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淵
2013年,北京保利國際春拍上,清朝楊季初紫砂泥繪“李白月下獨酌”筆筒以586.5萬元人民幣拍賣,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紫砂泥繪由此走進大眾的視野。泥繪興盛于清代,但在時代的發(fā)展中逐漸沒落,而今又得以復興,人們對這種以泥繪畫的形式充滿好奇。本文以“游魚圖”為例,通過對其工藝特色的剖析,闡述紫砂泥繪的工藝藝術(shù),通過對其文化內(nèi)蘊的解讀,深入了解作品的魅力與價值。
紫砂泥繪作品“游魚圖”,以紫砂茶盤為載體,左側(cè)幾片荷葉,一枝蓮蓬悄然胥出,右側(cè)兩條金魚,一白一黃。上面小字題詞,金魚周圍空白之處點綴海草幾許。在創(chuàng)意上,以青灰色泥的茶盤為載體,如水底泥色,片片荷葉中胥出一枝蓮蓬,荷葉碩大,蓮蓬昂揚向上,有亭亭玉立之姿,茶盤淋上茶水,如水面上泛著波光粼粼之境,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構(gòu)筑了一幅生機盎然的荷塘雅趣圖。就構(gòu)圖來說,荷葉寫意,金魚為寫實,有虛有實;左側(cè)荷葉片片鋪滿,右側(cè)大片空白,有密有舒;荷葉與茶盤一色,金魚一黃一白,有暗有明,布局勻稱,富有章法。就工藝來說,在色彩上,荷葉是本色泥繪,金魚、海草是異色泥繪。在技法上,荷葉采用推、抹之泥繪技法;蓮蓬則是以塑為法精雕細琢;而金魚、海草則用了抹、捺、染等技法,它們相互作用共同構(gòu)成了我們所看到的完整的泥繪畫面。荷葉用泥有薄有厚,蓮蓬較厚,金魚、海草較薄,用泥的厚薄、筆觸的粗細、線的長短、面的大小等,來呈現(xiàn)事物的遠近、虛實,非常具有層次感與立體感,以泥造境,以境傳神,創(chuàng)造出畫面的質(zhì)感。
細數(shù)紫砂泥繪工藝,上文所提到的本色泥繪是以載體本身的泥作畫,比如曼生十八式中的卻月壺上的泥繪,就是本色泥繪。異色泥繪是用載體以外的其他泥色作畫,比如上文我們提到的清·楊季初紫砂泥繪“李白月下獨酌”筆筒就是異色泥繪。異色泥繪較之本色泥繪難度更大,本色泥繪與載體同泥,泥繪的時候更加服帖,燒制的時候也更穩(wěn)定;異色泥繪與載體泥質(zhì)不同,制作的時候難度大,燒制的時候存在很大的風險,泥繪附載于紫砂生胚體上,要與紫砂生胚一起經(jīng)過千度以上的高溫燒制,如果所用泥與載體燒制溫度不同,那么在燒制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裂開脫落的情況。另外,顏色上的豐富多彩,并不是使用了顏色染料,而是不同顏色紫砂泥的調(diào)配,同理于繪畫藝術(shù)中顏料的調(diào)配。所以紫砂泥繪不同于其他的紫砂裝飾藝術(shù),它的制成存在很多風險與不穩(wěn)定性。
紫砂泥繪“游魚圖”,不僅展示了泥繪的工藝特色,涵蓋了泥繪藝術(shù)多方面的工藝,極具典型性,還富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蘊?!坝昔~圖”以荷入畫,荷在我國極具象征意義,純美如女子,是花中仙子;高潔如君子,是花中君子。蓮蓬不僅延續(xù)了荷的美好寓意,自身多蓮子,有連生貴子之意;自身多孔,有事業(yè)路路通順之意等。以魚入壺,魚在我國的民風民俗中有著重要的份量,魚與“余”諧音,有年年有余的祥瑞意義,象征吉慶、富裕,人們喜歡用魚來表達美好的祝福。魚頭用紅色點綴,紅色在我國是具有代表性與典型性的顏色,“中國紅”為世界所知。紅色點綴在頭上,還有“鴻運當頭”之吉兆?!坝昔~圖”融入荷、蓮蓬、魚、紅色等祥瑞元素,飽含連生貴子、年年有余、事業(yè)通順、鴻運當頭等濃濃的祝福?!坝昔~圖”是凝聚了泥繪的工藝特色、中國畫的美學特征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泥繪作品。
總結(jié),紫砂泥繪作品“游魚圖”,在工藝上,采用了推、抹、塑、雕等多種泥繪技法;在色彩上,采用了本色泥繪與異色泥繪;在構(gòu)圖上,有疏密,有明暗,布局勻稱,富有章法;在意蘊上,以荷、蓮蓬、魚、紅色等祥瑞元素入壺,富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蘊,構(gòu)筑了一幅完整的荷塘雅趣圖,茶盤淋上茶水,如水面上泛著波光粼粼之境,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一幅荷塘雅趣中,自然的氣息在緩緩流淌,意境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