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洋 Shao Yang
1邵洋你的樣子我無法確認13130cm×130cm2017
《當代美術家》(以下簡稱“當”):你作品里面有很多奇特的動物形象,這些繪畫形象的靈感一般來源于哪里?
邵洋(以下簡稱邵):因為我喜歡山海經(jīng)以及一些墓室壁畫的神秘性題材,許多圖像是從那里面提取出來的,因為了解還不夠深入,所以有些碎片化。但我覺得那種東西挺有意思,也可以說是在這里,我找到了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某個契合點,把傳統(tǒng)的故事再拿出來講。
當:你的許多作品都帶有一種抽象性,例如《世界對著它的愛人,把它浩瀚的面具揭下了》類似于古代文字,感覺文字性比較強。這類創(chuàng)作是你自己的一種書寫符號嗎?
邵:差不多是這樣。我想讓畫面更有可讀性,因為有的東西是說不出來的,用文字或是特別具象的符號,雖然力量很大,但是會牽制你的思考。而這種像符號的文字可能每個人讀出來的感覺都不一樣。
當:你的作品中常常還會出現(xiàn)線描、填色的桃心形狀,例如《咫尺之間》《自愿的依賴》,這樣的心形符號對你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嗎?
邵:這是因為我對心形本身的迷戀。《自愿的依賴》選的圖式是西方基督題材里的神樹,神樹也有一種紀念碑感。樹杈像相互依存的兩個人,在控制與失控之間尋求一種平衡。不過,好多人看了說畫面的心形很像縫合起來的傷疤。就畫法而言,國畫有一種傳統(tǒng)的方法叫百洗百染,畫絹的時候不停地洗,再不停地染,顏料會滲透在纖維里邊,表現(xiàn)的是這種消耗、磨損的過程。結合我家庭、生活,以及肉身的經(jīng)驗,我覺得這個洗的過程就是社會、情感對人身體上的打磨與消耗,有點像行動繪畫。其實我的繪畫方式都是一樣的,只是圖式上有變化而已。
當:剛才談到創(chuàng)作與家庭、親人的關聯(lián),那么在你的作品中,家庭占據(jù)多大部分?
邵:我的母題都是從家庭延伸出來的,我所說的親密關系,回歸到最小的那個原子就是家庭,這是我的理解。這包括在整個成長過程中,有很多關系圍繞我們,但跟父母的很多問題解決之后,對應的跟外界的問題也能解決。所以我的創(chuàng)作更多就是從家庭來進入,再放大到人與人之間。
當:《WARNING》這件作品相較于其他作品圖像的象征性,對人與人關系的探討更加具象化,通過這個作品你試圖向觀者表達什么?
邵:這件作品可能更多是關于自己面對抉擇,不知道該怎么去選擇、決定的困境。因為我的符號有點多,每個系列的風格都不一樣,有些人覺得很分裂,我自己當時也在梳理??赡苁且驗橄矚g看威廉·福克納的小說,在《喧嘩與騷動》中,凱蒂失貞事件導致家庭發(fā)生了一些事情,家里每個人的視角不一樣、反應不一樣,但其實寫的是一件事。我就想以這個方法來表達,我創(chuàng)作的每個視角或者方式都不一樣,我把它們看作是我自己設定的角色,但說的事情還是同一件。
當:你之前的作品畫面形象比較清晰,但現(xiàn)在的作品總體來說比較模糊,背景有一種夢幻的、難以觸碰的遙遠感,前景有黑色的斑駁阻隔,這種不真實畫面的中間層還是有描繪具象存在。請問這種表達方式的意圖是什么?
邵:我覺得表現(xiàn)的是亦真亦假的一種狀態(tài),模糊的表現(xiàn)可能就是一個夢境,或者是一個幻境,但它曾經(jīng)又真實存在過。在最近創(chuàng)作的以墓地為題材的作品中,我發(fā)現(xiàn)墓地布局跟山水的空間感是很像的,所以我參照山水畫故意做了一些處理,包括人進入空間之后的路徑其實也跟我們走在一個小的山水棲地之間的感受相似。當時畫這幅畫是因為這塊墓地馬上夷平之后就不存在了,好像它的存在只是一個夢境。對以后的人來說,他只能聽你的描述感受它的存在,會有遮蔽感,很可能它只會存在于不真實的記憶,或者夢境里,不是一個真實的場景。
當:是否因為你以女性視角去看待這個世界,你的作品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表達更細膩、敏感?
2邵洋自愿的依賴紙本水墨55cm x 75cm
邵:我自己的定義就是,我以一個偏女性的視角來做這件事情,包括我畫的作品,我覺得都屬于偏雋永詩意,我沒有特別強烈的暴力感,更像溫水煮青蛙的消耗狀態(tài),我是想表達一種困境的感覺,一層一層慢慢地洗,更多的是一種過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