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冰
(作者單位:遼寧對外經(jīng)貿(mào)學院)
俗語包括諺語、俚語和口頭上常用的成語,因為其是人民群眾生活經(jīng)驗以及生產(chǎn)勞作所得,所以廣泛流傳于民間,最終形成了一種成型的特用語句。諺語屬于俗語,但不是所有諺語都是俗語,俗語與諺語其實可以理解為整體與部分的關(guān)系。俗語與諺語均都來自于民間,是人民大眾勞作的產(chǎn)物,不同之處在于,俗語涉及的范圍一般包括人的思想、社會現(xiàn)象以及具有勸誡性的方面。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等。而諺語,多是來自于時令、氣節(jié)農(nóng)耕等方面,其特點是通過短小精悍的語句來反映深刻的道理。
成語是語言中長時間使用并推敲出來的固定短語,它是一種語言單位,比詞的含義更豐富,卻更簡潔精煉易用。成語大多為四個字,三字及四字以上的也存在,有的甚至包括兩部分,中間用逗號隔開,類似于諺語。例如:金玉滿堂、海闊天空等都是四字成語;閉門羹、莫須等都是三字詞語;而不費吹灰之力、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等就是四字以上成語。成語相對比諺語來說,在生活中使用的稍微少一些,因為成語的說服力強于諺語,多用于書面正式的場合??偠灾?,諺語和成語在表達意思范圍、表達對象以及作用意義等方面有一定的差異,我們在使用時要按照實際情況來妙用它們。
俄羅斯諺語是俄羅斯民族文化的精粹。由于中俄兩國人民的社會、文化和歷史背景不同,中俄兩國的諺語例子相似,但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兩種語言在諺語的選擇、心理態(tài)度以及對愛恨情仇的解釋上都有所不同。同時,受國家民族文化的影響,中國文化具有傳承俄羅斯文化、發(fā)展俄羅斯文化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語言不僅是交流的手段,也是民族文化的承載者。俄羅斯諺語的轉(zhuǎn)述特征與其生活方式有關(guān)。他們沒有亞洲中國人的含蓄、日本人的勤奮,也沒有歐洲法國人的浪漫、德國人的精以及美國人的夢想,他們干練勤勉,浪漫勇敢、善良坦率、好客幽默且賦有同情心。其中,“Чем богаты,тем и рады.”(我們會請你吃我們所有的。請不要客氣,請隨便吃?。ⅰ哀阀荮支?соль!”或者“Хлеб и соль!”(歡迎你吃一些。我希望你胃口好。)這是他們熱情好客的最真實體現(xiàn)。同時,它也反映了一定的歷史文化。俄羅斯是一個著名的戰(zhàn)斗國家。他們勇敢善戰(zhàn),因此這類諺語不乏,比如,“Хлеб будет,так и всё будет.”(只要有面包,一切就都會有的。)源于戰(zhàn)爭時期,它不僅反映了俄羅斯戰(zhàn)爭時期的艱苦生活,更能看出俄羅斯人的樂觀精神?!哀璃侑恣?до Киева доведет”(有嘴就能到基輔)講的就是基輔羅斯時期最初接受基督教的歷史。再比如,“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 быть”(如登天堂)意味著幸福和滿足?!哀厂支蕨?пядей во лбу”(腦門七寸寬)形容非常聰明。這兩條諺語表明,七這個數(shù)字在俄羅斯人心里有著特殊的情感。而“Чем дальше в лес, тем больше дров”(入林愈深,木柴愈多)則是俄羅斯人對自然環(huán)境的總結(jié)。
中國諺語的內(nèi)容實際上是漢族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和共同理解。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中國的人類藝術(shù)和民族文化。在田野中,我們可以了解這些事物的深層含義以及它們所代表的具體含義,從而繪制出中國文化的地圖。例如,“寸苗不怕尺水,尺麥卻怕寸水”“六月不熱,糧不收”“六月蓋夾被,田里不生米”“梨花白種大豆”。在這些諺語中,巧妙地運用了“麥、谷、米、大豆”這一類勞作詞匯,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體現(xiàn)了人類的智慧,也完美地詮釋了中國文化可以通過某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來。根據(jù)語言和民族文化的相關(guān)特征,中國的例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世界傳達某些哲學,增加人們的閱讀興趣。漢族的人民有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諺語中對許多事物的描述反映了生活中的某些特殊含義,是對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強烈陳述,是不可分割的漢族文化認同的形成。諺語通常包含一些哲學表達,為后代提供深刻的警示,表達方式大多短小精悍,傳達思想,這種表達方式比較簡單具體,所以能更好的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有一種美的價值。同時,例如,有時例子包括“蛇頭上的蒼蠅”“狗咬尿泡”“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等,一定程度上也有相關(guān)參考人物。 這些例子運用比喻,使人們清楚地理解其中包含的含義。語言是人類智慧的集合,它使人們可以輕松理解某些想法。
基于以上特點,諺語在世界范圍內(nèi)被廣泛使用,這充分體現(xiàn)了各界學者想要更好地理解中國諺語的深度和廣度的愿望。每個人都可以在諺語中找到思想和意義的細分,并可以向世界展示更多相關(guān)的哲學表達。理想情況下,具有豐富思想概念和理論的哲學思維可以激發(fā)人們對學習其他語言的好奇心。我們不僅要從單一的角度理解例子,而且要從多個角度全面、現(xiàn)實地看待相關(guān)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不斷拓展視野,欣賞從多角度傳遞給我們的思想和意識。
俄漢語言之間存在重大的文化差異、語境感和話語能力,兩者之間又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兩個國家的諺語意義相似,因為諺語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對人類生命和智慧的提升,而最重要的是世界人類的生活和思想也存在共性。其中相似的諺語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結(jié)構(gòu)上都相符。比如:“Куйжелезо,покагорячо”(趁 熱 打 鐵 )、“Дай ему палец,потребует всю руку”(得寸進尺 )。上述俄漢諺語的類比告訴我們,俄漢諺語中不乏有相同的含義,從一方面表現(xiàn)出人類的統(tǒng)一,也表現(xiàn)出不同種族在意識形態(tài)、社會心理、性格和文化上的相似性。諺語是對世俗智慧的宣揚,表達對世俗的興趣、思想、價值觀和感情,在世界上傳播公共智慧、人生經(jīng)歷、哲學真理和道德。因為人們的思維方式是一樣的,所以在諺語的內(nèi)容上難免有相似之處。俄羅斯工人階級長期經(jīng)受壓迫的痛苦,勇敢地與敵人作戰(zhàn)。中國人民也經(jīng)歷了長期的被壓迫行為,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戰(zhàn)爭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蒙受了極大的屈辱,屢遭考驗。中國人和俄羅斯人相似的經(jīng)歷,使他們在觀念等很多方面也具有相似性。
而不完全相似的諺語在意義和其他形式上相似,但語 言 形 式 不 同。 例 如 :“Волков бояться, в лес не ходит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Ум хорошо , а два лучше”(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Лучше быть головой кошки, чем быть хвостом льва”(寧為蛇首,不為龍尾 )、“Заяц не ест траву у своей норы”(兔子不吃窩邊草)。我們不難可以看出,俄羅斯人喜歡用狼、狐貍、貓、雞等動物形象作為比喻,而中國人更喜歡用兔子、龍、蛇等?!哀掸?хорошо,а два лучше”(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在中國“諸葛亮”是聰明才智的象征,恰好與俄語中的Умхорошо一詞意義一致,因此在這句諺語中,中俄兩國表達的都是贊美智慧的含義。諺語侵蝕著各國人民的經(jīng)濟生活和智慧,團結(jié)不同文化的人的力量是取之不盡的,這是人類文化進程中不可取代的寶貴遺產(chǎn)。
自然界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不同的自然孕育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產(chǎn)生也離不開自然。由于地域和氣候差異導致的中俄兩國的自然狀況也不盡相同,同時動植物的性質(zhì)與種類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一些與地域氣候相關(guān)的諺語在俄漢互譯中往往不能完全反映出原本的文化含義。
例如:漢語中“雨后春筍”,俄語中與之相應的是“Как грибы после дождя”,這句話的本意是雨后蘑菇,例子中俄羅斯用蘑菇,中國用春筍,這是因為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中俄兩國所生長的動植物的種類與性質(zhì)也不同,這種表達方法雖然所用具體事物不同,在理解上存在一些困難,但所折射的科學哲理與含義卻大同小異。在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四季鮮明,春季氣溫升高萬物復蘇,天氣氣溫和降雨等自然條件都適宜種植農(nóng)作物,等到秋天,農(nóng)作物的生長期結(jié)束,農(nóng)民就收獲了糧食。所以也就有了“春天不忙,秋天無糧”這樣的諺語的由來,而俄語中相應的就是“Кто не работает, тот не ест”譯為“不勞動者不得食”,這兩個諺語說的是同一件事同一個道理,但中國諺語暗示了中國的季節(jié)變化以及相應的農(nóng)業(yè)規(guī)則,而俄語譯文沒有表達出漢語諺語中暗含的農(nóng)耕文化,若將此句譯為“Весна не сажает, а осень не собирает”(春不種,秋不收),這樣就可以將原句的文化完美地表達出來。大部分諺語都是基于自然的,所以在中俄不同自然條件的影響下,這些隨自然所產(chǎn)生的俄漢諺語也都有了差異,在俄漢諺語互譯時應重視這一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盡可能多的恢復原句中所表達的意義與文化,這樣既能快速地讓讀者理解含義,又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中俄諺語的交流和融合。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由于中俄之間的地域、社會和民族心理存在差異,且這些差異對文化影響很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俄漢諺語的互譯。在俄羅斯人們喜歡用鹽和面包來接待客人,以此表達他們的熱情好客。例如:“ Встречать с хлебом и солью.”(用鹽和面包盛情歡迎。)在俄羅斯人們的生活中面包是重要的飲食,因此與之相關(guān)的諺語非常多,其中不乏有“Покуда есть хлеб да вода——все не беда”(只要還有面包和水,一切就沒有什么大不了。)、“Горька работа, да сладок хлеб”(勞動雖苦,面包香甜。) 又如俄羅斯的謝肉節(jié),人們燒草祭祀太陽,祈求好天氣,逃離寒冷的冬天,希望春天早日到來。同時也有許多關(guān)于謝肉節(jié)的諺語 : “Не всё коту масленица, будет ивеликий пост”(貓兒也不是天天吃葷 )這些諺語都與俄羅斯的風俗習慣相關(guān)。在中國各地也有很多習俗,人們?nèi)ニl(xiāng)作客時常常會說“入鄉(xiāng)隨俗”,與之對應“В чужой монастырь со своим уставом не ходят”(不應當把自己的規(guī)矩帶到別的修道院去。)這句俄語譯文中明顯沒有描述中國風俗的特點,而是按照俄羅斯文化的特點進行翻譯的。中俄兩國有關(guān)動物與信仰的諺語也數(shù)不勝數(shù)。比如俄羅斯人認為 :“Жить Богу служить”(人生在世,聽命上帝。)、“От Богу отказаться к санане при стать”( 背離上帝就是靠近魔鬼。)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俄羅斯人對上帝有著崇高的信仰。而中國人對佛教有著一定的尊重與理解,所以人們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За добро добром платят, а за художник худом)無論何事,堅信善惡終有報的道理。再如:“Близ норы лиса на промыслы не ходит”(狐貍不在窩邊干壞事。) 這句俄羅斯諺語來源于狐貍在俄羅斯人心中的形象是很聰明,但狐貍在中國人心中非常的狡猾,所以中國人常說“狐貍尾巴藏不住”(Лисьего хвоста не спрятать)。
中俄兩國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下形成了各自的諺語,這些諺語從形成到廣泛流傳于民間起就變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這種民族心理深入人們的生活,我們以及學者在解讀翻譯俄漢諺語時要慎重對待兩國民族文化特色和差異,著重注意民族心理這一影響因素,在翻譯時不僅要明確表達出原語的含義和文化特征,更要注意中俄兩國其中隱藏的心理活動,尤其在對事物的好壞、善惡解讀時,應選擇讀者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觀念來翻譯,這樣可以避免歧義或誤解,促進了中俄兩國文化的交流也能更好地促進中俄關(guān)系的順利進行與和諧。
綜上所述,諺語作為人類語言和藝術(sh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種復雜且濃縮的文化,其不僅是各國文化的一面鏡子,可以反映不同文化的不同特點,同時也受文化的影響和約束。我們在使用和翻譯諺語的過程中,要給予中俄兩國存在的不同點更多的重視,并且詳細的了解中國和俄羅斯兩國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才能更好地互譯。但更重要的是中國和俄羅斯諺語所描述的內(nèi)部文化信息,我們應以合乎邏輯和適當?shù)姆绞絺鬟_出來,在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前提下使用諺可以在精神上、智慧上和道德上激勵更多的學者學習和研究諺語的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