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琪
中圖分類號:G804.5?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9-109-01
摘? 要? 2型糖尿病起病緩慢而且方式藏隱,癥狀顯現緩慢,主要與肌肉量減少、運動量不足等有關。其運動防治機制被廣泛研究,通過有氧運動或有氧聯(lián)合抗阻運動的干預較為常見,但只通過抗阻運動干預2型糖尿病的研究較少,事實上采用抗阻運動干預2型糖尿病相較于有氧運動的療效更為明顯。本文闡述了抗阻運動的防治機制,以及患者通過抗阻運動可以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改善糖脂水平等事實,說明了抗阻運動對防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顯著效果。
關鍵詞? 抗阻運動? 2型糖尿病? 療效
糖尿病(DM)是伴隨患者終身的一種慢性疾病,易引起腦血栓和血管病變等危險并發(fā)癥。糖尿病是世界范圍內的流行性疾病,目前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是中國,其患病人群中約90%為2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2DM)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伴有胰島功能障礙和糖脂代謝紊亂,進而導致臟器出現慢性功能障礙的終身性疾病。
目前運動防治DM最常用的三種運動方式分別是有氧運動、抗阻運動以及有氧結合抗阻運動。隨著對T2DM發(fā)病機制以及運動干預的研究,發(fā)現抗阻運動可顯著增加患者肌肉力量、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減少內臟和皮下脂肪[1]、有效改善某些代謝紊亂,表明抗阻運動可能更有利于T2DM病人的運動康復治療,抗阻運動相對于其他形式有著不同的防治機制。
一、抗阻運動防治T2DM的效果
肌肉克服外來阻力時進行的無氧運動稱為“抗阻運動”??棺柽\動多次被證實對T2DM患者增加肌肉力量、調節(jié)糖脂代謝和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等方面有著一定的研究意義[2]。
(一)抗阻運動可以改善糖脂代謝紊亂
王一書等人(2016)發(fā)現抗阻運動干預后研究對象的體重、空腹血糖等指標都得到明顯改善[3]。安靜狀態(tài)下,較多肌肉量致使消耗利用葡萄糖能力提高,抗阻運動改善空腹狀態(tài)下的血糖指標更有效,以及可以減少內臟組織脂肪等作用。相關研究發(fā)現抗阻運動顯著降低了低密度脂蛋白等水平,促進膽固醇等的利用速率[4],有效干預脂代謝紊亂并發(fā)癥。
(二)抗阻運動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
肌肉組織是胰島素受體結合的主要靶器官之一,若肌肉力量降低導致受體結合出現問題,胰島素抵抗等代謝紊亂可能隨之出現,患者的肌肉力量與胰島素抵抗之間呈負相關關系??棺柽\動可以作用于單獨肌肉群,提高肌肉組織的數量和體積,防止力量損耗??棺柽\動對改善胰島素抵抗十分重要,因為胰島素抵抗是肥胖型2型糖尿病主要致病原因,適當進行抗阻運動可以提高胰島素受體敏感性和增加胰島素受體數目,保護胰島β細胞[5]。
(三)抗阻運動可以改善患者肥胖狀態(tài)
抗阻運動能夠加快脂肪分解速度,改善肥胖狀態(tài)和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可能性。王小燕等人發(fā)現抗阻運動較于有氧運動對T2DM患者減重更有效[6]。陳淑俠等人發(fā)現抗阻運動可以増加基礎代謝率、減少體脂堆積[7]。肥胖是糖尿病主要致死因素,因此減重對肥胖型T2DM患者十分關鍵,患者減肥成功后堅持進行抗阻運動可以維持較低的體脂率。
二、結語
抗阻運動較于有氧運動有著不同的干預機制和效果,抗阻運動在改善T2DM患者胰島素抵抗以及調控糖脂代謝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棺柽\動對T2DM防治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對于抗阻運動的運動方式、施加強度等具體干預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Gordon B A, Benson A C, Bird S R.Re sistancetraining improves metabolic health in type 2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J]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2009,83(2):157-175 .
[2]譚俊珍,李平,潘建明,等.力量訓練對2型糖尿病的干預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12):1103-1104.
[3]王一書,殷顯德,王海峰,等.抗阻運動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謝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6(05):733-735.
[4]汪亞群,樓青青,嵇加佳,等.抗阻運動對糖尿病前期患者糖脂代謝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04):294-297.
[5]岳建美,井慶平.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泵強化治療血糖長期控制的效果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22(11):994-996.
[6]王小燕,信曉寧.運動療法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生化指標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3(09):1403-1405.
[7]陳淑俠,慕景蘭,孔艷華.抗阻訓練對2型糖尿病患者相關因素的影響[J].中國臨床實用醫(yī)學,2014(09):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