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英男
黑土是極為珍貴的自然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近年來,東北黑土地退化問題日益突出,加強保護刻不容緩。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要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調動農民積極性,共同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蘭西作為全國產糧大縣,肩負著保護黑土地的重任,在具體工作中,重點圍繞用生物措施解決生態(tài)問題進行了有益實踐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地力下降。上世紀50年代末開發(fā)北大荒時,黑土地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發(fā)芽”。80年代初土壤普查時,全縣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3.87。由于土地過度開墾、化肥過量使用等原因,黑土有機質逐漸退化,到2017年,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到3.51,有機質減少了10%左右。
2.耕層變薄。黑土形成極為緩慢,在自然條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層大致需要400年。黑土表層平均每年都有0.5~1 厘米的土壤被風刮走、被水沖走或秸稈離田時帶走,導致耕層變薄。目前的黑土層已由開墾前平均60~70 厘米下降到30~40厘米左右,耕作層只有20厘米左右,如果長此以往將無黑土地可種。
3.水土流失。呼蘭河河床平均寬度從1956年的75 米增加到現(xiàn)在的127 米,有的甚至達到150 米。據粗略計算,過去60 多年間,岸坡至少有5100 萬立方米土方被沖入河流,加之兩岸雨水沖擊農田流入到河里的土方,整個河底淤沉土方1000 萬立方米以上。僅此一項,河床至少墊高0.6米。
4.理化性質變差。與上世紀80年代初相比,耕層土壤容重增大(由1.01g/cm3增加到1.26g/cm3),物理粘粒含量增多,不利于作物生長。土壤總孔隙度、田間持水量、水穩(wěn)性團粒都有所下降,土質粘重,通氣性差,有些地塊已經處于“失水、失肥、失墑”的狀態(tài)。
從原因上分析,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響,夏秋季高溫多雨,雨量集中,年均降雨量在480 毫米以上,特別是近幾年降雨量明顯增加。2020年降雨量超過了1000 毫米,受暴雨沖刷直接形成地表徑流,將大量黑土沖進河流,造成河床越來越高、河岸越來越寬,沿岸的土壤水蝕問題愈發(fā)嚴重。同時,春季干旱,大風天數(shù)較多,風蝕對土壤的破壞較大,加重了水土流失程度。另一方面,受人為因素影響,對黑土地保護重視不夠,早些年開荒破壞植被、有機肥投入減少、耕作方式粗放、農田缺林少樹等多種原因,導致土壤有機質越來越低、黑土層越來越薄、可耕性越來越差,嚴重影響到糧食產量和質量。
近年來,蘭西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遵循自然規(guī)律和客觀規(guī)律,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同治的要求,用系統(tǒng)觀念推進黑土地保護,圍繞水、土、林、肥、種等生產要素,統(tǒng)籌謀劃,綜合施策,重點用生物措施解決生態(tài)問題,推動黑土地保護取得了積極成效。
1.實施“造地插柳”,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霸斓亍本褪遣徽加酶?,充分發(fā)揮、利用溝筒子、壕邊子、河套子、渠沿子、地頭子、路邊子、屯頭子、壩楞子、泡邊子、坐塘洼子等農村的廢棄土地。柳樹對生長環(huán)境要求低、易成活、生長快,而且一次造林長期受益。目前,全縣已完成插柳8.15萬畝,其中呼蘭河兩岸10公里護河林建設插柳3萬畝,為治河治岸、防止水土流失、保護水生態(tài)夯實了基礎。一是明確責任目標??h委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造地插柳”實施意見和工作方案,明確了自2017年開始,蘭西大干五年完成插柳20 萬畝,平原覆被面積由10 萬畝增加到20 萬畝、森林覆被率提高5.3 個百分點的發(fā)展目標。二是堅持因地制宜。全縣105 個行政村廢棄地情況各不相同,堅持因鄉(xiāng)而異、因村而異,不搞“一刀切”,各鄉(xiāng)鎮(zhèn)和村屯各有側重抓插柳,要效益不搞形象,結合“十子”地塊零散實際,突出插滿插嚴,不搞盲目的集中連片。三是落實資金保障。為解決村級啟動資金不足問題,在縣財政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拿出1050 萬元支持“造地插柳”,向上級林業(yè)部門爭取資金1956 萬元,用于購買苗穗、插柳栽植用工和建設村級苗圃,將柳穗按照需要無償供給各鄉(xiāng)鎮(zhèn)和村屯,為順利推進“造地插柳”提供保障。
2.實施秸稈堆肥利用,及時還田提升地力。近年來,蘭西縣堅持以秸稈循環(huán)利用和轉換升值為核心,以保護環(huán)境、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堆肥利用為主導,在秸稈綜合利用上進行了探索和實踐。截至目前,完成堆漚肥4200 堆,綜合利用秸稈150 萬畝。一是強化責任落實。落實落靠秸稈綜合利用責任,把秸稈離田、綜合利用等具體工作任務落到人頭、落到地塊、落到村屯、落到機械作業(yè)戶、落到企業(yè),切實提升秸稈綜合利用水平。二是強化宣傳引導。發(fā)揮群眾參與秸稈利用的主體作用,推動企業(yè)與村屯干部、經紀人、農戶之間建立穩(wěn)固的利益聯(lián)結機制,千方百計調動群眾積極性,讓萬臺機械響起來、讓千名干部動起來、把百村群眾帶起來,集全縣之力破解秸稈利用這一難題。三是強化技術指導。在標準上,選取地頭適宜位置,建設長度為135 米、寬度為4 米的標準化堆漚肥點,用挖掘機刨出0.4~0.5米深坑,取土用于堆肥覆層,每堆可消納周邊350 畝地玉米秸。在生產上,采取一層秸稈、一層糞肥和腐熟劑、一層覆土模式從下往上依次堆積,堆積四層2.4米高。腐熟劑由縣里統(tǒng)一采購,由鄉(xiāng)鎮(zhèn)直接發(fā)放到堆肥主體。同時,對農村畜禽糞土進行了有效的利用,避免了環(huán)境污染。
3.實施科學耕作模式,有序推進黑土地養(yǎng)護。從推廣科學耕作模式入手,嚴守生態(tài)保護紅線,堅守耕地保護底線,扎實推進黑土地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一是推廣科學耕作養(yǎng)護土地。落實國家和省市有關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推廣免耕作業(yè)方式,鼓勵開展碎混、翻埋還田作業(yè)。幾年來,安裝免耕播種機監(jiān)測設備560 臺套,玉米秸稈免耕覆蓋還田面積90萬畝,碎混、翻埋10 萬畝。二是實施農業(yè)“三減”養(yǎng)護土地。引導農民自覺購買和使用節(jié)能噴頭,降低了農藥用量,減少了環(huán)境污染。到2020年,農藥用量減少到583.73 噸,年用量減少21 個百分點。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每年累計推廣配方肥施用面積120萬畝。加強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回收處置率達到100%。農業(yè)“三減”面積達到80 萬畝。三是通過增施有機肥養(yǎng)護土地。合理利用有機養(yǎng)分資源,用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促進生態(tài)平衡,2020年全縣施用有機肥50萬畝150萬噸。
從近年來黑土地保護的實踐看,主要體現(xiàn)三個方面效益。一是有較好的生態(tài)效益。通過實施“造地插柳”,提高了土壤養(yǎng)分,有效解決了風蝕、水蝕等問題,改善了生態(tài)環(huán)境,防止了水土流失,保護了耕地,為子孫后代留下了良好的生存空間,為實現(xiàn)農業(yè)農村碳達峰碳中和奠定了堅實基礎。秸稈堆肥經過一年發(fā)酵腐熟,每堆秸稈可產出秸稈有機肥600 噸,還田2000 畝地,每畝地可減少化肥用量30%。如果連續(xù)5年使用腐熟后的有機肥,可活化土壤、補充微肥、促溫壯苗,土壤有機質含量可提升0.5%,地力條件將明顯改善。二是有較好的經濟效益。以“造地插柳”為例,全縣105個村平均每個村廢棄地2000畝左右,柳樹3年為一個采伐周期,平均每個村年采伐600 畝,畝產出2000 元,每年每村都將有100萬元以上收益。另外,通過開發(fā)碳匯產業(yè),每個村每年可實現(xiàn)碳匯經濟效益10 多萬元。三是有較好的社會效益。通過“造地插柳”、秸稈堆肥還田、保護性耕作等措施,增加了村級積累,村級黨組織有能力為群眾辦更多實事,提升了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同時,可以消化農村富余勞動力,有效調動農民參與黑土地保護的積極性,增強了土地持續(xù)生產能力,對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推動農業(yè)綠色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黑土地保護是長久之計,不是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必須建立健全制度機制,完善政策保障體系,把黑土地保護納入國家系統(tǒng)性戰(zhàn)略工程,堅持不懈抓,久久為功抓,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政府主導、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黑土地保護良好局面。
1.加大生物措施保護力度。與工程措施相比,生物措施具有操作性強、投資少、見效快等特點,特別是廣大農民群眾都能夠參與。建議國家和省級層面給予一定的政策、資金支持,把“造地插柳”、秸稈堆肥、保護性耕作等生物措施長期堅持下去。同時,因地制宜,實地實種,對多年受災嚴重的地塊,可以變成林地、草地、稻地,實現(xiàn)護坡、治溝、治堿的目的。
2.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guī)。加快推動黑土地保護立法,出臺相關法律法規(guī),嚴格規(guī)范土地利用和耕地質量保護行為,明確地方各級政府及耕地使用者的義務,加大執(zhí)法和監(jiān)督力度,做到依法管土、依法護土。對不同區(qū)域黑土地和不同質量耕地,采取差異化保護措施,使立法更有針對性、更加精細化。
3.嚴格落實黑土地保護責任。圍繞黑土地面積減少、水土流失、肥力下降、污染加重等突出問題,細化耕地保護責任,堅持“誰用地誰保護”,建立“田長制”,嚴格落實經營主體和地方政府兩個責任,使每一塊田地、每一分土地都有人管理,形成齊抓共管、各負其責的局面。
4.加快發(fā)展綠色有機農業(yè)。全面實施保護性耕作,推廣免耕、輪作、深翻等種植模式,推進秸稈還田、培肥地力、農業(yè)“三減”,大力發(fā)展綠色品牌農業(yè),抓好果菜優(yōu)勢產區(qū)、秸稈資源富集區(qū)、畜禽規(guī)?;B(yǎng)殖區(qū)有機肥資源的利用,讓黑土地保護與農民收入、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直接相關聯(lián)。
5.實施工程項目用地黑土剝離。對工程項目建設用地,可探索實施黑土表層土壤剝離和再利用工作,確保物盡其用。通過健全土壤剝離、存儲、交易、利用工作機制,做好被剝離出表土與土地整治項目、低產田改造、苗床用土、城市綠化等工程項目對接,使優(yōu)質的黑土資源得到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