受任何不利于自己的后果,世界成為一個“自我”的倒影,也就看不到自己之外的世界。
在愛情經(jīng)濟學、理性戀愛心理學、個人主義獨霸天下的今天,那句詩歌“我愿與你分擔寒潮、風雷、霹靂”,變得無比奢侈。
風險最小化的單身戀愛關系,看似讓我們在愛情中變得更獨立自由了,但這種零羈絆反過來侵蝕了愛情最迷人的部分,我們沒有能力感受痛苦,也沒有能力再感受狂喜。
哲學家阿蘭·巴迪歐在《愛情頌》中寫道:“今天,人人追求自身的利益已成為普遍的信念。然而,愛情是一個反例?!?/p>
那么,就別讓個人主義至上的單身式戀愛成為我們的終極追求。
(摘自“新周刊”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Aine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