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冰
在建國72周年之際,30集工業(yè)題材歷史劇《火紅年華》于2021年9月25日晚在央視一套(CCTV-1)黃金劇場首播并引起廣泛關注。該劇由王文杰擔任總導演,以1960、70年代發(fā)生在中國的三線建設(1964-1980年間發(fā)生于中國中西部13個省區(qū)的以備戰(zhàn)備荒為目的的大規(guī)模的國防、科技、交通等工業(yè)基本設施建設)為創(chuàng)作背景,以十九冶、攀鋼、攀煤等位于四川的著名三線工業(yè)企業(yè)為原型,講述了一大批熱血青年奉獻自己的火紅年華參與三線建設的故事。在某種程度上,它再現了中國特殊年代的歷史風貌:之于處于內憂外患艱危局面中的新中國,工業(yè)、國防建設刻不容緩;響應國家號召,“好人好馬上三線”,眾多愛國青年奔赴西南,參與祖國最需要的大三線工業(yè)建設中。電視劇以浪漫現實主義風格再現了中國工業(yè)建設歷史長河中的光輝史實,以寫實的光影譜寫了一首厚重歷史織就的富有愛國主義精神的視覺詩篇;在無數勞動者先驅的不懈努力下,飽經滄桑的中華民族必將在不久的將來完成世界工業(yè)史上的奇跡——立足當代視角,這已經為中國工業(yè)發(fā)展史所證實;換句話說,中國今天令世界矚目的工業(yè)成就無疑是基墊在大三線建設之上的。在本質層面上,該劇就是對這種民族工業(yè)精神血脈綿延賡續(xù)的影像重構。
《火紅年華》以歷史史實為敘事基調。該劇由革非編劇,原著劇本亦由其創(chuàng)作。據了解,革非曾走訪七百余位大三線的建設者(或見證者)。前前后后,修修改改,劇本創(chuàng)作歷時七年。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誠然,劇作作為語言藝術,其每一故事都有生活原型,但毋庸置疑,作為視聽藝術的電視劇,其亦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了基于媒介(運動畫面與聲音)規(guī)律之上的藝術再加工。也因如此,電視劇的內容才更為生動,情節(jié)才更為曲折,題旨才更有情懷,風格才更富昂揚的姿態(tài)。確乎然,劇中工業(yè)建設者赤誠純真的愛國心、自強不息的拼搏意志、視國族發(fā)展為己任的工作態(tài)度使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設起來的大三線工業(yè)取得了跨越式發(fā)展。一代大學生所展示出來的青春無悔、愛國敬業(yè)及科學至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無疑對當代大學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也即是說,在根治不良飯圈文化,祛除盲目的流量至上、顏值至上的當今時代,該劇所流露出的蓬勃昂揚的青春斗志、積極向上的理想追求、求真務實的學習和工作精神,顯然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和引領價值。
作為現實題材、寫實格調的史詩式電視劇,《火紅年華》在人物形塑及其性格嬗變上遵循了客觀真實、合情合理的原則。電視劇以線性敘事來構建人物關系網絡,其間交織了同學、師徒、戀人、朋友、同事、恩人、榮譽(或情感)競爭者等多維復雜的向度,親情、友情、愛情不時閃現其中,主要人物之間、主次人物之間、次要人物之間的交流和交集因之也更為多元,情節(jié)、細節(jié)鋪敘也更為跌宕起伏、張弛有度。劇中人物形象——冶煉隊長陳國民(朱宏嘉飾),大學生夏方舟(林江國飾)、秦曉丹(孫寧飾)、李心梅(韓與諾飾)、陸汀蘭(阿麗瑪飾)、季成鋼(李帥飾)、武本奇(蔡家明飾)等——均非簡單化、臉譜化的,他們具象立體,富有個性和心理變化,喻示出歷史大潮中個人命運與時代命運的關系和深刻的人性復雜性——即使是有人性弱點的人物也有值得人同情的一面;換句話說,劇中人物是生動鮮活的人,而不是“二元論”視閾下的非黑即白的觀念化的理性工具。如寫劇中男主人公夏方舟時,電視劇開篇便讓這個可謂初生牛犢的剛到大三線金江二號信箱實習的大學生,直接了當地指出機械吊缷中的不規(guī)范問題,從而活化出一個專業(yè)果敢、技術本領過硬的年輕的建設者形象;但一波三折后,當他再次正式參與到金江工業(yè)建設中來的時候,其便在他人口中有了“自私的工程天才”的認知,在其心無旁騖、沉思技術、潛心創(chuàng)造且贏來一次次掌聲和多位年輕貌美的青年女子仰慕的同時,也無形中樹立了以華而不實、投機取巧,喜歡搬弄是非的季成鋼為代表的既可恨又可憐的阻礙勢力。同是青春好年華,都是同事工友情,然因性格悲劇所導致的此消彼長的人物間的對立、對抗關系,遂使隱含懸念的故事情節(jié)更富張力和觀賞吸引力。
在影像處理上,《火紅年華》具有獨到的藝術構思和別樣的視聽修辭。很明顯,該劇以電影化表達之法,多景別構圖,多空間敘事,多環(huán)境描寫,多細節(jié)呈現,從而使本文鏡語豐富多變、靈活自然。其中的特寫鏡頭強化了新穎的細節(jié)和富有寓意的物象,使畫面具有特殊的蘊涵,或引申,或寄托,或暗示,或象征,或諷喻;而全景觀照的空間場景則還原出具有厚重歷史感與生活質感的宏大工業(yè)建設圖景。如劇中以西南獨特的自然地貌環(huán)境為基底,全景式展現了敬業(yè)樂群的青年建設者們用血汗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城市建設史上難以復制的“中國奇跡”,流露出以平民英雄所引領的廣大人民乃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巨大力量的深刻之思:金江所處的偏遠的地理位置、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及頗為匱乏的物質資源等所凝成的并不樂觀的現實,并沒有阻擋住年輕的工業(yè)建設者的腳步,他們創(chuàng)造科技、創(chuàng)造城市、創(chuàng)造生活的壯舉,在較為可信的歷史背景上被活靈活現、流暢機巧地視覺化、多向度、多義性展呈,因而既具情趣感召力、審美吸引力,也巧妙實現了昂揚向上的主題意旨的深度建構和廣度拓展。正因聚焦歷史工業(yè)題材中年輕的建設者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青春旋律,在當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代,可謂工業(yè)題材的新主旋律電視劇《火紅年華》,在某種程度上,便達成了思想性、藝術性與觀賞性的有機統(tǒng)一,進而使自身成為近年不可多得的電視劇創(chuàng)作領域的新收獲。當然,該劇在化裝、服裝、置景、對白等方面還存在或多或少的太過干練老成、過于整齊嶄新、與史實不符、個性化語言偏少等不盡人意之處。實際上,這也是不少年代電視劇常會犯的弊病。其實,一如庫里肖夫在《電影導演基礎》中所指出的:“在化裝和服裝方面,一些細小的錯誤、毛病、甚至疏忽,都可能破壞演員出色的表演,或是使之‘化為烏有,從而歪曲了片中人物的藝術形象”,而“說話應該自然而富有表現力——要典型、有性格,就像演員所扮演的人物在生活中所應有的那樣說話”。即使對電視劇,仍然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毋庸諱言,必然是“意識形態(tài)機器”的影視?。ㄓ绕涫歉锩鼩v史和國族建設題材的影視?。嵕哂袝r代精神引領和價值導向作用。在整體層面上,《火紅年華》展示年輕的三線建設者們憑借頑強的信念和堅韌的意志品質在特殊歷史年代背負國族希冀艱辛前行(極為簡陋的條件、非常落后的技術水平、一道又一道的難關等),顯是在當代重溫歷史后所譜寫的一曲頌揚大三線精神的青春贊歌。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闭\然,一如劇中人江漢鋼鐵總工程師、鋼鐵設計研究院院長霍茂森(陳逸恒飾)對夏方舟所說的:“作為一個年輕人,當國家需要你的時候,就應該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完成歷史賦予你的使命?!薄痘鸺t年華》不無藝術性地標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歷史自覺,既高揚了一代青年面對國家需要,不負青春、不愧時代,戮力奮斗、忘我奉獻的樂觀主義和實干主義精神,也揭示出正是這一精神的傳承才有今日中國之偉大的真諦。適值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等宏偉目標之際,該劇所折射出的現時代亟需的艱苦奮斗、科學發(fā)展、無私奉獻、利國利民之精神內核,對新時代的建設者,尤其是對年輕一代,對廣大青年大學生,實乃具有積極的啟示性價值和切實的現實借鑒意義。
愿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性轉化了的“大三線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