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高三老師暫停講課讓學生欣賞晚霞:太美了,不想他們錯過——高考將至,這條溫暖的新聞不僅治愈了很多即將走入考場的人,也感染到我們這些過去很多年仍被高考緊張支配的人。
是啊,晚霞這么美,為什么不看呢?學生不能變成考試的工具,而失去對生活和身邊美好事物的靈敏嗅覺,從題海中探出頭來,抬起頭來仰望天空和遠方,在美麗的晚霞中透口氣,本來是多平常的事,但在各種高考熱血誓師標語背景下,顯得那么可貴。網友們很感動,有的說,高三最緊張的時候能遇到這么一位溫暖的老師,算是人生一幸事吧。有的說,記得那個夏天,最美不過落日余暉,那時的我們都很努力,仿佛一切疲憊都能被治愈。
也有網友調皮地說,好了同學們,晚霞已經欣賞過了,是不是很美?那今天咱們圍繞晚霞,撰寫一篇議論文。還有剛才拿手機拍照的同學,把手機都交上來——可見人們對應試教育的記憶多么深刻,看一次晚霞都可能負載沉重的考試意義。學生們對審美和寫作的排斥,就是這么形成的。感謝這位老師,讓學生看了晚霞,沒有負載其他應試考量,沒有毀掉學生們對晚霞的審美想象。
因為晚霞里,不僅有給學生減壓的努力,還有一種教育的從容,跳出題海的內卷,向外自由舒展,慢下來去感受自然的美,從而讓學生不失去心靈與自然世界、與公共事務豐富的情感連接,不失去審美的能力。
老師心中有晚霞,才會在講課之余看到晚霞,從而帶學生去看。如果老師心中只想著升學率,在這最后沖刺的緊張時候,哪會有抬頭看晚霞的閑心。老師都年輕過,在那個奔放的年齡都愛過晚霞,但應試這種龐大的機器,高考這個終結性的指揮棒,以分數為中心的教育,很容易泯滅掉高中老師心中與“提分技巧”無關的那些審美追求,形成“高考分數之外別談其他”的職業(yè)性冷漠。沒有心中有晚霞的老師,怎么有抬頭看晚霞的學生?
老師心中有學生,才會停下課帶學生看晚霞。當過學生,陪過那么多學生,知道此時學生那根弦已繃到最緊,需要減壓,知道學生雖然悶在教室里低著頭,但心中有對天空和晚霞的向往。
老師心中有教育,真正理解教育對學生的意義,才會在題海內卷的焦慮中慢下來、停下來,給教育以晚霞的間隙,讓晚霞映入心靈。教育不是把杯子裝滿,把心靈填滿,而是把燈點亮。教育不是讓人記住知識點,而是喚起好奇心。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只是局限于我們已知的一切,而想象力將包括整個世界中那些未知的一切。晚霞,也許就隱喻著一種對好奇和想象的包容。
前幾天跟幾個學生聊評論寫作,我沒有選擇在教室或辦公室,而特地選在未名湖畔。后來一個學生說,從一個教室趕到另一個教室上課,校園這么好的景致,平常竟很少“看見”。后來在《光明日報》上看一個學者反思當下部分內卷的“論文人”。文中一句話很觸動我:人這一生,不能活成了證明題,孜孜以求地去向他人、向社會證明自己,而要活成一篇散文,在自由的追求中去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形散而神不散——是啊,晚霞是散文中常見的意象,無論是中學生、大學生還是社會人,匆匆趕路中,不能失去看晚霞的能力?;畛煞攀幉涣b愛自由的散文吧,不要活成證明題和論述題。
(摘自2021 年5 月14 日《中國青年報》,豆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