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艷, 黃麗華, 李朝嬋, 呂曉斐
(1.貴州省國有扎佐林場, 貴陽 550001; 2.貴州科學院, 貴陽 550001;3.貴州師范大學, 貴陽 550001)
山月桂(KalmialatifoliaL.)是北美洲東部土生土長的常綠灌木,屬杜鵑花科(Ericaceae)山月桂屬[1],是杜鵑花科在北美洲的特有屬,北美洲獨有的觀花樹種[2]。在植物學分類中屬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杜鵑花目(Ericales),杜鵑花科(Ericaceae),也稱闊葉山月桂。其根是須根,呈纖維狀,依賴于根系土壤中的菌根真菌[3],這種共生關系確保其充分吸收水分和礦物質,特別是在營養(yǎng)貧瘠的酸性土壤中,從而減少肥料和維持養(yǎng)分[4]。日本學者對山月桂的內生菌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內生放線菌誘導可增強山月桂組培苗的抗旱性[5]。其植株高3~9 m,簇生,花期4—6月,若同我國的常綠杜鵑栽在一起,能將它們的盛花期互補,更好地延長杜鵑觀花期,特別是常綠杜鵑和山月桂的觀花時間[6]。其次山月桂花型獨特、花色多變,為玫瑰色、粉紅色或白色,花較耐寒,樹形優(yōu)美,有著巨大的觀賞價值,因而被廣泛種植[7]。
山月桂因它常綠耐寒、樹型優(yōu)美和花色艷麗多變,被植物界公認為“最完美”的觀賞灌木[8]。世界上山月桂屬植物有7種,分布于北美洲的北極凍原到南部的熱帶林地或濕地,是一組特別優(yōu)美和極具觀賞價值的常綠和落葉灌木[9]。山月桂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南卡羅來州和田納西州,其中野生種在歐洲有分布[10]。在美國阿巴拉契亞山,山月桂呈樹形,是橡樹林的伴生種,主要生長于林窗或開闊的裸地[11]。美國、歐洲在近幾十年來,特別是隨著育種和快繁技術的發(fā)展,觀賞植物市場隨處可見山月桂新的栽培變種[12],也被廣泛地應用于林緣、道路兩旁、綠籬、庭園和野生植被的恢復中,其觀賞和生態(tài)價值極高[13]。國外研究者采用組織培養(yǎng)繁殖山月桂,并在20世紀80年代獲得成功[14]。其他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也被大部分消費者所喜愛,如澳洲、亞洲和南美洲等[15],在歐洲、亞洲的韓國、日本山月桂引種栽培獲得成功,引種前中國沒有山月桂[14,16]。本試驗從美國緬因大學引進4批次美國山月桂組培苗到貴州貴陽進行引種栽種試驗,初步篩選出較為適宜引進貴州栽種的山月桂品種,豐富我國常綠觀賞植物資源[17],引進有潛在經(jīng)濟價值的鄉(xiāng)土觀賞植物的開發(fā)利用模式,為山月桂大規(guī)模種植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技術支持。
試驗材料為杜鵑花科山月桂組培苗(平均株高約18 cm,根長約6 cm),來自美國緬因大學。
選擇不同月(3月、4月、5月、6月)引進4批次山月桂組培苗10多個品種486株進行栽種試驗,均用100 ppm K-IAB處理,最后統(tǒng)計成活率。試驗選取較為常用的栽培基質配比(N 1、N 2)和園土+腐殖土進行試驗。N 1為園土,N 2為園土+腐殖土,每株間距約為20 cm×40 cm,栽種深度約為10 cm,小心放入苗木,加適量土后稍微上提苗木,使根自然下垂,壓緊根部,填入泥土和地面平進行栽種管理,記錄生長情況。注意水分和養(yǎng)分管理,澆水不宜過多,不定期進行松土、施肥和除草。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的栽培基質對苗的成活有影響,使用園土和腐殖土栽培山月桂,Little lina、Tarbu、Snawdrift等品種成活率較高。此次引進的山月桂組培苗的平均成活率為60%。發(fā)芽數(shù)較多,大多生長狀況良好。在相同栽培基質情況下,可見 Little lina、Tarbu、Snawdrift等品種發(fā)芽數(shù)較多,長勢較優(yōu),但在不同的栽培基質中長勢不一。
表1 不同栽培基質對山月桂組培苗品種成活的影響
由表2可見,引種時間和栽培基質對成活率有影響,使用帶腐殖土的基質栽種成活率較高,可達到95%。Little lina、Tarbu、Snawdrift等品種成活率都較高。在栽培基質中加入適量珍珠巖,其透氣性增加,較大提高了杜鵑花科山月桂成活率[18]。
表2 不同引種時間和不同根部情況對組培苗成活率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引進山月桂組培苗,3、4月最合適,引種時苗木根部需帶有原基質,基質使用園土加入珍珠巖或腐殖土,增加透氣性,利于根部發(fā)育,成活率高,尤其是第三次和第四次引種中的Little lina、Tarbu、Snawdrift等品種。
總體來看,山月桂組培苗引種栽種時間以3、4月為宜。第一次(6月)引進15種306珠山月桂栽培苗成活率為 0,花心山月桂(Tiddlywinks)生長狀況較好。第二次(5月)引進12種72珠栽培成活率為 0,Tinkerbell生長狀況最好,Starburst次之。第三次(3月)引進10種60珠組培苗,Little lina、Tarbu、Snawdrift 成活率為100%。第四次(4月)引進16種48株山月桂組培苗,處理班渡、燈塔死亡 1 株,其他品種如精靈、白龍、小琳達、雪堆、娜妮、金克娜、黑色標簽、奧斯特、紐芬蘭、午夜、頭束、薄荷、澤布倫、思丹樂等全部成活[15]。引種時苗木根部需帶有原基質,基質使用園土加入珍珠巖或腐殖土,增加透氣性,利于根部發(fā)育,成活率高[20]。
1)基質配比。首選園土+腐殖土,把園土搗碎后加入適當比例的腐殖土,采用圓形透水花盆(直徑約35 cm),栽種后表面覆蓋 0.5~1 cm厚的腐殖土,前期不施肥,不定期除草等[21]。也可以根據(jù)環(huán)境條件不同配基質,可以加入適量的尿素或石灰[22]。
2)栽種和管護。山月桂在蔭涼環(huán)境下生長良好,過于蔭暗會減少開花并產(chǎn)生葉斑,但在光照充足的情況下葉子會變黃[20]。栽種時不宜過深,其根須細而較少,不耐干,少施重肥。澆水時間以12:00時之前、19:00時之后為宜。
根據(jù)4次不同引種時間、不同基質栽種的山月桂組培苗生長和成活狀況,對10多種山月桂品種進行篩選,適合引進到貴州本土栽培的美國山月桂品種以Little lina、Tarbu、Snawdrift為優(yō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