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 王倩
我國法律法規(guī)對于弱勢群體的保護有諸多規(guī)定,但由于弱勢群體的范圍非常廣,并且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其分類標準也在不斷變化,所以我們僅列舉了四類具有代表性的弱勢群體人權的刑法保護舉措。
對于未成年人保護雖然在法律中有諸多規(guī)定,但在現實生活中并沒有得到完全貫徹落實,對未成年人的法律保護還不到位,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局限性。例如:(1)對未成年人保護適用的法律法規(guī)數量少,現在只有兩部專門的法律及相關的司法解釋,對現在未成年人復雜多樣的問題,可操作性不高。(2)地方政府與執(zhí)法人員并沒有意識到《未成年人保護法》對社會安全的重要性,對保護未成年人的工作積極性不高,力度不強。各級工作者更沒有把工作相互聯(lián)系起來,沒有形成一個對未成年人保護堅不可摧的保護網。
法律是保護殘疾人人權的有力武器,也是處理侵犯人權行為的最正當手段。我國刑法規(guī)定:聾啞人或盲人可以從輕、減輕或免于處罰,這就體現了我國對殘疾人人權的刑法保護。
殘疾人人權保護在立法上雖然體現出我國的人道主義理念,但是在具體的執(zhí)行過程中仍存在較多的問題,例如:(1)他們行動不便,還需要多次來往于法院、檢察院之間,這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2)他們身體原因致使他們的收入水平較低,如果訴訟費用和律師費用的總和過高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壓力,這些方面使得他們在面臨權利侵害時只能選擇忍受,而無法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正因如此,才使得殘疾人的人權保護很難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法律對保護老年人人權的有關規(guī)定體現了對老年弱勢群體的保護。對老年人的法律保護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對老年人的收監(jiān)在押時要耗費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來照顧老年人罪犯,這對于國家來說也是一種資源浪費。對于老年人的身體狀況來說,他們也很難適應一個環(huán)境的變化,如何保障老年人的人權和維護法制秩序,是我們接下來應該努力的方向和應該解決的問題。
雖然現在男女平等已成為社會推崇的理念,但是在很多地方女性仍然會受到社會不公平的對待。目前對婦女人權進行法律保護仍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法律規(guī)定孕婦不得在審判中被判處死刑和墮胎,這是對婦女人權的保護。這會導致有些犯罪的婦女很可能利用刑法對弱勢群體的保護來逃避法律的制裁。盡管我們有這樣的疑慮和擔憂,但是對于我們來說一個無辜的生命是最值得保護的。如果僅僅因為懲罰犯罪而喪失對婦女的基本保護,這與我國刑法的目的背道而馳。所以在處理婦女人權保護上我們一定要慎重,在懲罰犯罪分子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婦女的法律保護。
我國提倡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也是法律制定的基本依據。目前,我國公民素質普遍提高,對法律認知也逐漸深入,這就促使公民更強烈地希望在法律面前能夠得到平等的對待。但是,在立法中自覺調整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它能夠實現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的統(tǒng)一,也可以實現法律目的與人權保障機能的整合。
我們在適用法律對弱勢群體的權利進行保護時,不應該只追求法律效果,還應該兼顧社會效果,關心法律運用的社會反響。對于弱勢群體的法律保護,大部分人出于同情,對于法律向弱勢群體的傾斜保護表示贊同。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表示,對弱勢群體的傾斜保護是對刑法原則的破壞,這既不利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貫徹實施,也無法實現良好的法律效果,更不利于法律權威的樹立。因此法律在不斷完善的同時,還應該注重公民的看法,聽取公民的意見,了解法律在社會中的實施情況。對弱勢群體人權的刑法保護就是在維護法律的權威與法律的溫度中尋找一個平衡點,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性。
法律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的權利,同時懲治違法犯罪。盡管我國的法律已經意識到應該適當地寬宥弱勢群體,而且在很多法律方面已經給予了弱勢群體保護,但是如果對弱勢群體有過度的保護,就會有失公平,使公民認為法律缺乏公正性。因此,如何合理地保護弱勢群體,才是構建相關法律制度的關鍵。對此,還是應該從立法環(huán)節(jié)入手,我國是法治國家,任何時候都會嚴格依據法律辦事,如果在法律立法中對弱勢群體進行保護,法院在量刑的過程中就會有法可依,這樣就不會影響判決結果的公平。這樣,弱勢群體的權益就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對弱勢群體人權的刑法保護是實現刑法目的與現代人權保障機能統(tǒng)一性的重要舉措。
我國雖然有相對完善的對弱勢群體進行保護的法律機制,但是仍然還存在一些問題,還具有進步的空間。
我國雖然在立法上不斷努力和完善,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來保障弱勢群體的權益,但是內容相對分散,沒有把弱勢群體作為一個整體在立法時予以考慮,使得弱勢群體在需要法律救濟、保護自己權益的時候,不能真正實現“有法可依”。我國應該明確弱勢群體的具體權利與義務,規(guī)范他們進行維護權益時所應采取的具體方式。首先,相關部門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提高對弱勢群體的重視程度;其次,國家應該出臺相關的規(guī)定,完善對弱勢群體人權保護的法律救濟;最后,實現條文的轉換,將這些法律合理的運用到弱勢群體中。
給予弱勢群體合理的人權保護,司法部門曾提出以下兩種措施。一方面應該加強司法部門的管理力度,一切依據司法部門的解釋,根據法律條文的規(guī)定,對不同的罪行進行規(guī)范,如果需要重新定義或者補充,應該在法律條文中明確指出,明確對弱勢群體的保護范圍。另一方面,應該依據司法部門的實踐,司法部門有權利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量刑。這樣的主觀性比較強,對適用情形應該有明確的規(guī)定。通過依據司法部門的實踐,能夠更加有力地保護弱勢群體的權利。但如果通過這種方式,司法部門就有可能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從而影響量刑的結果。所以,應該提前對司法部門的行為進行明文規(guī)定,約束其自由量刑的范圍,這樣才能更好的保障弱勢群體的人權。
法律執(zhí)行的效果是評判法律是否合理的依據。我國對弱勢群體執(zhí)法不合理主要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考慮:一方面,應該加強弱勢群體執(zhí)法責任體系的構建。很多執(zhí)法人員在執(zhí)法過程中,會由于個人原因使執(zhí)法行為失去公正,如果出現不合理的行為,相關部門應該采用法律手段懲治執(zhí)法人員。對弱勢群體的權利侵害,有一部分是來自執(zhí)法人員的,這和執(zhí)法人員的行為規(guī)范有直接的關系。另一方面,我國法律的制定不只是為了懲治違法犯罪,還是為了讓犯罪人員能夠改過自新,重新生活。在執(zhí)法時,應盡可能考慮到弱勢群體在犯罪刑法執(zhí)行后能不能更好地生活。完善執(zhí)法是弱勢群體人權保護的最后一道屏障。