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鈺
(作者單位:貴陽學院)
沒骨花鳥畫自徐崇嗣起,以不勾勒,直接以墨彩圖之的畫法流傳于世。 《圖畫見聞志》說:“(徐崇嗣)其畫皆無筆墨,惟用五彩布成?!薄秷D繪寶鑒》認為徐崇嗣“畫花鳥,綽有祖風,又出新意,不用描寫,止以丹粉點染而成,號沒骨圖,以其無筆墨骨氣而名之,始于崇嗣也?!彼沃?,元人在趙孟頫的倡導下追溯古風,在作畫“貴有古意”的思想指導下,元代畫家都比較注重筆墨本身,山水花鳥等更重視發(fā)展如何用筆墨表達情志,色彩的發(fā)展不受重視,這種思想在明代花鳥畫家中發(fā)展為崇尚簡潔,并且把筆墨發(fā)展到另外一個高峰——大寫意花鳥畫。當然也有在宮廷作畫的孫隆延續(xù)了徐崇嗣的沒骨畫法,但相比較寫意為主體的文人畫而言,孫隆只是起到傳承的作用,并未使沒骨畫形成大的影響,因為彼時色彩依然是筆墨的附庸。直至清初,惲壽平專攻花卉,其“以宋法運元格,以極似求不似,重在‘攝情’畫風清新雅麗,于絢爛中求平淡,表現(xiàn)了理想化的美的境界”。惲壽平此后的追隨者眾多,稱為“常州派”馬元馭、蔣廷錫、鄒一桂等都受到他的影響。至近代“海上畫派”和廣州“二居”都受其沒骨畫法深刻影響。
然當今時代人們最喜愛的依然是惲壽平,究其原因但有以下原因:一、因其賣畫為生,所留存的作品可見諸多(目前我們可以看到的花鳥作品有200多幅),作品多則可以學習的方面多。二、惲壽平的繪畫方法于現(xiàn)代人注重寫生的方法相似。他畫折紙花卉都是對花寫生,于我們這個受“徐蔣體系”深刻影響下的西方畫法類似,注重對物象寫生,所以今人可以在形式上貼近惲壽平的花卉畫法。三、當今學習中國畫的畫徒多無深厚的書法修養(yǎng),對于重筆墨的大寫意畫法無從下手,多數(shù)畫家意欲獨辟蹊徑,想要從色彩和沒骨入手來使自己的畫面有新氣象。四、“徐蔣體系”教育下的學生對素描和色彩有一定基礎(chǔ),認為自己可以在色彩上結(jié)合惲壽平的畫法大顯身手。五、在審美格調(diào)上認可惲壽平的高逸?!赌咸锂嫲稀沸蛑袑懙溃骸胺虍嫛⒃?、書各極其妙,事稱三絕兼而有之者,鄭虔外不數(shù)數(shù)見。……今人得其寸縑尺幅,奉若球琳,不敢褻視?!睈翂燮降漠嬅嬷匾暽是腋裾{(diào)正是元人之逸格,所以學者眾矣。由此,現(xiàn)代畫花鳥者把惲壽平奉若神明不足為怪,然能否學其精髓仍需對其畫面有清晰的認識。
細致研讀惲壽平的畫,會發(fā)現(xiàn)一種驚奇的現(xiàn)象,就是他對花卉的塑造方法于以往的沒骨畫家不太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的染法,徐崇嗣開創(chuàng)沒骨法,但強調(diào)了注重用色彩,弱化線條對畫面的影響,但是對于如何著色才能更好的表達情志沒有做更多的追求。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徐崇嗣沒骨圖,其先筆墨骨氣而名之,但收取濃麗的生態(tài)以定品,講究‘寫真’”。從圖1徐崇嗣的畫面上可以看出他的葉子和花卉的染法并沒有強調(diào)輕重緩急,注重畫面大的節(jié)奏關(guān)系,也即注重的是整體的濃淡關(guān)系,對于細處用筆依然和皇家富貴的宮廷染法無異。只不過是借助于這種沒骨方法達到少染的目的。而惲壽平作為對沒骨法發(fā)揚光大的代表人物在于他對沒骨畫法有了新的貢獻——“點染體沒骨花鳥”。
圖1 宋·徐崇嗣 牡丹蝴蝶圖 126.5×60.5厘米 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
比惲壽平略晚近半個世紀的畫家兼畫學理論家方薰(1736一1799)詳細惲南田的沒骨花卉:“點花粉筆,帶脂點后,復以染筆足之,點染同用。”這種方法沈周處雖然也有用過,但并未產(chǎn)生影響,惲壽平在此基礎(chǔ)上發(fā)揚光大。他所畫鳳仙花、山茶花等,“脂丹皆從瓣頭染,與世人畫法異,其枝葉,雖寫意,亦多以作地,深色讓主,筋分染之”當今有認這種畫法稱為“點染體沒骨花鳥”。所見到的惲壽平的《罌粟花》故宮博物院藏、《榴實圖》扇面 日本京都博物館藏、《花卉圖冊》故宮宮博物院藏、《菊石圖》四川省瀘州博物館藏等都是重復這種典型風格的代表。惲壽平在題《子久》中寫到:“子久以意為權(quán)衡,皴染相兼,用意入微,不可說,不可學,如太白云‘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雖然在寫別人的做法,事實上他在說自己的畫面聚散關(guān)系和自己的染法。我們可以從畫面清晰的感覺到用筆,他在塑造花瓣時特別注重顏色的聚散和變化。如在《壽意圖冊》中的桃花,花瓣的花尖處是濃重的,然后利用臥筆使顏色自然過渡為淡的方法來應對形象。每一瓣花瓣都有由重到輕的過程,所以這種用筆方法和書法用筆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染法合乎節(jié)律,使觀者看畫時能感受到節(jié)奏。如此花瓣是一種節(jié)奏,葉子的染法也有輕重,也是一種節(jié)律,枝干亦是如此,如此一幅畫面之中,處處都是跳動的音符,一組花和一組葉配合默契,多組花、多組葉和多組莖都如此布置,如同花卉的各個部分組成的交響樂,這花花草草在他的畫面里形成了一個小世界,這種小世界就是一種境。這種境由于重色只是筆頭花尖的一點,所以不會給我們濃重之感,而是透明的感覺,給我們的心理感受是“古淡清麗,意旨超逸絕塵,于絢爛中求平淡自然”。同時這種用筆可以給我們視覺上會有“閃爍跳動”的感覺,這種感覺映射在心理上感受不是平鋪直序的,是能夠感覺到情感在畫面流動,這種“閃爍”的感覺是否正應對繁星點點的夢幻等,給我們現(xiàn)實中夢境的感覺,這是惲壽平畫面給我們觀賞者的感受。想來這是我們熱愛他的畫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惲壽平之前這些畫家并非不懂這種用筆,但是是整體時代的局限性使然,中國美術(shù)史發(fā)展到宋時,由于宋徽宗趙佶的大力推崇,繪畫事業(yè)得到長足發(fā)展,中國畫從“不似到似”的過程在宋基本得以完成。也就是說宋以前古人對于物象的描繪從形畫的不準確到準確的完成,也即“求真”達到一定的高度,這是畫家集體無意識的完成。彼時,宋人的追求在“寫真”中求形似,把形似達到爐火純青是宋人的主要目標。如果說惲壽平是拿“宋法“達“元意”(元“尚意”的追求在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等的“逸”的追求),惲壽平為了在畫面的用筆用色上為了達到對“逸”這個境界的追求,他的染色技巧必然會呈現(xiàn)出松動清麗的一面。由此我們可以感覺到惲壽平的畫面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兩個似乎有悖論的概念“形似”和“逸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他的《甌香館集》中他力主“唯能極似,才能與花傳神”。但是這個“似”在他的概念里有一定的轉(zhuǎn)換,并不是純粹的“形似”,是加入了自我意識的“神似”。這個“神似”的歷史根源在于在清的畫家早已經(jīng)過了明朝文人群體“性靈說”的影響,同時西方繪畫的流入,不免使中國的畫家看到西方繪畫可以拿顏色做到以假亂真的程度,那么我們中國畫的顏色是否能夠達到更加“惟妙惟肖”就變成了那個時代畫家們身上的使命,所以當繪畫史在推陳出新的狀態(tài)演進時,能夠在畫史上影響巨大的畫家一定是對古人繼承并且創(chuàng)新的那個人,惲壽平的這種用“宋法”畫“元意”的做法正是繼承性的創(chuàng)新,但是同時他把自己的情感代入使畫本身更加多了人的主觀色彩。
繪畫本身是人對于形象的主觀表現(xiàn),在主觀意識不是很主動的情況下,畫的功利性更加物化,為形象本身的比例更多,當人的主動性占據(jù)主要層面時,物象只是借助于表達情感的工具,是情感的載體,于此而創(chuàng)作的畫面形會有些改變,譬如明陳老蓮的畫面,人物花鳥山水都被改變了原來的形制,變得更有裝飾意味。惲壽平的畫面他沒有刻意如此,但是在他的很多畫中也做了很多嘗試。譬如他《南田畫跋》中題月季小幀寫到“南田籬下月季,較他本稍肥,花極豐腴,色豐態(tài)媚,不欲使芙蓉獨霸霜國,予愛其意,能自華擅于零秋,戲為留照?!庇纱丝梢?,畫家并未按照寫生對象本身刻畫,而是以夸張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愛憐之情。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惲壽平作畫求的意境是一種平淡天真之境,物象更多的時候是他借以表達自我感情的載體,是其求道煉化心境的手段而已。
他的優(yōu)點亦是他的缺點,由于他注重物象的外形和色彩兩方面,又要照顧到境界,所以面對不同的物象時他的畫面會呈現(xiàn)出似乎截然不同的面貌,給我們看到的狀態(tài)就是他的繪畫分為兩種形式,有些淡色的作品放逸多姿(如圖2),有些作品由于過于追求工謹,顏色厚重而稍顯匠氣(如圖3)。然他的后人,常州畫派也好,還是當時受他影響的諸位畫家也罷,都在他的用筆下學習了各種形似,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惲壽平的畫面為什么會出現(xiàn)的兩種狀態(tài),一味工謹走向了匠氣的一面。他又是如何在“放逸”和“工謹”之中求平衡的,這是我們后學者需要剖析的問題。
圖2 清 惲壽平《壽意圖冊》 紙本 縱24厘米 橫15.6厘米 故宮博物館
圖3 清 惲壽平《設(shè)色花卉圖三》 絹本29.9cm*22.2cm上海博物館
惲壽平有兩種感覺的畫,但是塑造出來的意境基本都是靜逸的感覺,他這種境的塑造不僅僅是靠節(jié)奏,還在于用色上的選擇。一種是輕靈透亮的畫,如他畫的荷花、桃花等,用筆薄透,同時注重筆法,把顏色當墨來用,用“點染法”暈染,這種畫法多采用水色混少許石色,畫出清逸雋永的效果。另外一種畫法是花本身色彩比較飽滿的,譬如他畫的牽?;ê途栈ǖ?,花卉本身會用厚重的石色造型;在這種畫面中惲壽平在畫葉子的時候依然是水色居多,但是形本身會很嚴謹以配合花卉的感覺,因為要控制形的規(guī)整,所以當形和色規(guī)整和厚重時,不免給人些許僵滯的感覺,然而對于惲壽平而言我們依然從這種畫面上沒有感覺到俗氣和匠氣,原因在于他的家學和詩詞涵養(yǎng)能夠拉住他,使他在將要變得匠氣的臨界點上止步,艷而不俗。因而我們整體來看他的畫,主要給我的感覺依然是“畫風清麗,色調(diào)清凈雅逸”。
惲壽平的追隨者被稱為“常州派”,卻無人能夠超越他,馬元馭、蔣廷錫、鄒一桂等都受他影響,但是無出其右者。我們從這些人的畫里可以感覺到都在使用沒骨畫法,也各有特色,然境界上似乎還是差一些感覺。馬元馭的曾受惲壽平指教,作品神韻飛動,有野逸之姿,然畫面于惲壽平的作品放在一起仍柔媚不足,花態(tài)風韻不足。具體體現(xiàn)在惲壽平的畫中的感覺就是惲壽平在很多畫面的構(gòu)成和紙條的擺動上多數(shù)呈現(xiàn)“S”造型,“S”造型本身的韻律感具有窈窕裊裊之姿,馬元馭的畫面中缺乏這樣的造型感覺。蔣廷錫于鄒一桂都是官宦身份,所畫宮庭氣息重,為君王做畫,富貴有余,工整細膩,多畫富貴花卉珍禽,所以畫面給人工藝裝飾感更強,自然態(tài)不足(自然態(tài)越少則與天地精神溝通起來就有滯澀)。蔣廷錫本人甚至受當時西洋畫的影響,畫面對于花的塑造居然有些畫有素描的感覺。鄒一桂作為宮廷畫師,用色等跟惲壽平別無二致,他不僅為帝王畫富貴之花,也經(jīng)常畫山野之花,但是他由于身份囿于了性格,導致他的畫即使不畫富貴花時也野逸不足,放松不起來。我們并無批評宮廷畫家的嫌疑,我們只是在論畫的品評中談?wù)摓槭裁磹翂燮降漠嬆軌驗槭廊怂瞥绲脑颍ㄊ廊酥亍耙輾狻睜?。惲壽平在清初四王的強勢影響下,他的山水面貌于王翚的畫相比較風格近似,他如何走出自己的藝術(shù)道路是他要思考的問題?!豆女嬑ⅰ分袑懙剑骸爱嫺窀哂谑?,能于石古外自辟蹊徑者,有惲壽平;……及見石古,而改寫生,學為花卉,斟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為歸,一洗時習。雖專寫生花卉,山水亦間為之?!彼囆g(shù)家異于他人風格面貌是必然的選擇。且不論惲壽平是否因為王翚的原因?qū)9セɑ?,從他留存的畫可以看到很多山水畫,他用元人筆意畫的山水畫對他的花鳥畫是一種滋養(yǎng)。他畫花卉不為討好帝王,雖鬻畫為生,于家人仆役從無計較,家資全被仆人坑騙卻坦然處之,此心境的超脫才能給予他的作品超逸淡然之態(tài)。多幅作品乃用心抒寫之作,當藝術(shù)作品的創(chuàng)作目的不是目的的時候,創(chuàng)作本身可以讓他成為表達本身,這樣的作品正是人與物高度協(xié)調(diào)的藝術(shù)品。所以,凡此種種,我們可以看到惲壽平的作品之所以為后世推崇,直至今日我們?nèi)苑钊艄鍖毐M由此出。
我們學沒骨畫法,不僅僅學的是法,更需注重的是心境的提升和學養(yǎng)的修煉。又董其昌 《容臺集》云:“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nèi)營。成立郛郭,隨手寫去,皆為山水傳?!狈泊朔N種,我們?nèi)缛舢嫑]骨畫不僅只學惲壽平,而是通過惲壽平的作品分析看出各家的長處和短處,結(jié)合自身的性格特征出發(fā),學徐崇嗣也好,學之后的任伯年、居廉、居巢等等,都以心印對,用心感悟,用對方法,方可得一二,博取眾佳之長,多讀書,多嘗試,脫去胸中塵濁,養(yǎng)胸中浩然之氣,方可看清自己未來的創(chuàng)作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