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祺昕 陳自雄
(定西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甘肅 定西 743000)
馬鈴薯在定西市栽培歷史悠久,并且是定西主要農作物,但是馬鈴薯的連作現(xiàn)象非常普遍。馬鈴薯連作會導致馬鈴薯塊莖產量降低,植株生長發(fā)育受阻、病蟲害嚴重、產品品質的降低等一系列嚴重問題,嚴重影響馬鈴薯的種植[1-5]。目前,大量研究結果表明,馬鈴薯植株良好的生長發(fā)育是提高塊莖產量和增加經濟收益的關鍵[6-9]。因此,本文在定西市安定區(qū)通過大田試驗,研究不同的連作年限對馬鈴薯塊莖產量的影響,以期為該地區(qū)馬鈴薯產業(yè)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依據。
田間試驗設置在定西市香泉鎮(zhèn),該地區(qū)海拔2113m,年均輻射量583.85kJ·cm-2,年均氣溫6.7℃,≥10℃積溫2249.3℃,年均降水量425.6mm,年蒸發(fā)量1563mm。
供試品種為“隴薯10號”。
試驗地前茬為黑小麥,2010年開始種植馬鈴薯,馬鈴薯當年種植為連作0a處理。2016年選擇連作0a處理,前茬為小麥的地塊為對照(CK),連作1~6a(T1~T5)田間試驗,每處理4次重復,小區(qū)面積為10m×5.5m。供試土壤為黃綿土。采用寬壟雙行覆膜種植模式,種植密度為4000株·667m-2。氮肥用量為180kg·hm-2,N∶P2O5∶K2O為1.2∶1.0∶1.5。播種和施基肥采用機械化一次進行,而后人工覆膜。5月2日播種,9月28日收獲。
表1 供試土壤耕層理化性質
收獲時每小區(qū)取樣5株統(tǒng)計農藝性狀,并分根莖葉稱干重,按小區(qū)面積計產。
數(shù)據處理及圖表繪制用Excel 2012 和SPASS 20.0軟件進行,采用F檢驗法檢驗模擬方程的顯著性水平。
收獲時調查各處理的馬鈴薯農藝性狀見表2。由表2可知,與CK相比,T1、T2和T3的株高較CK相比無顯著差異,但T4、T5和T6較CK顯著下降,分別為33.39%、33.89%和37.46%,說明3a及以上馬鈴薯連作顯著影響了馬鈴薯植株的生長發(fā)育。不同處理的植株莖圍變化呈現(xiàn)與株高相同的趨勢、單株結薯數(shù)無顯著差異,而單株結薯重量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而減小,平均單薯重量表現(xiàn)為T1、T2和T3與CK相比無顯著差異,而T4、T5和T6較CK顯著降低,分別為66.52%、67.66%和68.98%。
由表3可知,連作處理馬鈴薯塊莖產量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降低,但T1和T2塊莖產量下降幅度不顯著,塊莖產量分別下降3.40%和11.27%,而T3、T4、T5和T6的塊莖產量與CK相比顯著降低,降幅分別為22.10%、74.09%、74.06%、76.32%。說明短期的連作種植對馬鈴薯塊莖產量并無顯著影響,當連作年限達到第3年及以上時,馬鈴薯塊莖產量顯著降低;不同處理商品薯率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
表2 馬鈴薯田間農藝性狀比較
表3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塊莖產量的影響
收獲時,調查了不同處理馬鈴薯植株不同器官的干物質量,見表4。結果表明,不同處理馬鈴薯整株干物質量的變化趨勢與塊莖產量相同,與CK相比,T1和T2均無顯著變化,分別下降了1.86%和9.83%,而T3、T4、T5和T6則顯著下降,分別為30.03%、55.48%、67.58%和76.95%。就不同器官而言,均表現(xiàn)出隨著連作年限延長而呈逐漸降低的趨勢。
表4 收獲后馬鈴薯植株不同器官干物質量比較
同未連作相比,短期的連作馬鈴薯整塊莖產量沒有顯著降低,但從連作3a開始,塊莖產量顯著下降,降幅達30.03%~76.95%。其直接原因是連作導致馬鈴薯生長發(fā)育受阻,從而導致塊莖產量大幅度下降,因而,連作2a可能是當?shù)伛R鈴薯連作的閾值年限,主要原因是長期的連作會導致馬鈴薯生育期內光合源面積的降低,從而導致馬鈴薯整株干物質和塊莖產量的降低,這也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有研究表明,連作會導致馬鈴薯植株冠層干物質下降的速度相對快于根系,進而導致根冠比增大。
在干旱半干旱的定西市,密度為4000株·667m-2,氮肥用量為180kg·hm-2,N∶P2O5∶K2O為1.2∶1.0∶1.5,連作2a是當?shù)伛R鈴薯連作的閾值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