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航東北空管局 石孝臣 郭 軍/文
新冠疫情爆發(fā)以來,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全面貫徹“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總要求,全國人民總動員,群防群控,穩(wěn)扎穩(wěn)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戰(zhàn)果。雖然疫情形勢仍然嚴峻,但疫情防控工作中出現的一些事件和細節(jié),從安全管理層面給了我們諸多啟示。
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必須要引起個人、社會、國家足夠的重視進而采取防控措施。在此次疫情防控中,與我國相比,世界其他國家重視不夠,沒有積極采取措施,甚至已經很嚴重時,仍然不重視,導致民眾也不重視,沒有采取有效的防護手段,造成如今“全球感染”。沒有切膚之痛,就沒有痛徹的感悟,甚至有了切膚之痛,還是沒有痛徹的感悟!延伸到我們的安全管理過程中,其他單位發(fā)生了不安全事件,是不是在本單位引起了足夠的重視?種種現象都說明,有的單位和個人只是把別人的事故當成故事來看來講,沒有引起一些領導和員工的足夠重視,仍然認為和自己無關。有的即使制定了相應的防控措施,也只是停留在紙上而沒有認真落實,只是為了應對上級檢查而已。因此,要確保民航安全,確保民航安全管理扎實有效,首先要全體干部職工思想上重視,要敬畏生命、敬畏職責、敬畏規(guī)章。否則,就如同不重視疫情必然會導致疫情失控一樣,不重視安全管理必然會導致安全管理出問題!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但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有的領導對本單位疫情保障能力等具體情況一問三不知,既給疫情防控工作帶來被動,自己也落個撤職的下場。表面上看這位領導是個糊涂官,但暴露出責任嚴重缺失的問題?!笆赝劣胸?、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是對疫情防控工作提出的要求,同樣適用于我們的安全管理從業(yè)人員。職位越高,肩負的責任也越大,失職造成的影響更大。但在實際工作中是不是都能做到履職盡責?從安全管理工作中暴露出的問題來看,不乏把職位當地位、當待遇、混日子、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現象,也不乏把追求職位當成追求地位、追求待遇、求名求利而不擔責的現象。而缺乏忠誠擔當的政治品格,則難以勝任安全管理職責。因此,各級領導要勇于擔當,任其職,盡其責。特別是要認識到,壓力傳導不是傳壓力,而是擔責任;不是層層加碼,而是層層化解難題。只有如此,才能使基層崗位運轉自如,使整個安全管理體系穩(wěn)如磐石。
2020年3月17日,美國芝加哥中途機場空中管制塔臺有3名員工檢測呈陽性,隨后關閉了塔臺,完全停止服務。第二天拉斯維加斯的卡拉斯麥卡倫機場也出現這樣的情況。兩個機場塔臺完全失去了空管運行保障能力。由此可見,這次“公共突發(fā)事件”,看似和空管運行保障沒有直接聯系,但其實關系很大。不僅如此,其他各類“公共突發(fā)事件”,無論地震、臺風、狂風暴雨、寒潮還是火災、打砸搶群體性事件等,都和空管服務保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考驗的是我們整體協調一致的應急響應和保障能力。這次疫情防控中,機關、后勤單位與運行單位同心同德“抗疫”,體現了公共應急管理中全局上下協調一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也暴露出預案缺失、準備不充分等問題。因此,既要針對這次疫情防控暴露出來的問題,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還要進一步堅持底線思維,通盤考慮、統籌規(guī)劃應急管理體系,充分考慮公共突發(fā)事件對空管運行的影響,并建立和完善各類應急保障預案,包括失能處置、異地接管、應急援助等內容,實現統一管理,梯次把控,同頻共振,同步落實。
疫情爆發(fā)后,中央和地方統籌聯防、科學施策,依法科學有序地進行防控,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有許多不適宜的做法,引發(fā)了公眾的不滿,如武漢百步亭社區(qū)組織的集體活動“萬家宴”,個人堅持跑步不戴口罩等。作為社區(qū)多年堅持的一項集體活動也好,或者個人堅持的一種體育運動也好,在疫情來襲后,一定要按防控要求和規(guī)定來做,一定不能讓習慣做法成為疫情擴散的方式和途徑。當前,中國民航正在由民航大國走向民航強國。這一偉大進程中,也必然有許多翻天覆地的變化,安全管理也必然要與時俱進,因時因地因人而變革,絕不能墨守成規(guī)。因此,要解放思想,不斷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式,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理模式,落實“以規(guī)范為遵循,整章建制,構建現代化空管治理新體系”要求。
前段時間,哈爾濱一位87歲的老人傳染了多名親友及醫(yī)護人員的事件引發(fā)了熱議,暴露出了相關人員思想松懈,接診醫(yī)生僅憑自己的主觀判斷,未嚴格執(zhí)行閉環(huán)管理。這種無論管理層面還是運行層面的不敏感,最終都導致了嚴重后果。民航安全管理“如履薄冰”,不能有一絲松懈和麻痹。在安全態(tài)勢良好的時候,仍然要時刻保持敏感和警醒,及時發(fā)現并認真對待任何異常情況,要見葉知秋、見微知著,關注各類信息,包括員工自愿報告、抱怨、牢騷等,都要認真分析,采取措施,把問題消滅在萌芽之前。在重要保障任務重、壓力大的時候,仍然要枕戈待旦,時刻保持緊張狀態(tài),以便及時應對可能出現的任何異常情況。各級領導要如此,廣大干部職工也要如此。特別是一線員工,是所有信息的第一感知人,一定要以高度的責任感,敏感對待任何異常情況,發(fā)現問題及時報告,成為安全管理前沿陣地上的“吹哨人”。各級管理者也要積極鼓勵員工“吹哨”,不僅設立自愿報告機制,更要積極下基層、到一線,傾聽“哨聲”!
“歷史給我們的教訓是,人們從來都不知道汲取歷史的教訓?!蔽覀兘洑v過SARS、禽流感之后,又似乎把這些災難都逐漸甚至很快淡忘了。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暴露出的種種缺陷和不足,說明許多人確實“好了傷疤忘了疼”。正是因為忘記,所以疫情總是如同“突如其來”,而人們在災難面前也依然手足無措。針對這次疫情,有人說,“重新吸取教訓的代價實在太沉重了,但可能又會再來,只能希望不要再來得那么快,這有賴于我們每一個人。”有賴于我們每一個人,首先有賴于我們每一個人不要忘記災難,不要忘記為災難付出的代價和災難帶來的痛苦。民航工作關乎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每一個事故都是一場災難。民航的規(guī)章都是血的教訓換來的。牢記這些規(guī)章并嚴格執(zhí)行規(guī)章制度,這是牢記事故、災難的方式之一,更是民航安全文化傳承的一種方式。但僅僅這樣還不夠,還要持續(xù)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育,大力弘揚和踐行當代民航精神,大力培植“敬畏生命、敬畏規(guī)章、敬畏職責”的敬畏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使每一個民航人牢記曾經發(fā)生的事故及事故引發(fā)的災難,還能牢記可能引發(fā)事故、災難的危險源和隱患,真正解決思想不重視、責任不壓實、行動不協調、因時不制宜、意識不敏感等問題。
和所有的疾病一樣,能否“治愈”,根本還在于患者自身是否具備戰(zhàn)勝疾病的能力。身體足夠健康,即使染上新冠,也會自主痊愈,如那些無癥狀感染者;身體不夠強壯,但有足夠的“生機”,通過“治療”培補自身的“元氣”,雖然可能會遷延幾個月,但終會康復;身體已經很差,則無力再應對新冠病毒的侵害,即使通過ICU等搶救,也仍然無力回天——因新冠肺炎死亡人員多數都有基礎病。對于安全管理來說,一個單位要想實現安全,要想提供安全的服務保障,要在遇到不安全的情況時能夠穩(wěn)妥應對,自身必須足夠健康、“元氣”充沛。當下進行的“抓作風、強三基、守底線”安全整頓活動以及歷年來開始的相關工作,都是為了使“不太健康”的單位能擁有足夠“健康”、“元氣”充沛以具備足夠強的抵御風險的能力。自身“元氣”不足,在“抓作風、強三基、守底線”安全整頓進程中又仍然無動于衷,不從內心深處省查自身的問題,就永遠不會健康起來。遇有風吹草動,“一敗涂地、潰不成軍”只是遲早的事?!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彼裕瑢τ趥€人也好,對于家庭也好,對于單位也好,對于國家也好,唯有自強,才能不息!
“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民航始終處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的前沿陣地,我們每個人都親身感受了“抗疫”的緊張、責任、壓力,并展現了應有的擔當。在我們正逐漸由民航大國建設民航強國的關鍵時期、“十三五”規(guī)劃收官和“十四五”規(guī)劃起步的重要階段,希望以上啟示能夠提醒干部職工,堅持“三個敬畏”,迎接挑戰(zhàn),抓住機遇,逆行而上,勇于擔當,有所作為,全面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切實做到“安全隱患零容忍”,“一個航班一個航班地盯,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個環(huán)節(jié)地抓”,為實現民航強國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