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純
穿越千年煙雨,我們在這里相遇。
相遇的地點,或許是一個尋常的下午,兒童散學歸來早,急切卸下書包,自由自在地放起紙鳶。不遠處,“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這畫面,于剎那間了解浮生的真諦。歲月悠悠,我們與春風都只是過客而已,能擁有的,莫過于這一刻的守望與寧靜?!按核疂M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lián)P明暉,冬嶺秀孤松”,四時風景是不會變的,這一刻,我們與古人穿越時空,心意相通。
相遇的地點,或許在某個趕考的路上。古人是騎驢策馬赴京城,而我們,是在不同的趕考路上,中考、高考、考研……今天,當我們吐槽前浪、戲謔后浪時,是否思考過:一代代有志者也許經(jīng)歷過相似的苦痛和煎熬?少年李賀在《致酒行》里慷慨寫道:“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元和初年的他,躊躇滿志參加進士考試,不料竟被人以避父諱為由,剝奪了考試資格。悲莫大于無聲,困莫大于仕途無望,可李賀心念一轉,化解了意氣消沉,“少年心事當云,誰念幽寒坐嗚呃”。少年人應當有凌云壯志,豈能悲傷嘆氣?萬千拼搏之后,方可攬到漫天星河!這一刻,我們與古人舉杯相望,壯心不已。
相遇的地點,或許在廟堂之高,江湖之險。身居高位,看來風光無限,可誰知其間的孤單與風險?隋朝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王通,在《中說·禮樂》中嘆道:“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贝髾嘣谖諘r的觥籌交錯,不等于真心相許,得看大潮退去時還有幾個程嬰杵臼。居廟堂之高者,在政壇上有所成就并全身而退,并不是件輕易的事,須時刻謹慎,須臾不得有失。但我們民族,自古就不乏鞠躬盡瘁者,雖九死其猶未悔者,他們心中有相似的信念,“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當然,也有跳出是非糾纏,超然物外的,如南北朝人陸凱給朋友的,“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把整個春天都送給朋友了,這是何等的颯爽與溫情!讀到這一句,千年后的人們也不由微笑起來。任世事多艱,這一枝春意,足以慰藉所有惶蹉跎、辛酸勞頓。
“文變?nèi)竞跏狼?,興廢系乎時序?!比A夏文明五千年文化積淀,孕育了數(shù)之不盡的佳言妙句。與這些語句的相逢,好像帶讀者穿越回悠悠如畫的歷史長廊。向廣大青少年傳播文化自信的種子,向海內(nèi)外中華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傳遞中國的善意與聲音,是中英雙語版《古語金句》編纂的初衷與動力。
古詩文的學習,對時下的人們,尤其年輕一代有何意義?
一、富于古典美的文字,是通往語言花園的密鑰。
當代著名詩人、學者余光中,曾談及自己深受古文滋養(yǎng)。中學時,父親便教他讀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敝笫峭粞箜?、氣勢如虹的《留侯論》《春夜宴桃李園序》《滕王閣序》……后來,余光中以文學大家的身份馳名海峽兩岸,他的作品晶瑩皎潔、蒼茫悠遠,離不開少年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積累與錘煉。
而魯迅先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與傳承,其實并行不悖。他憎惡那些封建的、帝制的、反人性的糟粕,對中華歷史上的優(yōu)秀人物,卻又熱烈地詠嘆:“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薄豆适滦戮帯防?,《鑄劍》篇熔鑄了魯迅對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俠義精神的盛贊;《非攻》篇,墨子“兼愛”“非攻”的精神和思想,被他以戲劇化的手法呈現(xiàn)。魯迅尤其喜歡莊子,稱莊子的文章“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由此,我們能夠理解魯迅先生溫情、幽默與明亮的另一面,理解他在《野草集》中幾乎燃破天際的放歌。
二、深具哲理的古語金句,是當代人修身、齊家、處世的鏡鑒。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拋棄傳統(tǒng)、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
全國性的抗疫勝利,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一省救一市,武漢封城、八方馳援……這一幕幕讓人回憶起來依然熱淚盈眶的畫面,莫不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寫照。而“智者求同,愚者求異”這一金句,則同樣意味良深地說出處世及為學,須謹記“和而不同”,真正的智者能求大同存小異,爭取最大團結,包容不同意見。
而對于那些掌握權柄的官員,古人也一早有了提醒,“意莫高于愛民, 行莫厚于樂民?!毙奚怼R家、治國、平天下。萬事萬物運行的規(guī)律與邏輯,形式雖然變了,卻沒有本質(zhì)上的不同。
三、大氣包容的古語金句,是讓我們擁抱世界,也讓世界走近我們的橋梁。
“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如果我們將清水“勾兌”在“清水”里,是不是索然無味?如果只有琴瑟這一種單調(diào)的聲音,誰又愛聽?美美與共的前提,是彼此承認文化的多樣性與多元性,世界文明在斑斕色彩的輝映下和諧并行。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將在更廣闊的空間與時間,體現(xiàn)出一個古老國度的大國擔當,并終將引領我們蔚藍色的星球步入更美好的未來。這就是《道德經(jīng)》所說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摘自《古語金句》,外文出版社,洪鐘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