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君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眾籌最早源于西方,后傳入我國。我國最早的眾籌平臺是2010 年成立的“點名時間”,隨后各大互聯網巨頭相繼推出了自己的眾籌平臺。
2014 年大病眾籌的開創(chuàng)者“輕松籌”成立,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開始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在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上,信息發(fā)布、信息擴散和款項籌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非常高效便捷,因此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近年來發(fā)展迅速。
2016 年上線的“水滴籌”平臺主要通過微信的親朋好友和熟人轉發(fā)至朋友圈來提高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從而提高捐贈數額。據統(tǒng)計,“水滴籌”平臺已累計為大病患者籌到200 多億元,超過2.5 億愛心人士參與幫助,產生了6.5 億人次的愛心捐贈活動。在獲得巨大成果的同時,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存在使用虛假病患信息詐捐騙捐、消費愛心的行為,暴露出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對求助項目監(jiān)管不嚴格,政府監(jiān)管缺位的問題。但由于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是新生事物,監(jiān)管制度不健全,發(fā)生了許多詐捐和騙捐事件,因此有許多需要規(guī)范之處。2016 年以來,國家相繼出臺了《公開募捐平臺服務管理辦法》和一些平臺自律公約,以此約束和規(guī)范網絡公開募捐行為。
在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上發(fā)起項目簡單快捷,求助者只需用手機號注冊后填寫目標金額、籌款標題,然后自愿選擇是否添加求助圖片,提交申請后就會有平臺客服專員電話聯系,指導求助者提交醫(yī)院診斷證明,審核項目上線后就可以通過朋友圈傳播擴散,傳播高效,影響范圍廣,求助過程成本低。通過對具有代表性的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水滴籌”中眾多求助案例的信息披露情況進行分析后發(fā)現,求助者的房產、車產、職業(yè)等關鍵信息的公開度非常低[1]。
在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上籌到的款項是由多筆小金額捐助累積起來的,很少有捐助者捐助大額資金,因此大部分人對善款的后續(xù)使用以及余額使用情況缺少關注。在“水滴籌”平臺,籌集的金額達到一定程度后,求助者就會申請?zhí)岈F,自行決定善款如何使用,如果有剩余的善款,捐助者無法得知其具體用途。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對治療費單和善款后續(xù)使用明細公開等規(guī)定的缺失導致出現了這一問題,使不法分子有機可乘。
包括“水滴籌”在內的眾多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對其發(fā)布的個人求助項目會有一個提示,即項目真實性與否由信息發(fā)布者也就是求助者負責,平臺沒有責任,提示捐助者在了解詳情后進行幫助。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作為求助信息的發(fā)布方,有責任保證信息的真實性,但在實際情況中,發(fā)生詐捐事件時,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應承擔的責任不明確。
通過分析發(fā)現,“水滴籌”平臺會讓求助者簽署一份需要按手印的承諾書,其大致內容是讓求助者承諾自己發(fā)起的項目信息真實有效,不存在隱瞞、夸大、偽造等現象,不會將款項用作他用,若違反上述情況,因個人原因造成的任何不良后果全部由求助者承擔。這種做法顯然存在逃避責任的傾向,因為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作為求助者和捐助人之間的橋梁,有責任和義務保證求助項目的真實性[2]。
隨著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的發(fā)展壯大,其對慈善公信力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對個人求助行為進行全方位監(jiān)管非常重要。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的最大作用就在于傳播社會救助和慈善救助信息,讓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2018 年民政部認定了一批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平臺,其中就有“輕松籌”和“水滴籌”,二者得到官方認證后,可信度有所提高。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政府并沒有對這些平臺進行有力監(jiān)管,民政部發(fā)布的法規(guī)可操作性不強,發(fā)生眾多騙捐和詐捐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監(jiān)管責任缺失。
網絡世界的虛擬性使捐助者不能全面了解求助者的實際情況,為求助者過分夸大和突顯自己的可憐與無助制造了機會。在這種情況下,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對求助項目的審核顯得尤為重要。信息公開透明是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的保障,尤其是保障財務信息的安全性。但在實際情況中,求助者只是選擇性公開,隨意性較強,捐助者無法掌握實際情況。作為個人求助信息的傳播媒介,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不應該盲目注重求助項目的數量,還應注重對項目發(fā)起人信息的審核,保證項目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提高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對于求助者資產信息公開不足的情況,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應對發(fā)起的項目進行強制規(guī)定,例如必須提交房產、車產、職業(yè)和家庭困難證明等信息,對公眾進行披露,做到公開透明,增強公信力,如果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沒有對項目嚴格審核,應該受到監(jiān)管部門的調查和問責。同時,政府相關部門應協(xié)助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驗證求助者資產信息的真實性。
無論捐助金額大小,任何一個捐助者都希望自己捐助的善款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而不是被挪作他用。為保證善款合理使用,平臺可以專門成立善款使用監(jiān)督小組,與患者所在醫(yī)院聯系,確認求助者設定的目標金額與患者所得疾病需要的費用是否合理,督促求助者在籌款過程中及時發(fā)布治療費用的單據。眾籌完成后,若治療費用有剩余,求助者將其據為己有是不合理的,這就要求制定剩余善款處理機制。在實際操作中,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中的捐款人數多,捐款金額小,剩余的善款來自哪位捐助者難以分辨,返還剩余善款的難度較大,因此建立剩余善款專項基金很必要。有些求助者獲得的捐款可能超過了實際需求,但有些求助者可能得不到足夠的社會救助,因此可以將剩余的善款聚集起來,用于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群體,將善款充分利用在慈善事業(yè)中,規(guī)范善款的使用,實現捐助者捐助資金的最初目的,使剩余資金價值最大化。
目前,個人求助行為在法律上沒有明確的概念界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對慈善的解讀是受益人是他人,而個人求助的受益人是自己,兩者有著本質區(qū)別,因此個人求助缺乏法律管制。新出臺的《公開募捐平臺服務管理辦法》《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技術規(guī)范》等法規(guī)中的規(guī)定缺乏實際操作性,具體的監(jiān)管和懲處辦法模糊,無法應對網絡公開募捐帶來的挑戰(zhàn)。對于一些新興行業(yè),缺乏有效的監(jiān)管會對社會帶來巨大影響。虛擬的互聯網世界中存在大量虛假信息,需要政府進行監(jiān)管,健全互聯網公開募捐法律勢在必行。
針對網絡個人求助法律法規(guī),應對其概念進行界定,在法律層面將其與其他概念區(qū)分開來,明確發(fā)起人、平臺、捐贈者的法律地位。將各方應該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具體化,針對求助者求助信息不實的情況,查明后,不應該僅是退還善款,還應該有相應的懲罰。只有將責任具體到個人,才能實現有效監(jiān)管。細化詐捐行為的懲處措施,頒布具體實施細則,構建完善的監(jiān)督管理體系,明確行業(yè)運行規(guī)范。各級主管部門要針對實際情況采取切實可行、操作性強的懲處措施,對于政府監(jiān)管部門的職責劃分,應該以法律的方式進行確定。
慈善公信力對公益眾籌極為重要,只有加強政府對平臺的監(jiān)管,才能減少詐捐事件的發(fā)生。對于求助項目的事前監(jiān)督,政府應該給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項目的審核提供便利,整合跨部門審核機制[2],例如幫助平臺審查求助者的家庭財產信息、收入信息等能證明求助者確實需要幫助的材料,實現信息互通,提高辦事效率。對項目的事中監(jiān)督,主要在于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例如督促求助者及時公開項目進展情況。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收到項目虛假的舉報信息后,一經核實,要馬上停止捐款,將事件反映給公安機關,政府行使監(jiān)管職責,對騙捐者實施處罰。雖然個人求助目前還不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的調整范疇,但涉及金額較大時,應著重處理。對項目的事后監(jiān)督,主要就是善款使用和余款處理。如果存在善款使用不當的行為,政府應協(xié)助平臺追回款項,并進行相應懲罰。如果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存在不當行為,政府也應對其警告或去除其合法資格。應細化政府的監(jiān)管職責,實現職責全覆蓋,打通信息溝通壁壘,實現對微信個人求助類公益眾籌平臺的協(xié)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