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五窟的窟頂是最具看點之一內(nèi)容??唔敒楦捕讽敚徎ㄈA蓋式藻井,四周飾以卷草,垂幔鋪于四披,藻井四角有獸頭銜珠流蘇。整個窟頂遍繪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神仙形象,空處填滿云氣。《莊子》有云:“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以說此窟頂正是其真實寫照。
躺在二八五窟,仰望窟頂,滿天諸神,縈繞眼前,如登仙境。
東坡繪伏羲女媧?!读凶印贩Q:“庖犧氏,女媧氏,……蛇身人面?!蓖跹訅邸遏旍`光殿賦》中說:“伏羲鱗身,女媧蛇軀。”
此窟的伏羲女媧之間繪蓮花摩尼寶珠,下有二力士捧舉。伏羲、女媧均作人首蛇(龍)身,與相關(guān)文獻記載相符合, 兩者呈相對奔馳狀, 伏羲右手持矩,左手持墨斗,胸前有日輪;女媧右手執(zhí)規(guī),左手持物模糊。
獸頭(像虎),人身,獸爪,有角,雙肩生翼,是大力士,烏獲一詞源于戰(zhàn)國時秦國一大力的名字。這一類所謂的“焰肩獸”,在南北朝墓葬中多作為升天圖像中的神靈,一般上身赤裸,下著短褲,雙肩有火焰(一說是羽毛, 一說是羽衣或飄帶) , 統(tǒng)稱“ 畏獸” , 在《山海經(jīng)》中有其原形。四披中有多個這樣類似形象,正面的圓形像虎頭,側(cè)面的長形似龍頭, 分別為雷、雨、電等神靈。
身形似鹿,臂上生翼,飛而生風(fēng),是為風(fēng)神飛廉。四披之中有多個這樣的形象。飛廉,亦作蜚廉,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神怪。文獻稱飛廉是鳥身鹿頭或者鳥頭鹿身。最早出現(xiàn)于《楚辭·離騷》:“前望舒使先驅(qū)兮,後飛廉使奔屬?!蓖跻葑ⅲ骸帮w廉,風(fēng)伯也”《孟子·滕文公下》:“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qū)飛廉于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區(qū)虎豹犀像而遠(yuǎn)之天下大悅。”
在佛教藝術(shù)中, 這種龍身、多首人面的靈獸,有的叫開明,也有叫雄虺(應(yīng)龍、相柳)、毗摩質(zhì)多。這些都是針對九首而言。這里的四披中分別有九首、十一首和十三首,故有人認(rèn)為這是“三皇”,即天皇、地皇和人皇。
窟頂西坡,畫面中央是一朵繁茂的碩大蓮花,蓮花兩側(cè)各有一只飛廉神獸(身帶火焰、天馬形狀)。蓮花兩側(cè)下角各有一只猿猴于山間,前后顧盼,相互呼應(yīng);上部正中間, 兩位飛天合十相對, 掌間伸出一枝蓮花;飛天兩側(cè)各有一位獸首人身的雷公,手足并用,敲踏一圈連鼓。
人身、獸頭、獸爪, 爪擊周圍連鼓,此即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之雷公。王充《論衡》卷六《雷虛篇》云:“圖畫之工,圖雷之狀, 累累如連鼓之形 。又圖一人, 若力士之容, 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 右手推椎, 若擊之狀。其意以為雷聲隆隆,連鼓相擊之意( 音) 也?!?p>
簇?fù)碇猩徎δ釋氈榈膬晌伙w天,身體修長,面龐清秀、束發(fā)。上身半裸,下著長裙。飄帶的末端形成一個個尖角,裙擺也構(gòu)成一道道有規(guī)律的弧線,在末端形成尖角。
敦煌寫本《天地開辟以來帝王紀(jì)》: “ 昔者天地未分之時, 若風(fēng)若云。既分之后,未有君臣,復(fù)無帝主。百劫始有圣帝,自稱配羅皇。乃有九頭十八眼,治經(jīng)廿萬年,遂即滅矣。其次復(fù)有九皇而治。九皇者,配羅皇生容成皇, 容成皇生大庭皇, 大庭皇生赫頭皇, 赫頭皇生雄隆皇, 雄隆皇生平統(tǒng)皇, 平統(tǒng)皇生尊盧皇, 尊盧皇生白馬皇, 白馬皇生粟隆皇, 粟隆皇生犁連皇, 犁連皇生漢中皇, 漢中皇生伏羲皇。伏羲號為三皇而治,伏羲為天皇,神農(nóng)為地皇,祝融為人皇。三皇之后,遂有五帝而治者,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此五帝。遂有夏禹、殷、周、秦、漢、魏、晉?!狈苏`,當(dāng)為太昊。“九皇”者,言其多。
人面鳥也是神話仙靈之一,見于莫高窟西魏第二四九、第二八五等窟頂部,畫面為:一鳥生有人首,拖長尾,作展翅欲飛狀。關(guān)于此形象,有兩種說法:(1)根據(jù)《山海經(jīng)》中所說:“自輝諸之山至于蔓渠之山,凡九山,一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皆人面而鳥身?!庇郑白跃吧街燎俟闹健渖駹罱曾B身而人面?!迸c壁畫所繪一致。(2)認(rèn)為此形象為文康伎,為展翅歌舞的人面鳥形象,在西漢馬王堆出土的帛畫上有兩只相對而立的人面鳥,河南鄧縣的畫像磚上亦有此形象出現(xiàn),其旁還有題記為“千秋萬歲”,與唐書中的相關(guān)記載相合。這兩種說法都有各自合理的依據(jù),所以至今并存,而無確斷。
獸頭人身,獸爪,雙手緊握尖頭杵, 用力向下鉆,是為電神。
二八五窟開鑿于西魏大統(tǒng)年間主室北壁發(fā)愿文中存有西魏大統(tǒng)四年(538年)、五年(539年記年),是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確切開鑿年代的洞窟。主室為覆斗頂形窟,平面為方形??呤抑醒氍F(xiàn)存一元代所建的方形壇臺,南壁和北壁對稱地各開鑿4個小禪室。部分禪室內(nèi)或門口還殘留有元代所修小塔的部分塔身??唔斨行姆骄嬋A蓋式藻井。四披繪中國傳統(tǒng)神話諸神與佛教護法神形象,有摩尼寶珠、力士、飛天、雷公、烏獲畏獸、伏羲、女媧等。四披下部一周繪有36身禪僧于山間、草廬中坐禪。山林間繪有各種野獸及捕獵場景。西壁中央鑿一圓券形大龕,兩側(cè)各有一小龕。主龕內(nèi)為倚坐說法佛,小龕內(nèi)各一身戴風(fēng)帽禪僧塑像。龕外壁面上部畫諸天外道形象,有日天、月天、諸星辰、摩醯首羅天、毗瑟紐天、鳩摩羅天、毗那夜迦天及供養(yǎng)菩薩等, 下部畫四天王、婆藪仙等, 最下部龕沿畫忍冬紋邊飾南壁分上、中、下三段。上段通壁繪11身持樂器的伎樂飛天; 中段通壁繪《五百強盜因緣》故事畫,末尾處繪釋迦、多寶“二佛并坐”;下段開四個小禪室,禪室間壁面自東向西繪有《化跋提長者姊緣》《度惡牛緣》《沙彌守戒自殺緣》和《婆羅門施身聞偈》故事畫。其表現(xiàn)形式,或長卷連環(huán)畫,或單幅畫。故事畫下方繪金剛力士。北壁分上、下二段。上段通壁繪有七鋪說法圖,每鋪下方均有發(fā)愿文和男、女供養(yǎng)人。其中西起第二鋪和第七鋪說法圖發(fā)愿文題留紀(jì)年還可讀識。下段亦開有4個小禪室,與南壁小禪室相對應(yīng)。東壁門上方繪有三身坐佛,門南、北側(cè)各繪大型佛說法圖一鋪。甬道頂層殘存中唐所繪趺坐菩薩一鋪,南壁中唐畫不空絹索觀音經(jīng)變一鋪,北壁中唐畫如意輪觀音經(jīng)變一鋪。前室平面橫長方形,窟頂為一面斜坡形,存宋畫殘痕。前室西壁門上開一小窟(敦編第二八六窟),門南殘存宋代供養(yǎng)人像,底層可見中唐畫,最底層為西魏壁畫。門北為第二八七窟,存宋畫男供養(yǎng)人像。 (摘自“絲路遺產(chǎn)”)(編輯/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